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濤
(天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042)
某項目跨河設置橋梁兩座,1 號、2 號橋與河道正交。橋梁跨徑布置為3×20 m,河中設兩個橋墩,河岸設兩個橋臺。上部結構采用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梁,跨徑20 m,梁高0.95 m,每片梁中心梁距為1.25 m。橋墩采用樁接柱排架墩形式,樁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樁徑為1.2 m,立柱采用直徑為l.0 m 的圓墩,橋墩順水流方向布置,立柱上接鋼筋混凝土蓋梁,蓋梁高度為1.2 m,順橋向寬度為1.7 m。橋臺采用埋置式橋臺,樁基礎采用直徑為1.2 m 的鉆孔灌注樁。圖1 為橋梁剖面示意圖。

圖1 橋梁剖面示意圖
橋梁完成立柱澆筑后,采用抱箍法進行跨河1 號橋、2 號橋蓋梁施工,施工期間對立柱位置偏差、蓋梁模板偏差進行復測,平面位置最大偏差值5 mm。蓋梁澆筑完成,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拆除蓋梁底模和施工平臺。分層對河道的堤岸進行填土工作,并進行了河道片石護砌施工。在準備上梁的前一周對2 號橋1 號墩、2 號墩蓋梁進行復測,發現蓋梁均有向河道內傾斜現象:1 號墩蓋梁角點最大位移量為0.034 m,最小位移量為0.021 m;2 號墩蓋梁角點最大位移量為0.070 m,最小位移量為0.034 m,經多天觀測,偏移趨于穩定。
經組織專家對工程進行現場排查,本項目灌注樁均為Ⅰ類樁,橋立柱混凝土28 d 強度報告、蓋梁使用鋼筋原材質量、混凝土28 d 強度均滿足設計要求,施工時的樁位、立柱及蓋梁的偏差均符合規范要求[1]。
由此分析,上梁前蓋梁偏移非施工質量問題,分析本項目的勘察資料后,一致認為該項目位于軟土地基,墩柱系河堤岸填土、施作堤岸護砌及河底施工擾動導致地基表土下10 m 厚的淤泥質黏土液化,側向土壓力擠壓變形,從而導致墩柱發生偏移。
發生偏移后,進行了偏移后橋梁下部結構的質量鑒定。經鑒定,偏移后工程的質量完好,可通過糾偏達到規范要求后,繼續投入使用。如何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通過軟土地基橋墩糾偏技術的應用與研究,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合理確定施工參數,采取監測預控和治理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橋梁下部結構進行糾偏,在本項目中被提上了議程。
經專家分析后擬對橋梁采用橋墩后挖土卸載、橋墩立柱設置旋噴樁[2]以及立柱端頂牽引注漿加固3 種方式進行糾偏。
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先后采取橋墩后挖土卸載、橋墩立柱設置旋噴樁以及立柱端頂牽引注漿加固3 種方式進行糾偏。
方案確定后,對2 號橋1 號墩單側開挖寬約4 m,深約2 m 土坑進行土體卸荷,1 號橋2 號墩、2 號橋2 號墩距離化工制成品運輸管線較近,且2 號橋2 號墩上有10 kV 架空電纜,1 號橋1 號臺距電纜入地位置較近,均不具備大面積挖土卸載條件。
兩天后,經施工單位與監理復測,2 號橋1 號墩蓋梁角點最大累計位移量為43 mm,最小位累計移量為12 mm。
根據專家論證結果,對橋梁立柱施工區域內的施工高壓旋噴樁,通過旋噴樁成型時土體的膨脹,對墩柱的樁體進行側向擠壓。根據測量監測數據,選擇合適的加固擠土方向,距構筑物1.9 m 進行放樣施工。具體參數控制見表1。

