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大屯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 紅河 661000)
花椒,蕓香科落葉小喬木,原產于中國,種植歷史悠久,主要分布于甘肅、陜西、云南、重慶、山西等地,海拔500~2000m的丘陵或者河谷地帶。花椒作為調味品主要有保鮮花椒,花椒油、花椒粉、綜合調味香料,用在紅燒、鹵味等菜肴的烹飪中。花椒還是重要的藥用植物,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作用,它含有的生物堿是重要的藥用成分,具有抑菌和消炎鎮痛作用,含有的黃銅化合物和多酚化合物也具有抗炎、利尿消腫、除濕止痛、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功能。隨著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摸清大屯街道花椒產業發展現狀,找出制約花椒產業發展的原因,探索一些花椒產業發展的對策,推動大屯街道花椒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大屯街道原叫大屯鎮,于2019年12月23日,經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撤鎮改街道;2020年3月9日,經個舊市政府研究同意,9個村民委員會正式改為社區居民委員會。大屯街道位于個舊市東北部,東北與蒙自市毗連,西南與個舊市老廠鎮、錫城街道、雞街鎮相連。南部依山,東、西、北三面地勢平坦,成一平壩,多丘陵,蓮花山有色金屬礦藏資源豐富。街道氣溫最高33℃,最低0.1℃,年均18.5℃中,平均無霜期362d。大屯壩風大、氣溫高、雨量較少,年均降雨量700~900mm,總日照2000~3000h。大屯街道工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區域內土地肥沃。花椒對生長環境不挑剔,既耐寒又耐旱,不像農作物一樣澆水、除草、松土等精耕細作,只要有少許土壤和適宜的水分它就能生根發芽。花椒屬于喜光樹種,大屯街道的氣候條年適合花椒種植。
大屯街道花椒主要種植在龍井社區麥塘、銅洞沖兩個山區村子,兩個村子海拔1400m左右,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8~29℃,降雨量700~900mm。花椒具有耐凍、耐旱、易生長等習性,這兩個村子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合花椒種植。

麥塘、銅洞的花椒樹種植在村子周邊

目前,兩個村子共種植花椒333.33hm左右,村內農戶房前屋后、村里的田邊溝頭到處都是花椒樹,品種有青椒、滇椒(川椒)、本地椒。兩個村子共有居民132戶,家家戶戶都種植花椒,經濟收入都以種植花椒和外出務工為主。花椒畝產值根據產量及市場價在1000~3000元,年產值約365萬,占社區居民總收入的62%。其中27戶農戶成立了“個舊市大屯鎮麥塘興明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帶動了40戶貧困戶進行花椒種植,增加了貧困戶經濟收入。

