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磊
(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青島 266100)
青島市區主要道路多建成于20 世紀90 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居民出行方式和結構不斷變化,面臨著空間利用不合理、承載能力和精細化設計不足、道路和市政設施超期服役等一系列問題。自2017 年下半年開始,結合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召開三年計劃,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建設“美麗青島 三年行動”,改善居民出行條件和生活環境,實現建成區功能更新和持續發展,從道路、交通、環境、設施4 方面、15 個子元素著手,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和環境品質。
青島市區主要道路規劃建設年代早,規劃、建設、管理脫節,系統性和精細化程度不足等問題突出。以香港路為例,規劃層面空間預留、相交道路和出入口考慮不足,集散交通對主流交通干擾嚴重;設計層面缺少交叉口渠化、未根據承載交通方式的變化實時調整道路功能板塊,對社會和公共交通產生雙向制約、擁堵嚴重;管理層面智慧化、現代化程度仍需提高,被動管理的模式難以彌補規劃和設計層面的固有缺陷。
1)交通擁堵嚴重。根據交通量調查和智能交通平臺統計數據,香港路全天車流量大。其中,香港中路(山東路—高雄路)改造前為雙向8 車道,通行能力6 000 pcu/h,高峰交通量5 600 pcu/h,飽和度達0.93,在沿線相交道路、出入口車輛進出干擾影響下,交通擁堵極為嚴重。
2)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差。作為建成區少有的東西向通道,香港路沿線有33 條公交線路,線路多、流量大、重復系數高,車道容量已飽和,高峰平均運營速度僅約12 km/h。香港中路受通道寬度和路側隔離帶制約,公交列車化現象嚴重,由點到面成為區域交通擁堵的主要誘因。
3)道路病害突出。自1999 年建成通車以來,香港路為青島東部開發戰略實施提供了良好的道路交通條件,完成了“建設一條路、帶動一片城”的預定目標,至改造前已超期服役4 年以上,近年來受管道更新、地鐵建設等影響,結構強度明顯下降,路面坑槽、網裂等病害突出,行駛質量差,交通舒適性和安全性低。
4)市政管網保障度低。如2016 年11 月8 日,遠洋廣場路段供熱管線泄漏,給區域居民出行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在香港路沿線開發建設質量和品質持續提升的情況下,運行近20 年的市政管網容量不足、老化嚴重、泄露隱患等問題突出,整體保障度亟須提高。
結合現有道路空間條件、交通運行狀況、交通管理措施等,綜合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
1)道路空間資源利用不足。以香港中路為例,車行道總寬40 m,扣除路側綠化帶后路面寬度34 m,僅以寬度而論具備設10 車道的條件,但受路側綠化帶制約,實際雙向只有8 車道,長期以來存在兩個車道的空間資源浪費,另外,路側綠化帶對公交車道形成制約,在寬度不足難以錯車的情況下,公交列車化現象嚴重。
2)斷面形式與交通需求、交通安全不符。香港中路原為三塊板斷面,外側5 m 設計之初為非機動車道,后根據實際出行方式改為公交專用道,受出入口多、車輛進出干擾以及寬度不足、無法超車影響,路側綠化帶成為公共交通快速通行、高效組織的障礙。
香港東路原為一塊板斷面,路面總寬31.5 m,兩側1.75 m寬路緣帶長期未有效利用的同時,道路中央缺少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無法保證行人和交通安全。
3)規劃—建設—管理過程脫節。香港路規劃建設于20 世紀90 年代,在青島東部開發戰略快速推進的情況下,后期城市規劃實施與道路規劃協調性不足,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軌道交通陸續開通的背景下,居民出行方式和結構變化顯著,但道路并未結合城市規劃實施和交通需求變化適時調整,導致交通擁堵嚴重、管理困難重重。
針對道路存在的問題和交通超負荷運行現狀,傳統改擴建方式雖可在一段時期、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和壓力,但通行能力的提升又將產生全新的問題,誘發新的常態化擁堵。基于此,香港路整治項目從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角度,統籌規劃人、車、路、環境關系,以道路使用者、交通參與者和管理者的安全和需求為導向,一方面塑造良好的道路空間,實現道路功能的相對平衡,另一方面高度關注使用和管理階段各項細節問題,面向交通微觀層面全元素做出改進,通過系統地精細化設計、建設、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交通運輸能力,解決交通擁堵,消除安全隱患,進而提升路網系統功能[1,2]。
4.2.1 道路斷面優化
統籌香港路原有斷面、車行道寬度、交通需求與安全,為實現行人、車輛、環境、安全等功能平衡,在保持道路紅線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采取以下斷面優化措施:
