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胡小波 徐井萬 |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國家重大戰略。眉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眉山職院”)長期深耕農業職業教育,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辦學方向,對接鄉村振興主導產業,把現代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涉農專業作為主攻方向,重點打造,培育優勢,培養培訓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特色農業產業振興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農業農村部、教育部聯合推介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學校長期扎根區域“產業沃土”,始終踐行“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的歷史使命,探索出了一條區域鄉村產業人才耦合式培養的新路徑。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2012年,眉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都市近郊型現代農業市,并做出打造“東坡味道”千億產業的重大決策。2014年,全市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踐行職業教育服務發展的宗旨,市教育局要求發揮由眉山職院牽頭組建的農業職業教育聯盟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由聯盟組建政行校企成員代表參加的課題組,展開全市“東坡味道”千億產業人才需求調研。眉山職院根據調研和研討,提出適應區域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需求,從產業需求端和人才供給端入手,教育鏈銜接產業鏈,調整辦學策略,振興涉農專業,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學校接續銜接眉山“583”“2+3+N”農業產業體系結構,驅動專業結構優化,將專業群建在區域農業產業鏈上,保障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高度匹配。現代農業技術、畜牧獸醫專業瞄準產業鏈前端,培養農業生產尤其是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技能人才。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側重產業鏈中后端,對接農牧產品生產及加工企業所需技術技能人才。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對應產業鏈全過程,培養農牧產品生產及加工全過程質量檢驗檢測的技術技能人才。
為解決學生不愿學農、不愿從事農業的問題,學校采取“三個一”措施,厚植“三農”情懷。一是建設一批課程,進行認知教育:思政課增設農村發展專題,同時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建設課程思政;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耕讀教育全覆蓋,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二是打造一個耕讀教育基地,開展農業生產勞動。三是構建一個文化活動載體,實施以文化人:挖掘地方東坡文化中的耕讀元素,通過讀、寫、誦、演等活動,傳承東坡農耕文化,厚植“三農”情懷,引導學生學農、知農、為農。
學校按照產業發展需求、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及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與技術結構耦合銜接、聯動調整,構建三層架構涉農專業群課程體系——底層“基礎平臺模塊”、中層“專業方向模塊”、上層“互選拓展模塊”。在探索實踐過程中,眉山職院形成了“兩平臺三方向三拓展”課程體系,致力服務現代種植、生態養殖和農產品智能加工產業振興。
學校適應眉山種養加農業產業體系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深入頭部企業開展人才需求調研,剖析典型崗位工作任務,對接崗位勝任能力要求,精準設置承載課程;企業崗位結構與人才素質結構耦合銜接,將新技術、新標準、新理念編入教材內容。校企合作編制課程標準,遴選課程內容,協同組織實施,提高人才培養對農業科技的反應速度,著力構建與崗位對接緊密、體現地方產業特色的動態專業課模塊。
學校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校區實訓條件,新建了農業技術樓,改建擴建8個實訓室,并爭取政府支持,將濱江公園毗鄰校園的約300畝土地用于建設現代種植基地。同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以人才換基地、以技術換基地,先后與岷江現代農業園區、東坡泡菜園區等8個園區、50余個涉農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學校構建起“三區三間”交互貫通式實踐場所體系,涉農專業學生在校區、園區、廠區之間工學交替,在田間種植、企業車間(包括工廠化養豬圈場)加工生產、廚間烹飪。
學校根據崗位任務確定核心技術技能,編制教學標準,明確操作規范,加大實踐性課程比重,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理實一體,崗課賽證融合實施。全面推廣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構建課程體系,編制課程標準,遴選課程內容,開展實踐教學。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企業選派技術人員、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
跨界的教育要有跨界的思維、跨界的舉措,學校與涉農主體聯姻,跨界合作,協同育人。學校人才培養與鄉村產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雙向嵌入,耦合共生,合作共贏。耦合職教系統與產業系統,在實踐探索基礎上構建了涉農專業群“雙主體四融三牽引”的人才培養模式:“雙主體”即學校和公司;“四融通”即校企融通、產教融通、師資融通、德技融通;“三牽引”即興趣牽引、能力牽引和拓展牽引。