村內一眼望不到頭的花椒叢林中,一串串顆粒飽滿的花椒綴滿枝頭,不僅改善了村內生態環境,也讓村里的經濟發展向前邁了一大步。近年來,隨著花椒產業的發展,2020年,花椒作為村內的主導產業,龍井社區被紅河州認定為“一村一品”專業村;2021年,龍井社區被紅河州納入“一村一品”專業村鎮目錄。花椒產業的發展,為農戶增收致富打開了門路,推動了鄉村振興。
部分椒農從栽培到管理都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沒有在施肥、灌水、除草、修剪上下功夫,造成花椒樹營養跟不上,樹形紊亂,枝條密集生長,通風透光不足;部分椒農村樹下管理的認識不夠,土壤施肥時間、肥料的選擇、施肥方法、施肥量均達不到標準化栽培要求,花椒休眠期的清園、培土、涂白、除雜草等各項工作不到位,導致椒樹生長不良,花椒質量等級不高。加上村內基礎設施差,灌溉水渠少,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靠天收成,以產量求效益是不少椒農的習慣。
花椒產業發展具有前期投入高,生產周期長的特點。政府項目扶持資金少,麥塘、銅洞沖兩個山區村子集體經濟薄弱,投入僅靠椒農自家投入,農戶也不富裕,導致資金投入不足,重栽輕管的現象普遍存在。
大屯街道麥塘、銅洞沖兩個山區村子,村內知識文化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多數外出打工,能夠進行勞動的青壯年少,代表性和帶動性較弱。在家的農戶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陳舊,在適應和掌握農業技術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大屯街道種植花椒333.33hm左右,但產業鏈不完善,缺乏品牌效應,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精深加工之后,產品大多以鮮果、干果銷售為主,銷售渠道大多是椒農自家帶到周邊的集市進行銷售。沒有營銷網絡平臺,企業、渠道商、消費者認知度還不夠高。
冬季是花椒樹的休眠期,冬季清地管理,可以減少病蟲害發生。越冬前將地中的雜草、枯枝、病蟲枝清除干凈,并集中深埋,可消滅越冬病菌和蟲卵。刮除花椒樹粗皮,然后刷上石灰水,或擦上流膠威,然后抹上稀泥覆蓋傷口,可消滅病菌和蟲卵。把徒長枝、干枯枝、病蟲枝、過密枝、交叉枝、重疊枝進行剪除,整形修剪可延長花椒樹壽命,提高花椒產量和品質。
在村組重點選擇2~3戶作為樣板示范戶,選擇品種比較好、比較適宜栽種的花椒樹種進行栽種,落實經濟林提質增效措施,按照經濟林提質增效的技術措施重點建立示范樣板林,以點帶面,讓做得好、有效益的模式得到推廣。示范戶的建立,能增強農戶種植的積極性,提高林農對經濟林的認知和管理水平,逐漸改變重栽輕管的局面,提高花椒掛果率和平均單產量,增加林農收入,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目標。
秋冬季施肥以廄肥、堆肥等有機肥為主,以花椒采收后到落葉前為最佳施肥期,施肥可采用環狀、條狀等施肥法施入。早施基肥,可補充營養,提高來年產量。秋末冬初,霜降至寒露土壤將封凍時進行灌水,可提高地溫,防止凍害。
花椒病蟲害主要有花椒蚜蟲、花椒銹病等。早期預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治早、治小、治了”的目的。
花椒枝干病蟲主要危害花椒樹干,往往等到地上部分出現癥狀就為時已晚。因此,要注意檢查,盡早防治。如:花椒天牛主要以幼蟲鉆蛀枝干和根部,為花椒毀滅性害蟲,5~8月適時進行檢查,一旦發現蟲卵和幼蟲應及時刮除殺死。用刀鑿削開洞口,用細鋼絲在洞內攪動勾幼蟲,再用棉球蘸以80%的敵敵畏500倍液塞入蟲孔,用濕泥封堵洞口。
花椒樹干涂白可以起到殺菌、殺蟲、預防凍害和日灼的目的,確保花椒樹安全越冬。涂白還可以延遲花椒樹的萌芽和開花。是椒樹避免春季晚霜的危害。涂白時可用:生石灰、石硫合劑原液、食鹽、動物油、水,按10:1:0.4:0.2:40的比例進行調配成稀漿狀,對樹干2cm以下的部位進行涂白。
花椒休眠期,噴3~5度波美石硫合劑,可殺死出蟄紅蜘蛛、蚜蟲的成蟲、若蟲、還可預防花椒枝干病害,如流膠病等。發芽前噴施索利巴爾50~80倍液,可預防多種病蟲害。
花椒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要立足資源稟賦,瞄準弱項補齊短板,推進特色林果產業化發展。要建立農民穩步增收的長效機制,把花椒產業作為重點產業和后續支柱產業來培育,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群眾增收,推動大屯街道林業和農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要抓大培訓力度,要把培訓工作作為工作中的重頭戲。聘請高校專家教授、“土專家、田秀才”到田間地頭開展花椒實用技術培訓,迅速普及花椒生產的實用技術。采用舉辦培訓班、現場施教、田間指導、編印資料等形式,強化對椒農的技術培訓,切實提高椒農種植管理技術水平。鼓勵村集體、合作社走出去多學習,多調研,解放思想,增強做大做強意識。
整合相關部門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如:荒山造林、退耕還林、植被恢復、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資金等,集中扶持關鍵環節,加快推進產業發展。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為產業發展樹標桿,立典型。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引領帶動產業向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花椒屬于經濟林木,發展花椒產業正是適應林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要求,花椒產業發展,必將推動大屯街道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大屯街道林產業健康發展。
堅持建管并重,以管為主,要制定務實管用的管理措施,落實管理責任,做好花椒各時間段的管護工作,按照花椒栽培技術要求,指導群眾搞好施肥、排水、修枝、防治病蟲害、防凍等各個環節,培育豐產樹體,為高產穩定打下良好的基礎。
強化品牌意識和宣傳力度,促進花椒產品向商品化、商場化發展轉化,擴大花椒品牌知名度。擴大招商引資,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進入村內,加速建設以花椒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園。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鄉村工程”,擴大花椒銷售渠道。
花椒產業已發展成為許多地方區域的特色產品支柱產業,大屯街道要著力打造花椒“一村一品”支柱產業。繼續強化花椒作為傳統香料的產業基礎,加大力度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實用技術和產品,提高花椒產品質量,創建品牌,拓展銷路,加大農民經濟收入,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雙贏,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