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飛
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推動社會道德水平的整體進步已然成了當前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議題。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培育,一方面伴隨著新時代物質文明及道德文明的穩步發展而獲得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和前提,從而也獲得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公民道德培育也面臨著來自中西方文化的沖突碰撞、公民道德與公共領域的分離、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割裂等方面的挑戰,它們在文化層面、教育層面、技術層面給新時代公民道德培育帶來了新的難題,我們可以稱之為公民道德培育的三重難題。尋求對這些難題的有效解決,無疑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
當前公民道德培育面臨的第一重難題,集中體現為公民道德培育的西方語境與本土文化的文化融合難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公民道德培育必須堅決反對“拿來主義”,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持“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特質”。這是培養新時代公民的重要文化前提。但是,我們也無法忽視,“公民”概念及其所蘊含的理念事實上有著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在古希臘時期,公民概念已在西方文化中扎根。在當時,公民與城邦是一體的關系,公民是城邦的公民,城邦是公民的城邦;城邦作為公民的共同體,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同時,也要求公民積極履行城邦的公共責任。在此背景下,公民的個體性與城邦的公共性是融合為一的。到了近代啟蒙運動以后,伴隨著自由主義理念的發展,西方文化中的公民概念有了較大的變化,它更強調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第一性,從而形成了以個體自由和權利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社會公共福祉的公民文化。這種文化與中國幾千年來所形成的重人倫關系、道德義務和個體修養的文化難免會產生文化層面的沖突與碰撞,從而帶來公民道德培育的文化融合難題。這種文化融合的難題,具體表現為重人倫的文化與重自由的文化、重義務的文化與重權利的文化、重個體修養的文化與重公共福祉的文化的沖突與乃至對立。而要解決這個難題,則必須更好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公民文化,推動文明互鑒、文化對話,形成真正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特質的公民道德理念,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及教育變革的需要。
當前公民道德培育所面臨的第二重難題,即公民道德培育與公共生活領域的有機聯結難題。道德教育(包括公民道德的教育)與生活是相異的,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并非原原本本的生活,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等都含有對生活的再提煉、再創造;道德教育與生活又是緊密相連的,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生活,是為了人們過一種美好的生活。兩者構成了有機聯結、辯證統一的關系。杜威曾指出,“不僅社會生活本身的經久不衰需要教導和學習,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這種共同生活,擴大并啟迪經驗;刺激并豐富想象;對言論和思想的正確性和生動性擔負責任”。而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共同生活則集中體現為公民在公共領域中所過的公共生活。這種公共生活啟迪了公民的經驗、理性及想象力,它是公民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基礎。但是,從當前的教育現實來看,公民道德培育與公共生活領域的有機聯結仍然是不順暢的。雖然這些年來我們的公共生活領域正在不斷走向成熟,志愿者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等也在不斷發展,但是距離為青少年提供公民成長的廣泛基礎還有不小的差距。當前學校及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基礎仍需要進一步夯實,才能更好地實現公民道德培育與公共生活的融合,更好地激發公民道德學習的主體精神,從而促進公民道德培育的實效性提升。
當前公民道德培育面臨的第三重難題,即是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如何互補互促的難題。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然進入了虛擬空間時代、人工智能時代。這也是新時代所面臨的一種全新的技術圖景及社會背景。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虛擬生活與實體生活、虛擬教育與實體教育之間的間隔正逐步被抹平。“伴隨著以數字化、互動式、即時性、開放性、個性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時代而來的不僅是全新的物質生活方式,它更強烈地重塑著人們現有的思維方式、價值標準以及精神生活建構。”如果說實體空間以及實體教育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的知識傳遞及情感、價值觀的交流,那么虛擬空間及虛擬教育則具有典型的數字化、開放化、個性化乃至于脫域化(Disembeding)等特征,它推動教育活動擺脫實體空間的限制,以電子信息技術、網絡虛擬空間為媒介形成了教育活動的網絡化、個性化和開放化。這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空間的廣度和深度,使得“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公民道德學習方式成為可能。當然,虛擬技術也會帶來不容忽視的風險,從而給公民道德培育帶來新的問題及挑戰。比如,大數據所帶來的隱私暴露風險,數字霸權、數字獨裁對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貶低,算法歧視所導致的公正價值的缺失,網絡暴力、犯罪、色情所帶來的道德淪喪等。因此,在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空間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公民道德培育必須直面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之間互補互促的難題,必須建立起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關系,從而培養出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社會公民和數字公民。