表1 高壓旋噴樁施工參數
對跨河1 號橋、2 號橋進行高壓旋噴樁土體加固擠密,其中,2 號橋1 號墩平面位置向設計位置恢復2 cm,其余墩柱均無明顯變化。
2.3.1 牽引施工
在主動土壓力一側16 m 處順橋向對應立柱處進行土體夯實,隨后均設置2 根HN700 mm×300 mm×13 mm×24 mm 型號的H 型鋼(平面位置偏移較大處布置3 根H 型鋼),一丁一順布設,嵌固深度12 m,使用鋼絲繩纏繞柱子,采用木楔子隔離柱子與鋼絲繩進行連接。
使用倒鏈與直徑24 mm 的鋼絲繩連接工字鋼與橫梁進行牽引,去除沿倒鏈方向下方土體,使倒鏈呈懸空狀態。
設置拉力計進行拉力檢測,同時施加拉力,每牽引完成一次進行保壓觀察,立柱有移動時便不再加壓,直到不再移動再施加拉力。
在立柱頂部及底部布設觀察點,時刻監測立柱位移情況,按照10 mm 步長進行控制,防止移動過快造成二次損傷。糾偏過程中,由專人觀察立柱表面及蓋梁連接處是否有裂縫產生,隨時向值班領導匯報情況,操作過程確保同步、協調。
根據設計單位提供被動土壓力值及單樁所能承受拉力值,采取水平牽引方式進行橋梁下部結構平面位置調整,跨河1 號橋、2 號橋4 個墩柱均采用墩頂水平牽引措施。
采用倒鏈、鋼絲繩進行立柱頂部牽引施工時,測量人員對蓋梁位置進行監測,牽引施工分階段進行,單次復位距離不超過5 mm。
2.3.2 立柱周邊加固處理
根據本項目地質勘察資料,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墩柱頂水平牽引過程中,采取地表袖閥管注漿加固方式對立柱縫隙周邊地層進行加固,注漿加固的主要目的為:對立柱與土體縫隙附近及以下地層進行充填、擠壓加固,提高土體強度和整體性。注漿孔沿河道設置,縱向間距4.2 m,距離墩柱1 m,注漿孔深10 m。
注漿加固采用袖閥管分段后退式注漿工藝,注漿分段長度為50~80 cm,注漿材料為水泥水玻璃雙液漿。袖閥管注漿法使用的注漿工具為“袖閥管”,袖閥管為內徑50~60 mm、一次性使用的塑料管由兩部分組成,注漿段為帶射漿孔的花管,注漿段以上為實管[3]。花管每隔33 cm(即每米3 組)鉆一組(6~8個孔)射漿孔,射漿孔呈梅花形布設,其外為長5~8 cm 的橡皮袖閥包裹。
袖閥管注漿法的基本施工工序可分為泥漿護壁成孔、澆筑套殼料、下袖閥管及固管止漿、注漿等步驟,如圖2 所示。

圖2 袖閥管注漿工藝施工工序
2 號橋1 號墩挖土卸載面積較大,采用挖土卸載糾偏方式可進行有效橋墩位移糾偏,但需進行大面積開挖卸載,其余橋墩由于距離地下管線較近,地面有架空電纜原因,不具備大面積挖土卸載條件對其余橋墩糾偏效果不明顯。
2 號橋1 號墩進行旋噴樁加固后,橋墩復位雖有效果,但一段時間后,位移量恢復至旋噴樁施工前,且其余橋墩進行旋噴樁施工后無明顯變化,旋噴樁加固不能恢復河底土體與河岸土體平衡力逐漸平衡。
采用立柱頂端牽引配袖閥管注漿加固方式進行橋墩糾偏,通過施加與主動土壓力方向的拉力,同時對墩柱下部結構土體縫隙附近及以下地層進行充填、擠壓加固,該方法可有效進行橋墩復位。
河道恢復通水后,跨河1 號、2 號橋橋墩均出現少量復位現象,河道通水后河內水對河底土體產生向下壓力,促使橋墩少量復位。
綜上措施,跨河1 號橋、2 號橋橋墩采用不同的糾偏方式進行橋墩糾偏過程中,對橋墩采用全站儀進行監測,最終橋墩已復位,復位后橋墩最大偏差19 mm,滿足規范要求。復位后橋墩位置偏差及監測數據匯總見表2。

表2 復位后橋墩位置偏差及監測數據匯總表
跨河1 號、2 號橋橋墩復位后,委托檢測單位對橋墩處灌注樁完整性再次進行檢測。采用雙速度低應變法檢測基樁技術進行灌注樁完整性檢測,經檢測跨河1 號、2 號橋橋墩灌注樁完整性滿足要求。
橋墩糾偏復位后通過對灌注樁、立柱完整性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灌注樁均為Ⅰ類樁,立柱表面無裂縫,表明橋墩糾偏施工對橋墩結構無影響。
針對影響橋墩位移的幾個因素及軟土自身特點,防止橋墩位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防治:
1)采用溜坡式、搭板式、箱式等輕型橋臺,可以平衡部分或大部分橋臺后的土壓力,減少土壓力對混凝土結構的影響。
2)增加橋長,降低橋臺標高,即減少了橋墩側向填土高從而減小土壓力。
3)采用增加系梁或承臺等下部構造,使下部結構整體受力,從而減少軟土地基對結構的影響
4)改進施工工序。為了在架梁前減少施工對地基產生的擾動,可先施作橋面,待橋梁體系穩定后,再進行河道堤岸及護砌的施工。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通過挖土卸載、旋噴樁加固及立柱頂端牽引配袖閥管注漿3 種糾偏措施糾偏后,橋梁下部結構的糾偏均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卸土糾偏和立柱頂端牽引配袖閥管注漿糾偏效果最為明顯。本項目糾偏的成功,解決了公共安全及施工安全問題,保證了項目整體施工工期計劃。
雖然橋梁工程糾偏施工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本項目的糾偏措施應用及研究的成果,可為后續橋梁工程的施工提供可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