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澄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
派潭鎮位于廣東省增城區的北部,北回歸線穿鎮而過,生態優美,風景宜人,有著豐富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
派潭鎮內有白水寨風景區、大豐門景區、牛牯嶂景區等多個景區。白水寨風景區有大陸落差最大的瀑布,瀑布臺階有9999級,稱為“天南第一梯”,白色的瀑布落下優美靈動,被稱為何仙姑的下凡。大封門景區空氣負離子含量高,山高林茂,稱之為天然大氧吧。牛牯嶂景區花崗巖石怪異奇特,似人似物,賦有特色[1]。派潭鎮在依山傍水下,是增城區擁有酒店、民宿、度假村最多的城鎮,旅游業十分重視。
派潭鎮歷史悠久,建鎮于北宋太平天國元年,古時稱之為楊梅郡,因建圩的側河處有深潭,故得名為派潭,自此從明朝更名為派潭沿用至今。派潭鎮發源主要圍繞在派潭河與派潭老街。派潭老街是明末清初的一條老街,騎樓形式整齊排列,在民國初年,達到鼎盛繁榮,咸魚街、賣糖街、水東街、青菜街和肉食魚類市場熱鬧非凡,很多商賈通過派潭河到此進行貿易往來,故此,派潭有著“廣州北部的農業與商貿中心”之稱。除此之外,派潭鎮還有熊氏宗祠,廣東廣州地區罕見的七進祠堂建筑。鄧村石屋,清代四合院民居,具有特色的嶺南客家古村特點。中共增城縣委舊址,既是典型的清代南方典型客家院落,又是紅色文化學習革命基地。
派潭鎮民俗文化豐富,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交融。派潭鎮是客家大鎮,客家人占總人數的70%,經過百年的發展與變革,吸收了廣府文化的一些特點,形成了派潭鎮本地特色的風格。在增城區35個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派潭鎮占有8個。在清末時期,客家山歌、舞貔貅、舞春牛、舞漁燈[2]、舞鳳雞等都是各個村落自發組織形成的獨特的節日。其中,舞貔貅是廣東省第二批舞獅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舞春牛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舞漁燈為增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中國特色小鎮發展信息報告》等文件的出臺,各地逐漸對小鎮發展越來越重視,都陸續大力發展區域文化特色產業。派潭鎮豐富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為文化特色產業提供了多樣豐富的素材。但是,派潭鎮的特色文化產業設計還處于前期階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派潭鎮依托本地文化產業可以為旅游者創造出本地特色旅游產品,有利于提升派潭鎮的區域形象,帶動本地經濟發展[3]。
高職院校是我國專業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經濟、科技不斷發達,許多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都嘗試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融合。而隨著特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增加,文化創意背后的附加值不斷顯現,可以拉動區域經濟增長。而文化創意產業設計離不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富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動手能力,同時,這個年紀的學生人群又是強大的消費人群,喜歡創意時尚、物美價廉的小物品。將特色文化創意設計開發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融合,符合文化市場所需,同時也適合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人才培訓需要,使學生深入了解區域特色文化,通過孵化創意設計作品,調動學生專業學習技能,提高專業興趣,認識專業與市場的關系,培養全面的藝術設計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4]。但是,特色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融合,在實施過程中會有一些問題需要去探索。
藝術設計專業是發展更新較快的專業,需要學校的教師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發展,不斷更新、優化教學課程內容與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形式單一,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實踐,按照教材進行的基礎教學,內容上顯得枯燥、落后[5]。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其核心在于創意訓練,大量的知識儲備需要和特色的內容結合,嘗試設計探索、學習、總結。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完成課程的練習與作業,簡單而不符合實際的教學方式,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消磨學生興趣,影響著教學質量。
區域文化是地方具有特色、不可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具有典型的特殊性,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從這些來看,地方區域文化發展,需要更多的人來挖掘、繼承、創新。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恰恰可以通過對地方區域的了解與合作,但是,很多專業教學的內容都沒有這一方面的考慮或者不足,首先這是部分教師對本地文化不夠了解,沒有進行研究,課堂教學中就無法就行講授指導,使學生無法服務本地,沒有質量較高的作品,以及可以成果轉化的產品。其次,學校與地方各相關政府機構聯系不夠密切,沒有形成項目合作與本地企業各種形式合作,地方院校沒有能真正做好服務于本地區域文化發展,為本地區區域文化振興輸出專業技能與創新人才[6]。