如前所述,當前公民道德培育面臨著西方語境與本土文化的文化融合難題、公民道德培育與公共生活領域的有機聯結難題,以及虛擬空間技術、人工智能時代的實體教育與虛擬教育的互補互促難題。為了更好地破解這三重難題,培育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公民道德培育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首先,公民道德培育要堅持文化上的守正創新、融通發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公民文化的互學互鑒,為新時代公民的培養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這意味著我們既要“堅持教育傳統中的謙謙君子的教育理念,恪守中國立場,凸顯中國風范”,同時也要融通中西,推進文化對話與國際理解。這就要求:一是要形成關系倫理與主體倫理和諧共融的倫理文化。儒家傳統強調人倫關系的和諧,強調從和諧關系的角度來看待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系,這具有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其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同時,作為新時代的公民,也需要具有獨立自主、頂天立地的公民主體人格。公民道德培育需要促進以和諧為中心的關系倫理與以獨立人格為核心的西方主體倫理的融會貫通,并以此實現一種和諧的公民主體人格的養成。這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培育需要建構的一種新型的倫理文化。二是形成一種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相均衡的權責文化。新時代的公民身份是權利與責任相統一的身份,公民道德培育不能偏于以修身為本的責任倫理,而是也要注重以人的自由為本的現代權利倫理,從而建構起權責均衡的文化氛圍,使得公民既能夠充分捍衛自身的權利,包括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受教育權利等,同時也能夠主動承擔國家、社會所要求的公民責任,包括遵紀守法的責任,遵守公共道德的責任,參與社會治理、社會公益的責任等。通過這種權責均衡的文化建構,可以更好地促進新時代公民的身份認同及權責理念的健全發展。三是構建一種追求公共福祉的文化。我們的傳統倫理也強調了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然以修身齊家為前提,但是“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確實與西方所強調的公民對于公共福祉的追求有相通之處。新時代的公民道德培育,在教育目標及教育內容等方面也應當把傳統儒家倫理的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情懷、擔當意識,與西方公民對公共福祉的追求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不僅關心自我的生活及利益,同時也能以更廣闊的胸襟關心他人的利益、關心社會的公共福祉、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從而真正成長為具有強烈的關懷精神、擔當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新時代公民。
其次,推動公共生活領域的建構,實現公民道德培育與公共生活的有機聯結。《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公民道德培育要“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表明:公民道德培育不僅是道德知性的培育,更是道德情感、道德意愿、道德實踐能力的培育,它需要堅實的公共生活及公共實踐的基礎。為此,一方面,我們需要構筑民主性與公共性的學校公共生活領域,實現公民道德培育與學校公共生活的有機聯結。這就需要進行學校制度生活及課程教學生活的公共性再造。學校制度生活需要打破傳統的垂直型模式,形成以民主參與為核心的治理模式,使學校管理活動成為一個民主的空間,鼓勵廣大的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學校公共事務的治理;同時,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公共協商、平等對話等來為學生賦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程對話、教學對話,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交往關系,促進課程教學的公共性建構。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推動校外的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建構,實現公民道德培育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有機聯結。公民道德培育需要通過整合學校資源、家庭資源、社區資源等,建立起學校與社會公共生活的緊密聯系,鼓勵青少年學生積極參與社區以及廣闊的社會生活空間中的公益慈善活動、環境保護活動、法治宣傳活動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公民主體性及公共道德精神,為其走向社會公共生活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平臺,讓他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養成公共品德及公共精神。
最后,推進年輕一代人從“數字原住民”向“數字公民”的轉化,涵育當下以及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數字公民道德。新時代公民道德的培育,不僅需要通過實體空間來培養學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養,同時也需要緊密圍繞數字化社會、人工智能時代的新需要,培育學生的數字公民道德,使學生成長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數字公民”。著名教育家博蘭斯基曾提出了“數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這一概念,主要是指“伴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新技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雖然他們是“數字原住民”,伴隨著數字化社會而生,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天生就具有數字公民的道德素養。因此,培養數字公民道德,也是當前教育的重要使命。為此,新時代公民道德培育,一是要加強數字認知與數字意識的培育,使年輕一代人對數字化信息技術充分認知和了解,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運行方式及使用方法等;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形成數字健康的意識(過一種健康的數字生活)、數字安全的意識(維護個人的數字安全、保護國家的數字安全)、數字參與的意識(參與信息網絡的建設和數字社會的治理),從而為成長為數字公民奠定基礎。二是加強數字公民道德的培育,培育學生在數字化、虛擬化的網絡社會中的道德責任意識,堅決杜絕網絡暴力行為、侵犯隱私行為、侮辱人格行為及其他有違網絡公共道德的行為;同時,加強虛擬空間中的權利意識培育,通過這種虛擬空間中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的培育,促進學生健全的數字公民人格的養成。三是要加強數字公民行動能力的培育。數字公民需要具備良好的數字行動能力,虛擬空間是一個需要每個公民積極參與、共同維護的公共空間。當虛擬網絡空間中出現了不公正的行為、不合理的輿論、不道德乃至于違法的網暴事件等的時候,數字公民應當有意愿、有能力積極參與維護網絡道德,重塑“數字正義”的公民行動,捍衛網絡空間的道德秩序和正義秩序。這是數字化社會、人工智能時代對公民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