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衛
(陜西建工第十三建設有限公司,陜西 延安 716000)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 號)中明確規定了城市老舊小區的改造需求,改造重心是確定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舒適安全的技術模式,并對小區既有的設施進行優化,實踐綠色技術。另外,小區改造中也要結合小區的特點、需求,確定改造重心,通過提出優化對策,確定改造方向。某市計劃改造舊小區1 100 個(截至2020 年),已實施改造1 861 個小區,建筑面積2.539×107m2,合計更新老化管網753.4 km,鋪設小區道路410.3 km,實施外立面墻體保溫改造1.353 5×107m2,增加照明設施15 637 盞,新增消防器材32 246 個,新增停車位20 422 個,列入加建電梯計劃235 部,加建完成85 部,拆除違建1 952 處,屋面防水3.593×106m2,新增小區綠化7.88×105m2。此類小區維護水平差、配套設施不完善、小區布局不合理等問題顯著,所以要遵循綠色建筑技術,針對環境臟、亂、差問題提出改造目標[1]。
老舊小區改造較為復雜,主體較多,改造所需的時間長,故基于綠色建筑技術的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非常必要。改造內容應包括:
1)物資使用、環境管理、建筑格局、公共安全和衛生、社區治理等。
2)綠色建筑強調融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根據生態建設、環境管理、自然環境建設確定生態環境和綠色技術投入共生的管理要求。
3)為提升老舊小區的功能性,要確定電梯、小區停車、供熱計算、老舊管網、垃圾分類、照明系統的改造設計,降低老舊小區的能耗指標,提升小區的居住質量[2]。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之舉。為提高改造效率,需要確定影響城市老舊小區綠化改造的因素,根據我國建筑產業的規劃、政策投入、城市面貌更新的形勢確定改造重心。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影響因素:
1)城市發展因素。老舊小區綠化改造是為了提高小區的綠化率,它可以用相對小的代價去有效撬動城市經濟發展,對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經濟性因素。了解綠化工程的技術投入要求,分析經濟、建筑、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相關要求,總結不同材料、不同施工技術投入的成本與支出[3]。
3)功能性因素。綠化改造要了解公共設施、房屋建筑本身的功能性,在提高房屋穩定性、抗震性、承載能力的同時,要考慮綠化與居民生活品質的關系,通過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營造更多的便利條件,切實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1)建筑外墻立面。建筑外墻面改造要確定墻面粉刷技術、粉刷線路及排水管道設計。在關鍵位置配置空調外界、防護欄等裝置,提高外墻構造的美觀度。比如,外墻涂料要使用美觀性、耐久性較好的材料,并兼顧經濟性。在墻面粉刷設計中,要注意外墻色彩與建筑外觀構造、色調之間的和諧關系,了解沿街立面、環境設計之間的協調功能,強化對外墻區域電力線纜的整理,提高建筑外墻立面本身的美觀度、經濟性和耐久性,減少建筑設計的成本支出。
2)建筑外窗。建筑外窗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故該部分是圍護結構保溫設計最為關鍵的部分。(1)建筑外窗處理前要注意當地的溫濕度、通風情況等,若窗戶的朝向、遮陽存在一定問題,要對單玻單層窗予以優化,在阻擋白天陽光輻射的基礎上保證室內的恒溫狀態,可實現建筑能耗控制要求。(2)在建筑外遮陽性能改善中,采用Low-E 玻璃的效果優于傳統外遮陽系統,依據JGJ 134—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確定建筑外遮陽的能耗情況,在保證室內外溫度的基礎上可節約14%的建筑能源投入。如在北京市海淀區大柳樹小區改造中使用了建筑外遮陽系統,可滿足節能設計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外遮陽系統也要注意當地的溫度、建筑朝向等問題,若當地夏季溫度較高,那么應用該方法是可行的。
3)樓梯間。大多數老舊小區的樓梯間為敞開式,故老舊小區可能存在通透性差、單元門數量少的問題,而冬季樓梯間的保溫效果更差。因此,樓梯間改造更新中,可利用“封閉樓梯間+邊庭加建”的方式,在樓梯間使用保溫門封閉處理,可讓太陽光均勻照射進室內。通過阻擋陽光直射到室內空間,可降低夏季房間內的溫度,同時能避免冬季室內溫度散失的問題。
場地環境改造主要針對老舊小區的綠化、道路設計、路燈系統、公共設施配置予以優化處理。比如,景觀綠化設計中要確定不同植物的種植需求和養護需求,可減少草坪的面積,一定程度上增加喬灌木的種植數量。道路改造處理中,要注意對停車場區域進行綠化改造,通過使用太陽能系統、LED 燈,做好燈組外觀的優化設計,強化路燈本身的美觀度。老舊小區監控問題也較為重要,故要求施工人員注意在關鍵位置加裝多組監控設備,比如,要在小區單元門口、垃圾回收站、公共設施等區域增加攝像頭,對傳統垃圾箱予以拆除處理,使用加蓋垃圾分類箱代替傳統垃圾箱,并在顯眼位置加設指示牌、宣傳牌,促使居民借助畫報、公益廣告等展開垃圾分類處理。