1)香港中路由三塊板改建為兩塊板。解除路側綠化帶對公交專用道的束縛,提升公交運營和組織效率;結合新建的中央綠化帶施作二次過街安全島,滿足行人過街需求,提升過街效率和安全性;車道數由雙向8 車道提升至雙向10 車道,結合路口渠化等措施通行能力提升約25%;中央綠化帶比原路側綠化帶更寬、連續性更好,在保證整體綠量不減的情況下更有利于提升環境和景觀效果。
2)香港東路由一塊板改建為兩塊板。在技術標準、通行能力不變的情況下,更加綜合有效利用道路空間資源;結合新建的中央綠化帶施作二次過街安全島,滿足行人過街需求,提升過街效率和安全性;與采用欄桿隔離相比增設中央綠化帶,更有助于保證交通安全,改善道路環境,創造優良景觀效果。
4.2.2 交通組織優化
香港中路(高雄路—麥島路)改造前為西向東單行線,反向經寧夏路—高雄路通行,一是增加約500 m 繞行距離,不利于沿線居民交通出行;二是寧夏路作為區域主要干道,同時承擔膠寧高架東端接線功能,交通組成復雜、交通壓力大;三是大量東向西車輛尤其是大型公交車,在高雄路交叉口左轉,通行效率低,進一步加劇了寧夏路交通擁堵。
綜合分析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需求,經與交通管理部門反復研究,將香港中路(高雄路—麥島路)改為雙向交通組織,合理利用香港中路道路資源,解放公交行駛路由,分流寧夏路交通壓力,均衡區域路網流量分布,減少車輛繞行距離,方便周邊居民出行。
4.2.3 交叉口渠化設計
交叉口渠化是提高通行能力、提升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3],可以改善人車秩序、降低沖突干擾,規范行駛流線、提升通行效率,增加車道數量、提升通行能力,改善公交運行環境、保障公交優先通行。
香港路綜合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吸取之前規劃—建設—管理脫節的經驗教訓,從交通參與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出發,以交通流量、流向調查數據為依據,對沿線主要交叉口進行渠化設計:(1)增加進口車道數,由路段5 車道擴展至6~7車道,提升通行能力;(2)吻合交通流向,合理劃分進口車道功能,實現車道與各方向流量匹配;(3)分離流線,合理設置右轉匯入區、公交讓行線等,解決公交專用道與右轉車流沖突;(4)優化導流島,延伸路口范圍綠籬帶,規范行人和車輛流線,降低人車干擾,提升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
4.3.1 落實以人為本設計理念
香港路沿線行人密集、過街需求量大,香港路綜合治理項目落實“以人為本”設計理念:一是全線增設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輔以二次過街專用信號,滿足行人過街需求,提高行人過街效率,保證人車交通安全;二是在斜交路口鈍角象限,導流島尺寸小,難以起到保護行人、引流交通功能的情況下,將導流島轉化為街角綠島,合理壓縮交叉口空間,提升綠化景觀,切實保護行人安全。
4.3.2 公交優先的設計體現
隨著地鐵3 號線、2 號線陸續建成通車,常規公交車站在方便換乘接駁的情況下,應與地鐵車站服務范圍形成互補。香港路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過程中,通過遷移、優化、新設等措施,解決原公交車站位置和間距不合理、與路口距離較遠、接駁換乘不便等問題,同步完善公交專用道標志、標線、地面標識和監控設施等系統設計,確保公交優先、路權專用、高效換乘、靈活運營的需求,如圖1 所示。

圖1 公交車站、專用道標線和標志及運營情況
4.3.3 導流島的合理設置
綜合考慮路口處的車輛通行效率、行人安全,根據車輛行駛流線,合理壓縮沿線主要交叉口導流島邊界:一是避免外側車道與導流島沖突,消除交通瓶頸,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二是結合行人在導流島上等待過街時的站立位置分布情況,為保證車輛和行人安全,將導流島邊線在標準車道寬度基礎上,適當后退25~50 cm,避免因行人站立位置靠前侵入通行限界、影響交通安全的情況。
4.3.4 信號燈的創新設置
統籌考慮道路可視環境的整潔美觀、歸類整合交通和設施桿件等需求,在保證交通安全的情況下,與交通管理部門反復研究、現場試驗、科學確定信號燈懸臂桿長度和燈具安裝位置,滿足規范合理角度內信號燈對所有管理車道的覆蓋;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專用信號,提高行人過街安全和交通效率。
香港路綜合治理項目建成通車以來,根據交警指揮中心智能交通綜合管控平臺統計數據:
1)交通安全方面——車輛和行人流線更加規范,過街更加安全,同期對比各類交通事故降低約30%。
2)公交優先方面——解除側分帶束縛,公交設站和組織更靈活,消除安全島阻隔,公交提速明顯,高峰時段公交平均運營速度提升約5 km/h。
3)通行能力方面——整體提升25%以上,高峰時段平均運行速度提升約8~10 km/h,單個信號周期內可有效清空交叉口排隊車輛。
基于全元素的道路交通精細化設計,可充分發掘交通設施既有潛力,有效降低土木工程建設,通過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現代化方式的綜合應用,創造優良的綜合交通環境,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助力建成區功能更新和城市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