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汪茂盛
如何規范居民不拴犬繩的行為?如何規范養犬登記?如何減少犬只傷人事件?2022 年6 月初,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員周耿和黃雪莉走街串巷,詢問居民意見,為正在制定的《重慶市養犬管理條例》征集“群言群語”。
而這個場景,正是重慶市人大推進基層立法聯系點、不斷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縮影。不僅是立法層面,政治協商、群眾自治……民主的力量早已貫穿法治的全過程。
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深入推動民主法治建設,廣泛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民主法治建設已成為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員周耿(左)正在征詢立法建議。圖/周聞韜
2022 年6 月10 日,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針對重慶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產權多元、管理不夠順暢、保障力度不夠、整合程度較低、開發利用粗放、展示功能單一、公眾保護意識不強等問題,量體裁衣而成,采取“小切口”的方式立法。
短短二十六條,短小精悍的《規定》凝結著市人大集聚多方力量的智慧結晶。“《規定》中的每一條法規、每一個字,哪怕標點符號,都是我們多方論證的結果。”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法規一處負責人說。
為了盡快出臺《規定》,本次立法成立了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擔任雙組長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人大法制“兩委”、重慶市司法局、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西南政法大學等單位相關人員組成的立法工作專班,負責起草工作。在起草階段,為保證法規的準確性與適用性,除召開立法工作專班的專題論證會、進行實地調研,還依托基層立法聯系點、網絡公示、專家咨詢等多種方式進行民意收集。
“我們對每一條意見都進行了梳理,采用、部分采用或者不采用的理由,我們都心中有數。”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法規一處負責人說,例如中心灣社區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員周耿、黃雪莉提出,紅色遺址、舊址、紀念設施或者場所應當依法免費或優惠向公眾開放。“我們及時采納了這條意見,讓立法為民的思想體現在法律條文當中。當然,其它意見也給我們的立法工作帶來了很多啟發。”該負責人說。
例如,重慶麗達律師事務所主任徐麗霞,針對起草《規定》中的第八條紅色資源保護責任人制度提出,原條文中權屬不明確的紅色資源歸屬問題存在劃定不清的情況。雖沒有直接提出如何修改,但市人大對其非常重視,立即對條文進行了修改。除立法中遇到的合法性、合理性問題,小到語法、句式、字詞差錯,同樣收到不少意見和建議。
“《規定》的順利實施,同專家、群眾積極為立法工作建言獻策密不可分,更與我們大力推進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緊密相關。”重慶市人大法制委辦公室負責人說,近兩年來,市人大法制“兩委”不斷推動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綜合考慮地區分布、特色優勢等因素,設有包含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重慶市律師協會等10 個基層立法聯系點,積極發揮其反映民情、傾聽民意、匯聚民智的“直通車”作用。
截至2021 年末,各基層立法聯系點各有側重地針對26部法律法規草案,匯集各方意見,提出立法建議近500條。
“渝事好商量,委員來幫忙”成了沙坪壩區老百姓遇事后的一句“口頭禪”。
2022年7月7日下午,沙坪壩區聯芳街道雙朝門社區的“和順茶館”內,開展了一場關于如何推進沙坪壩萬達廣場新能源汽車“一站式”展銷體驗中心建設的幾方協商,沙坪壩區政協委員、居民、商家各抒己見。這個茶館并非普通茶館,而是沙坪壩區打造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的“連鎖茶館”。
1 個月前,在沙坪壩區歌樂山街道的“和順茶館”內,召開了一場“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平臺議題征集會,像公交車站雨棚太少、公交車班次間隔時間太久等問題紛紛“上線”。
不難發現,“和順茶館”已成為“渝事找委員”的重要陣地。但光提問題,不解決可不行。為此,2022年3 月,沙坪壩區政協印發了《“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平臺建設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沒有調研就沒有協商”原則。