為提升場地環境改造效果,要做好場地綠化設計,可通過營造干凈、整潔的活動空間,提高場地的美觀度、功能性和實用性,并選擇有益于改善環境的喬灌木。首先,要對建筑公共綠化場地進行修復處理,重視景觀設計、城市綠化設計,如選擇灌木、景觀小品、休憩廊架等展開綠化設計,盡可能保證場地的休閑功能和實用功能。若小區中老年人數量較多,可規劃一定數量的健身器材,確定點狀綠化要求。小區綠化率還可在道路兩側加設綠化帶,在綠化補植的支持下完成小區內帶狀綠化要求。其次,場地垃圾分類優化處理中,要落實相關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要求,根據當前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情況、綠色發展情況確定垃圾分類方向,比如,要在小區內做好垃圾的分類標識工作,在創新制度投入的過程中確定垃圾分類管理的效率,確保垃圾分類工作符合城市改造要求。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小區的垃圾箱破損程度較為嚴重,并且存在隨意丟棄垃圾、垃圾分類意識淡薄的問題,故需要針對垃圾箱的規劃需求確定拆除方案,并引入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4 類分類方式。
老舊小區改造布局優化中,可利用智能化系統做好布局管理,如使用視頻監控、出入控制系統等,搭建一個智能化服務空間。
1)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建立在室內外主要出入口及通道、單元樓門廳區域,通過智能化系統評估小區人員進出情況,并選擇低照度、高清晰度的攝像機進行24 h 實時錄像。管理系統布局中,要協調監控集中控制、管理系統、報警系統的功能,通過提高視頻存儲錄像的像素,將視頻的錄像幀數保證在30 幀/s 以上,且每臺錄像機的信息存儲時間應當保證在30 d 以上。
2)出入口智能化系統布局中,可利用雙門網絡型門禁控制系統。通過利用該系統將關鍵性信息傳輸到物業處,并使用220 V 交流配電系統建立電源箱,注意各組模塊、智能門禁系統、讀卡器的使用,以此搭建一個循環模型,保證物業區域電力供給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3)停車場智能管理中,可利用純車牌識別、處理系統進行車輛的管理、存放操作。通過在出入口區域建立管理設備,可方便展開車輛的預約管理、信息登記、授權優化、計費管理等操作。完成智能化系統框架設計后,要注意實時分析充電樁、電線線路的功能可靠性,對這些裝置展開實時監測,與傳統小區相比可大大節約車輛管理的人工成本。總之,為居民提供一定的便捷服務,打造一個智能化小區服務空間,減少車輛管理中不合理問題的出現。同時,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盡量減少老舊管理系統不合理、過分復雜的不良影響,也降低了老舊小區物業棄管現象的發生概率。
在老舊小區設備改造處理中,應當充分遵循設備改造、優化的基本原則,確定提升小區建筑功能性、穩定性的技術要點。其中,應充分遵循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通過做好雨污水的分區、排放、維護設計,并對老舊管道、電力系統進行更新,優化通信裝置,做好電力線路的維護,并及時做好地下綜合管線的布設操作。在地上、地下管線的布設中,要注意考慮消防管道布設處理,并做好以下幾點:
1)供熱采暖改造是提高老舊小區居民滿意度的重要舉措,故要做好室內分區設計,可通過落實室內控溫、分項計量等措施提高整體供暖的效果和質量。同時,依據房間位置確定加熱方式,比如,當地陽光較為充足時,可采用半負荷供暖形式,減少居民熟睡期間房間能耗產出。
2)市政管線改造中,應當結合GB 508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的要點展開地下管網的改造設計。雨污系統改造中,要結合老舊小區排水情況進行考慮,并對已完成雨污排水的管道進行維護,利用智能化系統計算出小區的用水情況、排水情況及排污情況。對無法滿足排污要求的管道進行替換處理,重視雨污系統的改造、優化、修繕,確定地下綜合管線的設計方案。完成管道設計后,要對小區內復雜管線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在整理優化后提高排水布局的合理性。在對消防用水的優化處理中,需替換管徑較大的供水管,依據地下管線的綜合布置要求確定整體布局。使用智能終端系統監控,可在各個單位的一級配電柜、二級配電箱內安裝剩余電流傳感器、溫度傳感器以及故障電弧探測器等,全天候監測電氣線路中漏電、電弧、電流、電壓、過載、過壓、短路、線纜溫度異常情況,并實時傳送到云平臺,用戶手機端和監管單位電腦端第一時間可以收到預警信息,第一時間通知電氣人員及時檢查隱患,減少電氣火災的發生,防患于未“燃”。
綜上所述,將綠色建筑技術應用于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確定完善的改造計劃、改造方案和改造體系,側重提高老舊小區的舒適度,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確定老舊小區的改造目標,通過控制污染、能源消耗的問題,結合當地生態、氣候特征確定綠色改造策略,能夠一定程度降低建筑設計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