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 新疆科技學院
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要求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對農業保險工作作出部署要求。2021年6月18日,經國務院第139 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財政部會同有關方面,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保險保持高度重視,其主要原因是農業保險能有效提高農戶自然災害風險抵御能力,保障廣大農戶收益,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新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保險作為損失的補償方式能在農作物受災時減少農民的損失,保障農業的發展,讓農民的收入處于上升狀態,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為新疆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農業保險支農惠農作用:農業保險不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反貧困作用,因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風險,進而促進農村就業,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B.D.Wright和J.A.Hewitt(1994)指出,為確保農產品價格供應合理性,政府必須幫助農民管理風險,因此,美國制定了聯邦作物保險計劃和其他政策性農業保險計劃。Kenneth W.Sibiko、Matin Qaim(2020)調查肯尼亞農村情況并做回歸分析后認為:擴大天氣指數保險有助于刺激小農場部門的農業發展。Ezdini Sihem(2017)應用2000—2015 年兩大洲23 個國家的面板數據建立靜態模型進行分析后發現,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力的增長有積極的影響。鄒新陽、康馨月(2022)基于2007—2019年全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采用普通面板回歸模型、門檻回歸模型和空間計量模型,在相對貧困視角下對農業保險減貧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其研究發現,農業保險具有減緩相對貧困的作用。任天馳、楊汭華(2022)研究了農業保險參保行為及保障水平變化對農戶貧困脆弱性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農業保險可以通過促進農業收入增長、降低收入波動以及提高消費水平的方式緩解農戶貧困脆弱性。周穩海等(2014)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得出農業保險的災前效應負向影響農戶收入、災后效應正向影響農戶收入的結論。馬九杰、崔恒瑜、吳本?。?020)指出,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重要的支農政策工具之一,除了起到農業風險管理作用之外,從長期來看還具有促進農民增收等效應。Luc Nijs(2014)指出,即使降低農業風險也不一定能改善農民的福利,但不進行風險管理將會對農民的收入、市場穩定性和潛在的糧食安全產生直接影響。
農業保險支農惠農效率:王瑞梅(2022)利用全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三階段DEA 模型對國內農業保險反貧困效率進行評估,結果顯示,中國農業保險反貧困總體收效良好,農業保險反貧困效率逐年攀升。
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影響因素研究:國內外學者對農業保險的支農惠農影響因素研究較多。張莎莎、萬富元(2021),李嘉欣、陳盛偉、牛浩(2021)均認為,不同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惠農效率存在一定差異,環境因素是不同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惠農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
2003年,我國首次提出要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并對符合要求的農戶進行保費補貼,正式拉開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序幕。原保監會(現中國銀保監會)先后批準江泰保險經紀公司、安信農業保險公司等數家保險機構在全國包括新疆在內的9個省份進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自2004 年試點政策性農業保險以來,新疆地區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賠付支出均呈逐年遞增的狀況;且在2007年加大政策性保險實施力度以來,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深度首次突破1%,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到2019 年,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深度為3.7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0.95%;保險密度為2549 元/人,也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0.5元/人。以上數據均表明新疆地區農業保險經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表1 2004—2019年新疆農業保險經營情況表
衡量保險市場發展水平的指標有絕對指標(如保費收入、賠付支出等)和相對指標(如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等)。這些指標各有側重,無法全面反映各地州農業保險的發展差異情況。因此,本文將構建農業保險發展指數(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Index,AIDI)這一指標,以便更全面地衡量不同地州農業保險發展情況。
本文主要借鑒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構建方法,其數值上表現為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險密度和農業保險占財產保險的比重三者的幾何平均值,即:

其中,下腳標i、t 分別代表地州和時間,penit表示第i 個地州第t 年的保險深度,denit表示第i 個地州第t 年的保險密度,paiit表示第i 個地州第t 年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財產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就本文對AIDI 的定義而言,其數值越大表明農業保險發展水平越高。因為AIDI 綜合考慮了農業保險發展的深度、密度及其在財產保險中的比重,從而可以較為全面直觀地體現某一地州農業保險發展水平。
本文以2019 年新疆地區農業保險發展數據為例,計算新疆地區各地州農業保險的發展指數,這能夠較為直觀地展示各地州農業保險發展情況。由圖1 可知,新疆地區農業保險發展存在區域間差異。整體來看,北疆地區農業保險發展指數高于南疆地區,這可能與南北疆地區歷史、經濟、文化存在差異有關。烏魯木齊市作為新疆首府,由于其農業經營水平有限,因此其農業發展指數較低。石河子市和克拉瑪依市農業經濟發展較成熟,因此其農業發展指數較高,南疆地區和田、喀什農業經濟發展較慢,農戶保險意識較低,其農業保險發展指數處于低位。
為研究新疆地區14 個地州農業保險支農效率,本文采用投入導向且規模報酬可變的DEA-Malmquist 模型對相對貧困減緩效率進行測度。相較于傳統DEA 模型,Malmquist 指數可以動態測算隨時間推移的各地州農業保險的支農效率,符合研究需要,可用以科學厘定農業保險的支農效率。
根據Fried等人(1992)的想法,使用原始的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投入導向規??勺傿CC 的Malmquist 指數的測算,進而評價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業保險支農效率,以對新疆地區各地州農業保險情況進行初步分析。對于任一決策單元,投入導向下對偶形式的BCC模型可表示為:


其中,技術效率變化值(effch)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不變規模報酬的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因此Malmquist指數可以分解為pech×sech×techch=effch×techch。
投入變量選?。罕疚木C合張莎莎等(2021)關于農業保險支農效率的投入指標,最終選擇從農業保險市場規模、農業保險深度、農業保險密度和農業保險占比情況四個方面衡量農業保險的投入指標。其中,農業保險市場規模用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這一絕對指標進行衡量,反映農業保險的支農惠農投入總量;農業保險深度以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各地州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反映農業保險支農惠農的整體投入程度;農業保險密度用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農村人口總數之比衡量,反映農業保險支農惠農的普及程度及人均投入份額;農業保險占比情況用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財產保險費收入的比重來衡量。

?表2 各變量具體說明

?表3 2004—2019年未調整的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效率評價
產出變量選?。罕疚倪x擇從農業保險保障力度、農業產值、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四個維度對農業保險產出水平進行衡量。其中,農業保險保障力度用農業保險賠款支出來衡量,反映保險風險補償功能保障三農的程度;農業產值、農民收入分別以當年該地州農業生產總值、農民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反映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是支農惠農的具體落腳點及重要評價標準;糧食產量則采用新疆統計年鑒公布的當年該地州糧食作物產量來衡量,反映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對糧食供給的影響情況。具體投入和產出指標如表2所示。
由于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在2004 年開始提出并試點的,且在進行研究時,數據更新到2019 年,因此本文選擇2004—2019年這一時間段作為樣本期間。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選擇除去石河子(屬于兵團,《新疆統計年鑒》未統計)、柯爾克孜自治州(2007 年才開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且數據較小,不具有代表性)、吐魯番(2006年才開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且數據較小,不具有代表性)的其余13個地州的面板數據進行DEA-malmquist分析。本文中的保險相關數據來自《中國保險年鑒》,其余數據均來自《新疆統計年鑒》。
本文使用DEAP2.1 計算得到2004—2019 年新疆各地州農業保險支農效率評價值,具體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中:effch代表技術效率,techch代表技術進步,pech 代表純技術效率,sech 代表規模效率,tfpch代表全要素生產率,下同。
由表3可知,整體來看,2004—2019年間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效率指數均值均大于1,且時間上呈現上下交替變化,大部分年份Malmquist效率指數值大于1,表明其全要素生產率是上升的,且隨著時間的推移Malmquist 效率指數變化值逐漸穩定在1 左右,這表明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效率以趨于穩定的態勢增長。
由表4中數據可知,從地州來看,新疆各地州農業保險支農的技術效率、技術進步、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均值均大于1,表明整體來看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支農效率處于上升狀態,整體效率較高。而分區域來看,北疆地區農業保險TFP效率指數數值均大于1 且較南疆地區偏高??κ病⒑吞锏鹊貐^TFP指數較其他地區低的主要原因是該地區技術進步指數較低,進而影響技術效率指數和全要素生產率對應值,這與前文農業保險發展指數的結果一致,進一步可得出,喀什、和田等地農業保險不僅發展指數較低,且其支農效率也是下降的。
基于前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無論是從新疆地區農業保險的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和農業保險發展指數來看,還是從支農惠農效率來看,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整體運行狀況比較好,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但分區域分析時發現,新疆地區農業保險發展指數和效率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主要表現在南疆地區尤其是喀什、和田等地農業保險發展指數明顯低于北疆地區,受當地的經濟、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戶保險意識較低,農業保險發展指數較低;且從農業保險發展效率來看,除喀什、和田等地農業保險支農效率低于1,其余地州農業保險支農效率都高于1,表明新疆地區農業保險整體支農效率處于較高水平,但仍存在南疆地區明顯低于北疆地區的區域差異。


?表4 2004—2019年未調整的新疆各地州農業保險支農初步效率評價
1.加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落實國家農業保險新政策
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在13個糧食主產省區擴大農業保險的保障力度,實施種植收入保險和完全成本保險。新疆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區,應積極響應并落實擴大農業保險保障力度的政策措施,切實保障農戶的根本利益,讓農戶切身感受到農業保險的保障,提高農戶投保農業保險的意識和參保率,進而提升農業保險的支農效率。
2.分區域實施精準管理,縮小農業保險區域發展差異
針對新疆地區存在的南北疆區域農業保險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制定政策時可適當將資源向喀什、和田等農業保險發展基礎薄弱的地區傾斜,讓農戶感受到農業保險保障收入的基本作用,其保險意識增強后,再進行農業保險個性化定制的延伸服務。
3.因地制宜構建特色農業保險產品體系
新疆地區幅員遼闊,農業生產環境差異較大,因此針對不同地區,應推出適合當地農業生產的特色農業保險產品。如在巴州地區設立庫爾勒香梨保險,在阿克蘇地區創設阿克蘇蘋果的特色林果業保險,通過農業保險服務于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而為當地鄉村經濟提供安全保障,有效推動當地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