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福全,李忠華
(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問題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需推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同時,黨中央明確提出,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黨高度重視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可見,在“互聯網+”背景下探究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理想信念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指引了前進的方向,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培養有堅定信念的大學生,也是推進互聯網領域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更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念,影響著大學生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從事實踐活動時的行為和態度。因而,高校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指引大學生正確進行自我發展方向的規劃和人生價值的判斷,幫助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和精神狀態,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切實推動“互聯網+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發展,推進教育內容和方式的與時俱進,提高吸引力和實效性,更好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其次,借助互聯網更好地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發展,是推進互聯網領域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要求。網絡領域思想文化信息復雜,特別是一些資本主義價值觀念的傳播,影響著作為網絡領域主體參與者的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也動搖了其理想信念,不利于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和大學生健康成長。因而,在這一背景下,高校需利用互聯網教育引導大學生群體堅定理想信念,并使其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析和批判意識,為其維護好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奠定思想基礎。同時,高校開發的網絡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得到廣泛傳播。此外,接受了良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大學生,可以憑借他們的理論功底和對網絡的熟練運用影響更多的網民群體,推進互聯網領域意識形態建設。
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重要的成長環境。高校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和探究這些現實狀況,為探究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建構奠定基礎。
首先,互聯網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環境復雜化,對理想信念教育課程設置和實踐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網的出現為青少年提供了嶄新的學習和交往方式,從而對傳統的社會化方式提出了挑戰。”與以往主要通過教師獲取理想信念教育信息不同,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海量信息。同時,互聯網的豐富性、多媒體和互動性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大學生更愿意自主接受互聯網信息,對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興趣不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課堂效果不佳。理想信念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更加豐富和創新,實效性要進一步提高。孫瑞婷指出,“與理想信念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創新主題挖掘較少,實踐形式較為單一”。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創新,增強其時代感和吸引力。
其次,互聯網領域資本主義非意識形態的滲透,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占有的大量輿論資源,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念,不斷攻擊我國的指導思想,如傳播“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社會思潮、對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夸大和抹黑。而思想仍未成熟的大學生,在面對互聯網領域非意識形態的錯誤思潮時,政治敏感度不高,價值判斷能力不足,往往不能保持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削弱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認同,不利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順利開展。
高校教師需充分認識互聯網帶來的影響,針對大學生群體特點,推動互聯網同傳統教育內容和方式相結合,尋求構建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路徑,不斷增強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感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推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發展,必須利用互聯網不斷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和創新,使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一是利用“互聯網+”優勢,促進高校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發展。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教學,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料,利用互聯網信息呈現的多媒體特性,綜合運用網絡文字、圖像、視頻資料,調動大學生的多元感官,使理想信念教育過程更加豐富和有效,提高課堂生動性和吸引力,促進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利用云課堂、慕課等互聯網教育平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豐富理想信念教學方式,拓展高校思政課理想信念教育空間。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為他們提供主動學習的平臺,并通過互聯網教育平臺的良好互動,為師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讓大學生通過網絡匿名評論的方式,將真實想法反饋給老師,加深師生交流,提高教育效果。
二是利用好網絡資源,推動理想信念教育課堂內容發展,更好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四史”教育內容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認識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因此,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同時,也要認識到“四史”教育在堅定理想信念方面的突出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得生動透徹,教育大學生把握好理論要求,并引導他們充分辨析和批判互聯網領域的思想信息,為他們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價值引導;另一方面,利用網絡豐富的素材和優質的視頻講座資源,深入講解“四史”教育內容,用黨的偉大奮斗歷程,引導和激勵大學生深刻認識理想信念的實踐性、前進性和曲折性,提高理想信念教育課堂的實效性。
在加強理想信念理論教育的同時,要引導和支持大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載體,自覺開展理想信念主題實踐活動,了解理想信念教育實踐要求,讓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對崇高理想信念的情感和價值認同,不斷提升自己的理想信念境界。
一是鼓勵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參加理想信念教育虛擬實踐活動,并培養網絡“意見領袖”,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要鼓勵大學生參加理想信念虛擬實踐活動,包括參與網絡上有關理想信念問題的討論,以及建設和維護相關網站。重點引導他們在面對網絡意識形態工作時,提高政治敏感度和批判能力,不斷加深對理想信念教育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也要充分挖掘和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大學生網絡“意見領袖”,使其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鼓勵其通過互聯網表達關于理想信念問題的正確觀點,從而對其群體的理想信念產生深遠影響。
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深化線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促進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活動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實踐”優勢,將互聯網呈現的內容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為線下主題實踐活動創造具體情境,提高大學生參與線下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專注度。例如,利用網絡短視頻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情景,編排紅色劇目,以及引導大學生將參與紅色網站在線學習的虛擬實踐同實地參觀博物館、歷史遺址的現實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活動內容的深度和吸引力,提高學生的活動參與度,促使他們在實際體驗中加深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的理解和情感認同。
目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加強輿論引導,推進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網絡平臺建設和線上校園文化發展。
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網絡平臺建設,不斷促進網絡平臺內容的精準推廣,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平臺建設。首先,高校要利用網絡平臺有針對性地轉載重要媒體的豐富內容,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和輿論引導,用黨的新聞輿論立場來引導他們增強對網絡理想信念教育信息的辨析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提高對網絡信息的政治敏感度。其次,在通過網絡技術關注和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運用理想信念教育主題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精準推送大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高內容推送的針對性,提升宣傳教育的效果。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高校網絡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習熱情,特別是要推動平臺內容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以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并促使他們加深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的認識和情感認同。
二是把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滲透到線上校園文化建設中,用黨建文化引領校園文化,營造良好文化環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校園文化的空間不斷擴大。在“互聯網+”背景下,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要不斷滲透到線上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學校網頁、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傳播理想信念文化內容,并突出黨建文化對線上校園文化的引領,用黨建文化影響和熏陶大學生,使其形成崇高理想信念。此外,要充分引導和鼓勵大學生投身線上校園文化建設,主動將理想信念教育學習成果融入線上校園文化內容,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營造積極向上的線上文化環境。
總之,學校要順應時代發展,以“互聯網+”為背景,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推動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要借助互聯網,不斷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專題實踐活動更好開展,加強高校網絡陣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