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
(廣西河荔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廣西 河池 550005)
720 m 鋼桁架梁斜拉橋是北盤江特大橋的主要形式,主橋橋跨長度設置為1 232 m,使用過渡墩和胡寨大橋連接的方式來處理貴州側主橋,使用3×34 m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作為云南岸引橋的主要類型,橋梁長度設置為1 340 m。H 形索塔是主塔的主要形式,貴州岸索塔的高度設置為270 m,云南岸索塔的高度設置為247 m,使用群樁基礎,同時使用過渡墩和輔助墩作為群樁基礎和空心薄壁墩。輕型橋臺是云南岸橋臺的主要形式,采用擴大基礎的方式來處理貴州岸過渡墩。
北盤江特大橋從北盤江大峽谷跨過,節段構造設計、鋼桁梁拼裝精度、起重吊裝能力、施工場地和運輸條件的要求比較高。該特大橋邊跨設計高程與地面的間距保持在約90 m,主跨跨中橋面與谷底的間距大約達到了600 m,這就給整個工程的施工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在全面分析北盤江大橋吊裝能力、施工起重、橋下無構件運輸條件、兩岸邊跨施工技術和施工場地等信息后,最終確定的施工方案為中跨橋面吊機懸臂架設、邊跨頂推施工的施工策略,同時完成總體構造設計工作。
雙懸臂拼裝施工時,鋼桁架架設施工從主塔開始,使用附著式起重機和塔式起重機將0 號塊支架搭設好,3 個節段鋼桁梁和橋面板在支架上完成拼裝施工,從而形成初始工作平臺,橋面起重機拼裝施工要在初始工作平臺上完成施工。拼裝好橋面起重機以后,使用平板車運送構件到達塔下指定位置,接著使用塔式起重機和附壁起重機把構件運送到橋面位置處。在鋼桁梁桿件拼裝成桁片單元時,需在工作平臺上完成拼裝施工。
3.2.1 臨時墩方案
單懸臂拼裝使用臨時墩方案后,舍棄以往使用的對稱懸臂拼裝方法,使用臨時墩與支架相結合的方法,從邊跨開始拼裝施工。從該橋梁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使用門式起重機在支架上完成前三節段鋼桁梁的散拼施工,在鋪設橋面和拼裝后續節段鋼桁梁時,使用的主要設備為70 t 全回轉起重機,施工順序為從兩側過渡墩向鋼桁梁合攏。在使用該方案時,需設置臨時支墩3 個、拼裝支架1 個,使用有限元計算分析以后,獲得懸臂拼裝最大跨度為36 m。
3.2.2 扣索方案
為了控制臨時支墩的數量,詳細分析了整個工程的施工條件、施工難度系數等問題,最終決定使用扣索的方法完成施工任務。使用該方案以后,臨時支墩的數量得到了減少,每側各減掉臨時支撐1 個,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鋼桁梁的施工受力要求,使用了扣索塔架。在使用有限元計算分析以后,懸臂跨度的最大值設置為48 m。
在邊跨頂推施工的過程中,需將鋼桁架頂推拼裝平臺搭設在輔助墩與過渡墩之間,并將門式起重機軌道平臺安裝到平臺兩側。整體節段拼裝施工時,需在施工平臺上使用門式起重機完成拼裝施工,將鋼桁梁向主塔方向拖拉移動時,使用多點拖拉的方式。邊跨頂推施工結束以后安裝邊跨橋面結構,70 t 橋面起重機在主塔附近完成拼裝施工,接著架設好中跨鋼桁梁。
使用有限元計算分析各施工方案,主桁架應力極值詳見表1。

表1 各施工方案應力極值
經詳細分析表1 后發現,雙懸臂施工中主桁架應力非常小,邊跨頂推方案和扣索單懸臂拼裝方案的主桁架應力比較大。
各方案臨時結構用量的具體情況詳見表2。
在詳細分析表2 后發現,使用雙懸臂施工方案的過程中,使用到機械設備類型很多,臨時結構用量較少,使用臨時結構的數量較多,單懸臂施工方案的設備數量較少。在綜合研究各項經濟指標以后,得出的結論為雙懸臂施工成本投入最少。

表2 各方案臨時結構用量
纜索吊機架設法主要是使用纜索吊機將鋼桁梁節段吊起的施工方法,將鋼桁梁拼裝場地設置在索塔中跨側,做好鋼桁梁桿件的拼裝施工,從而使其構成鋼桁梁節段,移動拼裝施工完成,鋼桁梁節段到達指定位置[1,2],使用纜繩完成起吊施工,使其與吊桿完成銷接施工,與安裝的桁架完成鉸接施工。
纜索吊機的組成成分包括錨固系統、塔頂支撐索鞍、跑車及吊具、支索器、牽引索、起重索和主索,將起吊系統設置在纜索吊機左、右幅各一套,在上橫梁上設置支撐索鞍,中跨主索的間距設置為14 m,在兩岸隧道錨的邊坡上錨固主索。在兩岸隧道的平臺上放置牽引卷揚機和起重卷揚機,主索工作狀態的最大垂跨比設計為L/12(L為主纜在主孔內的垂度)。