學校建立了由涉農部門、涉農園區、涉農學校、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參加的眉山市農業產教聯盟,供需對接,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解決生產中的難題,助推產業振興;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基地,助推學校教師操作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實現涉農部門工作有創新、行業有發展、企業效益有增加、學校師生能力有提升。
學校成立農業類專業建設委員會,組織開展涉農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對接會、涉農職業學校就業雙選會、招生推介會等溝通人才供需信息,實現人才需求與供給無縫對接。同時,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與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5個園區及眉山萬家好種豬繁育有限公司等30多家涉農企業結對合作。
學校依托四川省社科院眉山分院,廣聚省內外農業經濟高端人才,打造眉山鄉村產業振興研究智庫。對接中國泡菜產業技術研究院及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泡菜生產企業,創建眉山泡菜產業學院。通過組建泡菜大師工作室和企業工作室,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聯合攻關,挖掘泡菜產業關鍵技術,推進泡菜標準制定,推動泡菜行業高端化發展,將“東坡泡菜”打造為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引領型產業。
學校承接“四川省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科技專項”項目,是眉山市“四川鄉村振興科技在線”平臺建設與運行維護的主持單位和實施主體,同時還作為牽頭單位,與眉山市東坡區果業協會合作建設科技服務平臺,實時解決用戶農業生產技術需求,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提供咨詢指導。
實行靶向引育,培養產業領軍人才。學校針對性引進高端人才,堅持教產研學一體化發展,強化生產實踐鍛煉,提升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產業領軍人才。專業教師先后有17人次入選眉山市農業產業專家服務綜合指導團隊,成為地方特色種植業發展的行業領軍人才。
變革育人方式,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成果實施以來,學校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分數逐年提高,生源質量穩步提升。近年來,通過“四接四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依托合作育人平臺,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發揮基地功能,培訓技術推廣人才。學校依托四川省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大力開展基層農技人員技能培訓,據不完全統計,已累計開展70期5000余人次的培訓,為全省特別是眉山市及周邊市州的農技推廣系統培養了大批技術推廣人才。
堅持實用為本,培訓鄉土實用人才。學校育訓并舉,注重操作技能,大力開展技術培訓,為特色種植業振興培養鄉土實用人才。依托學校涉農人才培訓平臺,先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田園明星264人。落實擴招政策,招收退伍軍人、回鄉創業青年等113名,涵蓋生產一線的種植業技術骨干及營銷專門人才。
政府動員組織,業主積極參與,企業提供服務,學校師生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助農增產,實現專業與產業耦合共生,助推農業產業振興。
承辦生產競賽,服務糧油保障基地建設。學校作為承辦單位,聯合政府涉農部門、涉農高校等單位連續7年開展水稻“一優兩高”生產競賽,通過搭建1個產業發展平臺,瞄定優質、高產、高效3大目標,構建政行校企4方同盟,強化制度、資金、專家3項保障,創新形成了“一優兩高”1343產業發展模式,為穩糧保供、助農增收和“中國碗裝中國糧”提供了可復制的四川經驗。2020年,四川省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組辦公室高度肯定并通報表揚“一優兩高”1343模式,并將之作為“優質稻發展經驗”在全省推廣。
助力養殖企業,服務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學校與四川萬家好種豬繁育有限公司共建動物疾病診斷中心,主要進行豬、禽、牛、羊等動物疫病的實驗室檢測工作,檢測范圍包括病理學檢測、病原學檢測、血清學檢測及分子生物學檢測等20余個項目。中心自建成以來,輻射眉山、樂山、雅安等區域,服務養殖企業(戶)200余個,累計檢測樣品3萬余份,并長期為20余家養殖企業(戶)制定疫病防治方案,提供專業技術咨詢、出診及技術培訓等服務。
扎根田間地頭,助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學校聯合川農果蔬研究所,推廣晚熟柑橘新品種栽培技術5項,新技術8項,輻射面積30萬畝,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確定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審定柚子新品種1個,推廣3個,輻射面積4萬畝,助推東坡區盤鰲鄉被認定為“中國蜜柚之鄉”。引進并推廣葡萄新品種3個,葡萄栽培新技術5項,推廣到合作的種植戶達30余家,輻射面積3000多畝,年產值2000多萬元,打造“秀芳”葡萄品牌。2021年,學校與四川果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積極探索鮮食葡萄生產信息化發展之路”被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列為16個設施種植機械化典型案例之一,有效探索了市場經濟下鮮食葡萄種植的信息化、智能化、產業化、生態化發展之路,帶動區域內鮮食葡萄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接下來,眉山職院將順應新業態發展新趨勢,積極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強職業教育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適應性。同時,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政行企校多元合作,圍繞本地農業產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精準實施職業教育,確保人才的實用性,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