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萍 王婉妮 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奮斗目標,是全體人民的愿景。實現共同富裕,農民農村富裕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明確指出,“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來彌補我國農村在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環境衛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商業保險扶危濟困和資源配置的功能與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思想相契合,在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著力點上有著先天優勢。但是,目前商業保險在農村的發展狀況并不樂觀,還存在供需錯位、產品單一等現象,需在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繼續完善農村商業保險市場,加快破解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問題,以最大限度護航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目標早日順利實現。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雖然消滅了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然存在,規模性返貧現象也時有發生。農村返貧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歷史和自然資源稟賦等原因導致的農民收入低、抵抗風險的能力弱。二是部分農民思想落后,內生動力不足,不主動創造財富,存在政府放手便返貧的現象。對此,可以通過商業保險轉移以上返貧風險。一是商業保險能及時彌補農民的各類風險損失。商業保險的本質就是損失補償。借助商業保險機制,可以將農民在生活中面臨的人身風險和在農業經濟活動中面臨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消除未來的波動,保持生產生活消費的平穩。二是商業保險能夠提升農民的風險管控能力。作為風險管理的一種工具,商業保險在災害預防、災中應急、災后減損、疾病預防等方面具有專業優勢,有助于提升農村地區風險管控能力。三是商業保險的精準性有助于提升農民內生動力。商業保險作為一種公開、公平的市場機制,只針對參保的農戶按照保險合同進行“點對點”救助,借助市場手段管控資金,提高了扶貧資金的精準性,將扶貧資金的“輸血”功能轉化為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救、自我發展能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改善農村居民的基礎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公正、增進農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當前鄉村發展缺少必要的產業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有待加強,部分鄉村仍存在土地荒蕪、空心化嚴重、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等問題。商業保險具有促進鄉村振興的天然優勢。一是在助力產業振興方面,商業保險具有融通資金優勢。農村發展特色產業,長期存在融資難、資金使用難、監控難、規模效應形成難等問題。商業保險作為資金融通的橋梁,可以與銀行信貸結合,轉移信貸風險、彌補信貸損失,幫助貧困戶在沒有抵押物的情況下獲得銀行貸款,解決貧困地區重點產業融資難題,增強貧困戶創業致富的自我“造血”能力;或直接將商業保險資金投入鄉村產業發展,培育多種主體參與的融合模式,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間相互融合發展,形成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壯大鄉村產業。二是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商業保險可以提供更充足的風險保障,助力農業由增產轉向提質,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一方面,商業性農業保險不僅可以承保自然災害風險,還可以通過價格保險承保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再利用“商業保險+期貨”的形式將其分散到成熟的金融市場,實現價格波動的對沖,保障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發展農機保險、農房保險,將農機、農房等資產納入商業保險范圍,滿足了農民的多種保險需求。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農村基礎設施供給與全面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要求不相符,公共服務供給還不能適應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一要發揮商業保險社會治理功能,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將商業保險資金重點投向鄉村道路交通、運輸、電網改造、水力設施、文教、衛生、清潔能源、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等領域,同時利用建筑工程保險、安裝保險等工程類保險為鄉村路網、基礎設施建設保駕護航。二是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商業保險要織密社會保障網。商業保險可以為農民提供高層次風險保障服務,包括商業性養老金、商業性健康保險、投資養老服務、子女教育、殘疾人服務等,為農民防范疾病、傷殘、身故、養老等風險提供基本社會保障以外的補充保障,構建符合低收入農民需求的多元化保險保障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差距。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莊,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強化農村人居環境的弱項、補齊鄉村建設短板是關鍵。推動鄉村實現生態宜居,可以積極開發“三農”綠色保險,為綠色農業、土地保護、森林草原等領域提供風險保障,提高生態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生態修復。開展森林草原碳匯保險、生態農業收益抵押貸款保險,加快雙碳目標的實現。創新發展商業保險與“綠色理念”的結合,驅動農業產業轉型。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指導思想,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的商業保險,引導鄉村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農業優質化、綠色化水平。積極參與農業污染防治、耕地地力保護、畜牧獸醫防疫等工作,助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針對農村突出的環境治理問題,開發環境責任保險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撬動農村綠色發展。