使用頂推方案處理北盤江主橋上構鋼桁梁邊跨,使用橋面吊機拼裝策略處理中跨。輔助頂推使用的鋼導梁長度設置為54 m,使用變高桁架結構模式,端部高度設置為6 m,后端高度設置為8 m,與主橋鋼桁梁相同,節間長度設置為8 m。閉口箱形斷面是導梁主桁架斜腹桿、下弦桿、上弦桿的主要形式。將兩片主桁架橫向布置好,鋼桁梁與桁間距相同,使用Q345C 鋼材制作鋼導梁。
在6#輔助墩、7#過渡墩中間位置設置鋼結構頂推施工平臺,使用鋼筋混凝土擴大基礎處理平臺基礎,鋼管樁的橫向、縱向間距分別設置為3 m 和10 m。使用鋼管斜桿和水平桿連接縱向鋼管,確保鋼管立柱始終保持穩定的狀態。將長度為4 m的4I63a 工字鋼分配橫梁設置在主跨側前3 根鋼管頂部位置處,將長度為4 m 的3I63a 工字鋼分配橫梁設置在7#過渡墩和后2 根鋼管頂部位置處,使縱向鋼滑道梁得以有效支撐。
在引橋三跨箱梁上設置拼裝場地,在6#輔助墩與7#過渡墩間設置拼裝平臺,將頂推平臺與主橋7#過渡墩連接成為一個整體。使用鋼筋混凝土擴大基礎處理平臺基礎,鋼管樁使用的鋼管類型為φ630 mm,縱橋向間距設置為10 m,橫向間距設置為12 m。橫橋的受力主梁由2 根I63a 的型鋼構成,與頂推平臺貫通后形成橫向鋼梁連接體。
三角形型鋼支撐體系是5#和6#輔助墩墩頂部位的主要結構體系,矩形鋼滑道梁的長度設置為15 m,梁高設置為1 m,寬度設置為0.9 m。矩形鋼結構斜撐高度設置為0.8 m,寬度設置為0.9 m,腹板的厚度為4 cm,底板和頂板的厚度設置為5 cm?;炷炼丈眍A埋錨板與斜撐焊接在一起,使用型鋼水平桿支撐縱向錨板。輔助墩頂部設置支座和工字鋼支撐橫梁,將縱向限位擋塊設置在支座兩側,使輔助墩墩身能夠承受水平力,將鋼滑道梁底面與擋塊焊接在一起,鋼結構質量設為72 t。
雙懸臂式鋼滑道梁結構體系是4#主墩的主要結構類型,矩形鋼滑道梁的長度設置為15 m,寬度設置為0.9 m,梁高設置為1 m,設置的腹板數量為4 道,底板與頂板的厚度相同,為5 cm。將支座和4I63a 工字鋼橫向支撐橫梁設置在主墩混凝土橫梁頂面位置處,將精軋螺紋粗鋼筋設置在外側2 道支撐橫梁位置處,使鋼滑道受滑靴作用產生的抗拔力得到高效的抑制。
使用40 t 的輪胎式運梁平車作為中跨運梁平車,使用橋面吊機完成中跨鋼桁梁橋面的吊裝施工,吊機類型為52 t 吊重的180°旋轉吊機,逐段完成拼裝施工。
φ15.24 mm 高強低松弛鍍鋅鋼絞線成索是該橋斜拉索的主要類型,OVM250 斜拉索體系是錨具的主要類型。施工流程:施工準備→檢查、安裝上下錨具→安裝HDPE 圓管→鋼絞線單根掛索→循環調索→安裝減震塊、錨頭蓋板→錨具防護。
斜拉索的數量比較多,索塔以混凝土結構為主,需要設計出整套適合施工現場情況的塔外平臺,將安全防護欄安裝在鋼錨箱橫梁上來充當塔內平臺。使用垂直升降懸掛式平臺作為塔外平臺,升降施工由3 t 卷揚機完成,卷揚機被設置在塔外平臺一側,塔外平臺的定位滑道由索塔固定的鋼絲繩充當,平臺抵達施工點位置時卷揚機被鎖死,塔外施工人員臨時固定定位滑道與平臺,認真檢查塔外平臺的安全問題,確保萬無一失再施工。分析施工現場的情況發現,塔柱不封頂也能進行斜拉索施工,采取分節段的方式升降塔外平臺,在塔柱封頂以后將塔頂鋼支架制作好,前期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吊點。
單根張拉控制的鋼絞線索力具有較強的均勻性,受累計誤差的影響,整束索力與設計值會有偏差存在,調整時借助整體張拉完成調整施工。在塔內張拉端完成整體張拉施工,利用塔吊將連接套、張拉桿、千斤頂和撐腳等設備吊運到塔內平臺上,借助活動平臺將其移動到指定的施工位置,在安裝固定張拉螺母、撐腳、千斤頂、張拉桿和連接套時,適應的主要設備為手拉葫蘆。千斤頂安裝誤差控制在5 mm 以內。
3×34 m 后張預應力箱梁結構是北盤江特大橋云南岸引橋上構的主要形式,澆筑施工要分2 次完成,底板混凝土和腹板1.45 m 位置要第一次澆筑施工,翼緣板混凝土第二次澆筑施工;將鋼管支撐加設在支架中間位置,墩柱上預埋的牛腿完成兩端施工,貝雷梁是縱向主梁的主要類型,方鋼是橫向分配梁的主要類型。
在雙懸臂施工過程中主桁應力非常小,與其他方案比較具有較強的優勢。比較頂推施工技術、單懸臂施工技術與雙懸臂施工技術,雙懸臂施工技術耗時較長,但是其前期工期壓力較小,加之鋼桁架片供應不足,使得中跨懸拼施工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施工現場的情況分析,頂推施工和單懸臂拼裝施工要修建施工平臺和便道,投入成本比較高。所以,在詳細分析山區特大鋼桁梁斜拉橋特征和施工現場情況以后,決定使用雙懸臂對稱施工技術,最終顯著提升了整個工程的施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