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潔周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近年來,揭陽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精神,著力加強對本土優秀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先后對揭陽古城、紅色資源和潮劇等進行專項立法保護,切實用一個個具體的地方實踐與制度成果,為更好挖掘本土歷史文化內涵、厚植城市歷史底蘊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揭陽是粵東古邑和潮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素有“海濱鄒魯”“小戲之鄉”“國畫之鄉”等美譽,是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作為承載和延續揭陽悠久歷史文化脈絡與記憶的一張名片,位于榕城區的揭陽古城,距今已近900年的建城史,是揭陽市歷史城區的核心區域,城內遺留的古城傳統格局至今猶存,歷史文化保存實物遺跡特征明顯、底蘊深厚,有揭陽學宮(全國保存完好的第二大孔廟)、丁氏光祿公祠、古榕武廟、城隍廟、進賢門等多處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木雕、青獅、行彩橋等多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眾多古樹名木以及具有潮汕地域風格的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區,它們見證并沉淀著揭陽這座城市厚重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史,是揭陽城市內涵、品質與特征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揭陽悠久歷史文化的根魂所依。
為推動解決揭陽古城在城鎮化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進一步強化對古城內優秀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市人大常委會于2019年制定出臺了《揭陽古城保護條例》。條例是揭陽歷史文化保護領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規,旨在用法治力量擦亮古城名片、煥發古城活力,推動實現“民有所呼、法有所為、城有所護”。
條例問題導向鮮明,在科學精準確定揭陽古城四至范圍的基礎上,緊扣揭陽古城保護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制度設計,內容共分6章52條,主要對揭陽古城的管理體制、經費保障、保護規劃、保護名錄、保護職責、保護措施以及活化利用等重點內容作出具體規定,同時細化了歷史建筑的確定標準,并創設了“預先保護制度”特別是“歷史風貌區”等具體措施,明確賦予并保障古城內傳統街區的法律地位。條例的制定出臺,有力回應了揭陽人民“延續城市文脈、守住城市根魂”的強烈愿望,也為揭陽落實省委賦予的發展定位要求,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提供了堅實制度支撐。在條例的護航下,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揭陽古城內西馬路、石鼓里等4條傳統街區,已于2021年被核定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實現了揭陽歷史文化街區“零”的突破,也為下一步揭陽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夯實了基礎。
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作為紅色基因、紅色血脈和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紅色資源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苦難與輝煌、奮進與擔當,積淀著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優良革命傳統和強大精神動力,是新時代激勵我們繼往開來、砥礪奮進的寶貴精神財富。
揭陽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新民主主義時期,周恩來、彭湃、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揭陽從事過革命實踐、指導過革命斗爭,在揭陽這片紅色沃土上留下了不朽足跡和深深印記。據統計,目前揭陽全市比較重要的革命遺址有160多個,主要包括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活動紀念地、革命領導人故居、紀念設施、烈士墓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揭陽學宮崇圣祠,它是省內唯一一處以“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命名的紅色資源,大革命時期周恩來同志曾3次在這里居住和辦公,并指導和主持成立本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揭陽縣工農革命委員會”,為揭陽乃至潮汕地區革命活動的全面開展播撒了星星之火。
為進一步用好用活揭陽本土紅色資源,大力弘揚紅色資源所蘊涵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市人大常委會立足黨的百年華誕重大時刻,主動承接時代命題,于2021年制定出臺了《揭陽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旨在用法治之光映襯紅色資源鮮明底色,更好發揮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功能作用,切實在新征程趕考路上繼續發揚好紅色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好紅色血脈。
在條例的制定過程中,為加快推進立法進程、確保立法質量,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專班制”,由常委會法工委、教科文衛工委牽頭市司法局、文廣旅游體育局、退役軍人事務局、黨史研究室等單位,并邀請部分常委會立法咨詢顧問,共同組成立法工作專班集中進行起草。這是揭陽自2015年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首次通過立法工作專班自主起草并二審表決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同時也是首次由主任會議向常委會提出法規案的立法實踐,充分凸顯了人大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在制度創設方面,條例采用“小切口”立法方式,內容不分章節共有31條,重點對紅色資源的調查認定、保護名錄、保護責任人、維護修繕、禁止行為以及傳承利用等主要內容作出具體規范。條例已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這標志著揭陽成為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期間省內首個出臺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的地級市,這一特色動作和亮點舉措,將以法治方式更好助力揭陽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踔厲奮發、行穩致遠。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揭陽與潮州、汕頭地緣相近、語言相同、文脈相親,統稱潮汕地區,歷史上曾是“一家人”,后才劃分為三個獨立的地級市,但在各自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三市地域文化同宗同源的“一家親”本質幾未改變,這使得三市擁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寶貴文化財富,而潮劇就是潮汕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意義的靚麗名片。

揭陽樓(資料圖片)
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汕頭考察時強調,潮劇、潮繡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囑咐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保護好、傳承好。潮劇作為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是一種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古老戲曲劇種,至今已有580年的發展歷史,因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獨特的聲腔藝術特色,素有“南國鮮花”之美譽,是揭陽、潮州、汕頭三市共有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劇發展經歷過鼎盛時期,曾經享譽國內外,但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三市潮劇都面臨著后繼乏人、市場萎縮的共同困境,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其更好發展與傳播,這就為三市加強地方合作,攜手書寫區域協同立法保護傳承潮劇的嶄新篇章提供了契機。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人大常委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努力克服地方協同立法經驗欠缺的實際困難,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統籌協調下,積極加強與潮州、汕頭兩市的溝通聯系,主動尋求省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門的支持指導,繼續采用立法工作專班的形式,由法工委牽頭教科文衛工委和市司法局、文廣旅游體育局以及潮劇代表性傳承人等進行集中起草和修改完善,并于2021年9月表決通過了《揭陽市潮劇保護傳承條例》。該條例與潮州、汕頭兩市法規的同步制定出臺,旨在通過區域協同立法的嶄新方式,切實用法治之聲共同唱響潮劇鄉音鄉韻。
在制定過程中,條例的立法步調,如審次安排、提請審議、委托省專家論證、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實施等重要時間節點,都基本保持與其他兩市法規的趨同一致;而制度設計方面,條例也與兩市法規保持求同存異,其內容不分章節共有25條,主要對潮劇專項規劃、保護經費、場所設施建設、團體建設、隊伍建設、職業保障以及市場規范等內容作出規定,同時條例還立足本地實際,結合近年來揭陽與時俱進創作的《大國赤子》《大山里的國旗》等優秀精品劇目,就打造新時代主題潮劇藝術精品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潮劇作了相應規定。此外,還規定了建立完善潮劇表演團體多元化發展機制,積極扶持民營潮劇表演團體發展等特色內容。三市條例均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開創了全省區域協同立法之先河,同時也是全國文化領域區域協同立法的首次實踐,對于更好促進三市乃至全省潮劇的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法者,治之端也。為進一步推動地方立法所建立起來的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厚植城市歷史底蘊的實際效能,接下來,市人大常委會將適時組織對上述地方性法規進行執法檢查,通過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法律巡視利劍”作用,切實以良法善治不斷增進對揭陽本土優秀文化的情感認同與堅定自信,更好激發出助力揭陽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強大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