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通過系統性設計思維,對區域特色文化元素進行提取,提煉后的民俗符號進一步設計處理,形成創新性的圖形語言。派潭鎮特色文化符號元素的提煉再設計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簡化符號元素
派潭鎮文化產業設計元素中,客家貔貅是具有特色的。以派潭貔貅形象為例,通常有“貓媽”“貓仔”“貓公”一起的出現形式,也有“大頭佛”“猴子”等出現形式[7]。我們可以通過《插畫設計》《圖形創意》等相關專業課程將派潭貔貅作為派潭鎮的IP形象作為開發,通過簡化派潭貔貅形態造型,增添卡通化特點,保留擬人化表現手法,使舞貔貅讓人感覺到親切、可愛,造型記憶深刻(見圖1)。

(圖1 作者為增城區派潭鎮特色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融合中師生開發作品)
2.融入其他的元素
派潭鎮豐富的文化背景,為文化特色產業提供了多樣豐富的素材。派潭的客家圍屋、派潭的山水與溫泉、紅色文化革命基地、派潭老街等等,都可以作為豐富的創作背景元素,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藝術寫生》《攝影》等課程進行建筑速寫或攝影的方式融入,為設計派潭IP形象實現豐富的場景與故事[8]。
3.局部指代整體
派潭老街中有咸魚街、賣糖街、水東街、青菜街和肉食魚類市場,可以通過派潭老街的門牌進行再設計,加強老街文化,使老街“復興”起來。熊氏宗祠、中共增城縣委舊址中有象征性的牌匾、天井等小的景物均可以作為設計元素進行提取,通過《字體設計》課程等設計開發,形成特色產品。
4.材質、肌理的調整
在設計實現過程中,材質、肌理的應用不同,所表現出的產品氣質亦有不同。
所以,設計產品需考慮應用環境、受眾、價格定位等諸多因素。紙質材料中也分為多種色彩、薄厚與紋理,便于印刷與傳播;金屬制品有高級感、冰冷感、防水性能好;塑料材質成本較低,易于加工與實現等等。在專業教學中,學生了解設計材料與加工工藝是必不可少的,它決定了設計產品的呈現形態,開發文化設計產品時,應先了解設計元素的特點,分析應用材質的優缺點,綜合考慮材質、肌理效果,使產品在外觀上、使用時都能夠具備合理性與特色性。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需要將新媒體技術、新手段、新科技、新科技等方式形式進行融入課堂,促使學生有科技創新意識,可以將特色文化產品進行科技活化,將派潭鎮特色文化注入科技力量。在產品設計相關課程中,以舞漁燈為例,舞漁燈的形象各異,色彩豐富,寓意吉祥,制作以竹篾扎骨架,以紙包裝,手繪色彩,魚架內點電珠做成漁燈。如果以新材料、新光源、新技術等方面對漁燈進行工藝改造,可以為舞漁燈的表演形式增添現代科技感,營造新農村節日歡樂和諧的氛圍,還可以帶動本地兒童參與積極性,增加寓教于樂趣味性與文化傳承使命。在視覺傳達相關課程中,可以通過項目化教學將派潭區特色文化孵化成插畫等作品,利用激光打印技術,選取紙質、木材、塑料、布料等進行鐳射雕切技法,實現產品立體化制作與批量生產。
區域文化可以依托校內外電商平臺開展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產教融合創新模式研究,可以促使課堂項目化教學更加貼近市場,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使產學研落到實處。同時,以電商平臺為載體,可以實現派潭鎮區域文化作品孵化,及時將產品信息在電商平臺上的發布、展示、銷售,使學生作品市場化,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達到“教學做一體化”的教育目標。同時,派潭鎮將帶來更多的機會與挑戰,將區域文化內涵得到有效傳播,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將加強派潭鎮打造成富有特色的區域小鎮的影響力。
區域特色文化產業是近年來熱門的話題,可以帶動本地區域旅游、經濟、文化發展。增城區派潭鎮有著豐富的產業優勢,如何有效地利用開發,作為本地區高校應該進行深刻思考,對增城區派潭鎮特色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融合給予特色文化符號元素的提煉再設計、特色文化產品的科技賦能、傳承區域文化導向下“電商平臺”的推動等途徑還遠遠不夠。近年,由于“三教”改革的不斷深化,進一步提升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技術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區域特色文化與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融合也應該從教學、教材、教法角度出發,打造服務于增城本地的區域特色文化設計“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綜合素質,聘請相關行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授課或參與指導。加強與本地區其他高校聯動合作,相互交流,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到特色文化產業設計研究中來,共同開發相關項目,推動促進文化創新發展,并將研究項目引入到課程中、工作室中,最終形成項目成果轉化。此外,還可以校企合作共同開發相關新型活頁教材,建設相關課程網絡資源,打造地區院校課程特色與專業特色,培養有區域創新思維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有民族文化傳承擔當的青年。派潭鎮作為增城區域的一部分,在特色文化產業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不斷融合探索中,也會為增城區域其他小鎮的文化產業設計創意帶來思考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