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剛,李劍鋒,李孟洋
(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鄭州 450016)
針對堤防結構風險開展有效規劃,融合生態設計思想,能夠積極展現生態堤防的作用,有助于發揮其環境保護功能。為此,研究生態堤防設計方法,構建城市生態屏障,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規則斜坡設計形成的堤防,對原有河域生態體系形成了嚴重破壞,加劇了生物棲息場所受損嚴重性。堤防設計的各項環節中,需盡可能地控制洪水帶來的河岸沖擊作用,維持斜坡處高度、坡度的平衡性。河域具有不規則特點,洪水侵蝕強度較高會使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難以保持河道景觀的完好性。為此,加強堤防設計,融合生態思想,可有效抵御災害,保持河域觀賞性。
堤防設計需綜合參考泄洪情況,如洪水速度,合理控制堤防項目支出。堤防施工時,需以原有河道為基礎,開展河道改建工作,融合生態思想,加強設計方案調整,可強化堤防功能,順應城市居民對堤防環保性的需求,極具實踐價值。
堤防設計初期,設計人員需全面思考防洪抗災的要求。在方案中引入安全性思想,確保方案設計內容的可行性,積極構建堤防生態體系。因此,安全性是堤防方案設計的首要原則。
生態學在堤防設計中的融合,顯著更新了堤防建筑方案。在堤防設計期間,積極融合自然因素,設計成員可借助環境勘測方式,保證工藝方案的生態性。針對蜿蜒曲折的河域項目,需進行大規模的河岸修建,會增加各項施工資源的消耗量,形成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為此,在前期規劃時,可融合環保思想,保護原有景觀,開展相應的生態設計,維持原有生態結構的生命力,成為堤防設計的關鍵要領。
堤防前期規劃中,需積極考量生態方案的可行性,如經濟性、護岸安全性、堤防邊緣情況等。設計各環節需積極融合生態思想,把握自然景觀的生態需求,關注各類生態的發展特點,營建優質的水域環境,維持水生植物的生長力,發揮生態堤防的防護功能[1]。
生態設計需綜合成本、生態、社會功能等。在城市區域為人們營建生態堤防,構建多樣性的水域休閑設施,打造成水域景觀,豐富區域項目的文娛性,補充區域項目功能,為人們修建兼顧植物生態、景觀欣賞、休閑娛樂的場所。
某工程內山脊高度值域為[1 550 m,1 750 m],河域內地面高程為(1 345±15)m,部分區域表層含有黃土層,多數基巖處于裸露狀態。少數基巖露出的巖石類型為花崗巖。工程所在地域具有季風性特點,區域內雨量充足、草植豐富、植被生長狀態極佳。
設計時綜合考量河域環境、休閑娛樂、景觀布設、城市規劃等需求,最終確定案例項目的堤防方案為植物+石籠結構,以此保障護坡質量,改善案例項目周邊的景觀設計質量。實踐中配合河道整治、河域周邊綠植種植等措施,營建優質的水域娛樂環境。
堤防設計參照初期堤防規劃的各項規范,拆除早期建成的堤防項目,將其改造為生態堤防。河床面位置設計一組泄洪槽,便于快速排除洪水,排洪能力設計為21.7 m3/s;排洪槽設計在河道中心處,槽體結構為賓格石籠,排洪槽與堤防間隔區域設計成公園,種植水生植物,搭配園林小品,增設步行棧道。
排洪槽設計方案見表1。

表1 排洪槽設計方案
表1 方案中,坡降i設計取值為0.005。各參數的計算方法:

將表1 中數據代入式(1)~式(3)確定排洪槽的設計方案:槽寬=水面寬度k=10 m,槽深大于河水深度h,取2 m。排洪槽結構方案為賓格石籠,結構底部使用C20 用料,施工成栽卵石樣式,結構參數與槽方案一致,即結構寬取10 m,深取2 m,結構設計如圖1 所示。