一是農民很少接觸商業保險。在農村地區,傳統家族意識強,往往依靠家族互相幫扶解困,不習慣采用商業保險這一方式轉移風險。二是農村大多數地區經濟不發達,農民因為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與商業保險之間有巨大隔閡,不了解商業保險,對商業保險持否定態度。三是農村家庭購買商業保險主要是基于商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然而有時風險并沒有發生,農民就會覺得保費是“冤枉錢”;此外,商業保險的保費支出又會降低農村家庭其他必要性支出,農民在權衡后往往不會購買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可以滿足共性保障需求,但面對各地區農民多樣化的差異性需求,仍存在部分缺口,需要由商業保險補充。而現有的商業保險產品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商業保險產品供給單一。由于商業保險基本由農民自費購買,賠付率較高,商業保險公司開展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民需求量很大的農產品價格保險、大病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小額意外險等幾乎處于空白或缺失的狀態。二是農村地區保費較高。面向農村銷售的商業保險產品多是將城市保險進行簡單復制,未考慮到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加之商業保險在農村的覆蓋面較小,不滿足大數法則,因此,在厘定保費時價格過高。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以農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代表的基礎保障體系,但保障水平較低,而滿足更高風險保障需求的商業保險在農村市場卻一直未能形成體系。一是商業保險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保險機構因地制宜開發了一些適合農村地區實際需求的特色商業保險產品,但國家針對這類商業保險的配套扶持政策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影響了商業保險公司發展農村市場的積極性,也使特色商業保險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二是基層各部門信息分割,商業保險公司獲取信息渠道不足。衛生醫療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工信機構的信息共享存在障礙,商業保險公司難以獲取被保險人的醫療信息、相關資產、住戶信息等具體數據,增加了道德風險防范的難度。三是激勵政策導向有誤,存在著突出強調政府責任和以財稅、土地政策扶持作為先決條件的傾向,忽略了激發商業保險公司的內生動力。
商業保險具有資源配置、資金融通、增信的優勢,應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起到分好金融資源這塊“蛋糕”的作用。但是商業保險與農村信貸的結合還不夠深入,僅有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進行互動,忽略全口徑風險視角下其他商業保險的融資功能。在貧困脆弱性背景下,農民的人身意外風險、經營風險、市場風險等都會導致農民的信用受到影響,然而重大疾病保險、人身保險、財產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對農民的增信作用往往被忽視。
近年來,農村商業保險市場在不斷擴大,但商業保險服務質量沒有提升。商業保險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幾乎不在農村構建基層服務網絡,導致農村地區商業保險風險管理服務滯后、理賠效率低下,農民滿意度較低。此外,隨著保險科技的發展,農村地區商業保險公司要想為投保人提供全程的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服務,不僅對商業保險公司的服務水平和員工專業素質提出較高要求,還要求員工具有一定的計算機、保險、管理、農學、林學等多學科能力,但是目前農村地區商業保險公司還缺乏大量的專業人才。
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條幅、展板、報刊、網絡、電視等農民可接觸到的渠道,采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方式向農民傳播商業保險知識,增強農民對商業保險的認識;提升商業保險公司員工專業程度,讓其主動深入農村地區為農民答疑解惑,提供優質保險服務。此外,減少理賠手續、縮短理賠時間,提高農民的投保積極性。另一方面,各涉農單位要主動配合商業保險公司開展工作,及時發布商業保險工作情況和宣傳商業保險政策,增加農民對商業保險的信任度。
通過大力發展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小額意外險、教育保險等商業性人身保險,切斷因病返貧、因災返貧、貧困代際傳遞等返貧渠道,構建多層次、多元化農村保障機制,為農民提供醫療、養老、康復等“一站式”服務;大力發展收入保險、指數保險、產業鏈保險、農產品供應鏈保險等商業性農業保險,促進農業保險從保障農民基礎成本投入向保障農民收入轉變,引導農業向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戶增收。
政府機構需對涉農商業保險公司采取稅收優惠、保費補貼等措施,降低商業保險產品審批成本,提高商業保險公司服務農村市場的積極性。國家層面應出臺完善的法規保障體系,明確政府部門、農民、商業保險公司等各主體行為,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還需要建立數據中心,統籌衛生醫療部門、農業農村局、工信機構、銀行和商業保險公司等各單位信息,加強商業保險公司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協作,構建服務性體系。
通過農業保險、信用保證保險、農村小額貸款保證保險、人身保險與信貸結合的方式,增加農民的信用,幫助農民獲得信貸。構建“保險+銀行+政府”的三方合作模式。農民利用商業保險產品的信用增級功能,在銀行獲得低息信貸,政府的作用在于成立損失補償基金進行風險兜底。通過三者結合,加大金融資源向農村地區的傾斜,促進農村金融資源的運用。
商業保險公司要在農村地區設立基層分支機構,加強基層服務網點的建設,提高承保理賠的精度和效率;積極對接貧困地區中、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基層保險人才,提升人才結構,為農村地區留住人才。此外,商業保險公司要結合科技創新提升商業保險服務質量,提高農村商業保險的數字化、智能化經營水平;運用“保險科技”和互聯網技術加強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人工服務、遠程服務和上門服務,切實提高商業保險服務便利性,不斷提高農村商業保險服務的效率、可獲得性和客戶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