每次成功協商,背后都有沙坪壩區政協委員深入一線調研、傾聽百姓呼聲的努力。如今,沙坪壩區政協依托全區15 家“和順茶館”,建立鎮街“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廳,實現“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平臺與現有“和順茶館”陣地的融合。目前,沙坪壩區已基本建立“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平臺26 個,鎮街覆蓋率達100%。
這股人民政協智慧力量的影響力還在逐漸擴大。
2022年7月8日,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八渡鄉花巖村的村民,看到復工的施工隊,開心不已。“這條通往重慶的村級道路修寬了,我們做生意的成本將大大降低。”村民周聲說,花巖村緊挨著重慶市梁平區回龍鎮鷂子村和墊江縣沙坪鎮東印村,反倒離大竹縣城較遠,因此村民有事都習慣往重慶跑。但通往梁平和墊江的道路只有3.5米寬,大型卡車“望而卻步”,運輸貨物的成本便高了起來。
由于道路涉及梁平段、墊江段,三地政策不一,導致施工進展緩慢。
梁平區政協了解情況后十分重視,立即派多名委員現場查看,摸清民意,同時積極與墊江縣政協、大竹縣政協聯絡。
7 月5 日上午,梁平、墊江、大竹三地政協首場聯動的“小微協商”會召開。會上三地政協委員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針對工期進度、道路質量、通路后的貨物銷路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讓這條“幸福路”成為現實。
從“和順茶館”到三地“小微協商”,“渝事好商量”讓群眾參與到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項決策管理和執行中來。下一步,重慶市政協還將持續推動“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平臺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設,進一步推動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著力豐富各區縣政協參與基層協商的載體,以協商凝心聚力,助力提升基層治理。
7 月中旬,重慶迎來了連續多天40°C 的超高溫天氣,夜間暑氣難消。即便如此,有一隊人仍在渝中區兩路口街道桂花園新村社區內巡邏著。他們就是桂花園新村社區“警民崗”的志愿者巡邏隊。
原來,桂花園新村社區內多是建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區,缺乏物業管理,治安案件頻發。

沙坪壩區聯芳街道“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活動現場
兩路口街道黨工委了解情況后,指導桂花園新村社區基層黨組織發揮社區群眾自治力量、創新自治方法,發起了“社區平安、人人有責”的倡議。最初響應者寥寥,社區黨委書記親自上陣,走街入戶發動黨員力量,并通過居民自籌了前期8000 余元的管理資金。如此一來,社區組建了由社區黨委書記、社區民警、黨員代表、樓棟長、居民代表組成的7 人小組,在社區人員進出的關鍵路線上,設置了“警民崗”。“警民崗”開設至今已運行了16 年,志愿服務人員超50 人。“現在,安全隱患總能被及時發現,社區可防性案件逐年減少,有效杜絕了犯罪案件的發生。”社區民警宋嬋滿臉自豪。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而居民自治就是打通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重慶不斷加大基層治理力度,擴大群眾法治建設的參與面,讓“最后一公里”不再局限于社區,而是向更大范圍擴展。
4 月初,為給江津區核心區通泰門段的濱江路市政改造工程征集群眾意見,江津區城市管理局開展了一場“云端協商”。
“以前涉及不同區域的市政改造工程,我們都先按規定進行公示,再通過電話、郵箱、院壩會等方式聽取群眾意見,但群眾參與度不高,甚至還出現工程結束后,有群眾反映‘你都還沒征求我的意見’的情況。”江津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江津區政府聯合政法、網信、民政、市政等多部門,聚合“江津發布”A pp 的“智慧社區”功能,建立微信群,打造“線上網格”,形成“雙網格”服務模式,真正把“做群眾工作”轉變為“群眾做工作”。
不出意料,“云端協商”效果明顯:發言群眾近200 人,參與投票群眾300 多人,群眾參與率達75%以上。通泰門社區居民王勇情不自禁地為創新治理點了個贊。
未來,重慶還將繼續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動基層民主實現形式更加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