圖1 排洪槽結構設計示意圖(單位:cm)
4.5.1 堤距寬度
此次生態改造堤防初期設計的參照規范為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設計規范》。在設計中,造床流量參數參看“2 年發生一次的洪水流量”。堤防間距具體指兩個護堤中位的間隔長度。堤距寬度設計需參考的因素:堤防安全性,保證排泄順暢;河相關系,盡量保持河型,減少外形改變量;控制耕地占用量,平衡工程量、堤防防洪能力,控制施工成本,綜合考量各河段的洪水運行特點。堤距寬度設計的最小值需大于造床流量條件時的河寬參數B。堤距寬度設計的最高值以河床外沿、一般岸寬數值為參考,綜合給出參數大小。在水流、河床長時間的水力作用下,形成了沖積河流,具有自由調整河床的能力。河床外觀、水域內泥沙、河床屬性各參數之間存在一定關系[2]。在計算基礎河寬參數B時,引入阿爾圖寧計算法:


式中,q為造床流量,m3/s;j為河床比降,取0.005;e為河相系數,取7.84;s取0.02 m2,最終獲得基礎河寬參數B值為36.46 m。案例項目初期堤防間距是(125±5)m,堤防間距明顯高于河寬參數,采取初期堤線方案進行新堤線布置,以此保障防洪效果。
4.5.2 護坡結構的生態性分析
依據案例項目的實際規劃情況,選用賓格石籠結構進行護坡設計,此種結構組成有網箱、石塊,表現出較強的撓性,優異的韌性可積極應對河床變形問題,表現出較強的透水能力,可保證邊坡長時間處于結構穩定狀態。結構具有優異的淤泥性,可增強自然植被的生長能力,使結構設計能與河岸周邊環境相融合,表現出較高的生態性。拼搭賓格石籠,能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施工,相比混凝土不會對環境形成較大污染。
4.5.3 堤防斷面設計
參照案例項目所在區域的堤防工藝,分別從生態、施工成本等方面思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經方案對比選擇梯形結構進行堤防斷面設計。梯形斷面的用料選自工程區域內的河床砂礫石。護坡設計時選用植物+石籠的結構方案。邊坡設計方案為1∶1.5。邊坡厚度參數的平均值為0.3 m。在河床表層使用賓格石籠進行鋪設,鋪設厚度取0.3 m,石籠寬度取2.5 m。護坡結構生產時,采用雙面絞合鋼絲,配合底座結構、聚合蓋面,組裝成生態性極強的網墊體系,可進行綠植高效種植。護坡設計方案如圖2 所示。

圖2 護坡設計方案
景觀設計時主要進行花卉種植,間隔配置園林小品,鋪設可用的人行路線。景觀設計時以小廣場為主要場區,配合綠植設計,增加場區內的生態性。綠植主要包括灌木、喬木。大范圍使用草皮,重點位置種植花卉[3]。
園林小品設計:以景觀步行路為沿線,進行照明設計,間隔擺放休息長椅、踏石、垃圾回收設施等。
1)案例項目進行賓格石籠生產制作時,邀請相關專家給予工藝指導,確保石籠結構的生態性。結構中使用了U 形釘,保證石籠與坡面的連接穩固性。在坡頂位置設計出錨固位,用于底部連接。
2)使用鋼筋制作U 形釘,連接固定時將其布置成梅花形,固定釘間隔1 m。網面結構抗拉強度取24 kN/m。
3)石籠網面使用鋼絲,由機械設備生產獲得,網面性能應滿足YB/T4190—2018《工程用機編鋼絲網及組合體》。
4)填筑石料時,需檢查石塊質地性能,石料強度的檢查標準為MU30,石料比重的最小值為25 t/m3,石料規格值域為[70 mm,150 mm]。
5)測定堤防性能時,要求堤防結構水中穩定性強,具有優異的抗水解穩定性、抗風能力。
6)結構拼接不可使用薄片石料。石料填充不可使用泥巖。材料填筑形成的孔隙比需小于30%。
7)聚酯布的性能要求:抗斷強度最小值為10 kN/m,具體參看GB/T 17639—2008《土工合成材料長絲紡粘針刺非織造土工布》的各項規定。
8)結構底部連接使用的C 形釘,釘生產用料為鋼絲,材料直徑取值為3 m,在材料外層進行鍍鋅處理,鍍鋅層質量最小值為255 g/m2。鋼絲整體抗拉性能最小值為1 720 MPa,生產獲得的C 形釘拉力性能最小值為2.1 kN。
綜上所述,堤防設計直接決定著國內水利項目的最終質量。為此,在設計中需遵循設計規范,結合工程實際要求,給出可行的設計方案,逐步增強堤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