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代所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一定就是那種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教育了。這樣一種教育,在內容、形式上應當各有三個要點。
從教育內容上說,新時代所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至少應當包含基礎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三個層面。
首先,基礎道德始終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捷徑。我們不能設想一個因為缺乏基本道德修養而親子生活緊張、同事關系緊張、社會關系緊張的人卻可以擁有任何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其次,人身依附讓人失去自由和尊嚴,美好生活一定是包含個人自由、尊嚴的公共生活。這就需要有能夠充分保障基本人權的民主和法治。民主和法治,既是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教育的加持。欲讓人民擁有真正的美好生活,就不能不開展民主與法治的教育。最后,由于新時代也是全球化的時代,人類社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在新時代,中國不僅應該進一步對外開放,而且應該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因此,對年輕一代進行包括對外開放、國際理解、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主題在內的全球公民教育,是新時代公民道德教育理所當然的使命。
從教育形式上說,新時代所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至少要遵循教育的價值性、審美性、建構性三大基本原則。
所謂價值性原則,是指公民道德教育不僅僅是促進一般文化知識的探究,更是著眼于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習得。若新時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不能讓孩子擁有道德教養和大氣的人生,則那些簡單的記誦之學毫無意義。所謂審美性原則,是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習得首先要突破的,一定是價值學習過程中可能廣泛存在的情感障礙。只有能夠讓學習者自由領略人生智慧、人格美好、人間溫暖而心悅誠服接納的教育,才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德育。所謂建構性原則,是指德育的要義在于促進學習者的道德自主建構。沒有學習者的主體性,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德育倘若堅持強制灌輸、形式主義的執念與慣習,則不僅會遭遇失敗而實效低下,更為危險的是:無視主體性的任何“教育”都是對學習者尊嚴的否定,都是對現代教育倫理的違背,因而都具有“反德育”的性質。
以上所言新時代公民道德教育的三層面、三原則,其實都不過是一些德育的常識、常理而已。如果說過去的中國在生活上沒有解決溫飽、在教育上無法做到“精致”的話;那么,在新的時代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德育乃至全部教育事業首先要做到的,也一定是對這些常識、常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