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金紅 朱 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致力于構建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重視生態道德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在國家政策層面上提出生態道德理念,《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首次把生態道德納入公德的體系范疇。公民生態道德的培育和養成關乎國家長治久安,更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一項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生態道德建設需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
生態道德是由“生態”和“道德”雙核構成的,但是“生態”和“道德”不是兩個無關的概念,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統一的整體。“生態”和“道德”組合而成的“生態道德”概念具有獨特的內涵。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人類在充分了解和認識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倫理關系的基礎上,基于對自然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權利的尊重和認可,通過相應的道德準則與道德規范體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共生的社會價值形態。生態道德超越了傳統道德,是一種新型道德,它反映著以人為核心的倫理關系,與人類文明程度息息相關。從生態道德的屬性上講,生態道德是一種社會公德。公德與私德相對,私德以“獨善其身”為價值取向,限于個人生活和私人交往關系,主要是指個人的品德修養;而公德以“相善其群”為價值取向,處理個人與群體的關系。生態道德體現了人類在處理自身問題與自然環境問題上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是對全人類生存發展利益的維護,也是對子孫后代應盡的義務,體現了我們處理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不同層次關系的智慧。顯然,生態道德已經不再局限于個人的品德修養,而成為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規范,以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和諧穩定為基本要求。
從生態道德的特征上講,生態道德具有基礎性、普適性、相對穩定性和沿襲性的一般性特征,也具有存在場域特定性的特質。一是基礎性。在我國整個道德體系中,社會公德處于最低一級的層次,它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規范指導下的一種最基本的要求。生態道德理應由每一個社會成員所遵守,它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和道德規范,帶有最低限度倫理要求的性質。二是普適性。生態道德適用于整個社會、國家的公共生活關系,對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指導和約束的作用。因此,生態道德是全社會的共同需要,廣大社會成員也愿意以社會公德作為輿論標準,去贊揚或抨擊人們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態度和做法。三是相對穩定性和沿襲性。公德是人類文明的積累,是不同時代人們意識、情感和意志碰撞所形成和沿襲下來的道德規范,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共識。生態道德能夠長久發揮作用,一代一代接續傳承,逐漸形成某種約定俗成的社會風尚。當然,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公德,生態道德還具有自身獨有的特質,即場域的特定性。公共領域是生態道德賴以形成和存在的主要場域。在公共領域中,生態道德尤其存在于生態環境領域、生態社會領域、環境民生領域等。
從生態道德的概念和內涵不難看出,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是指新時代培育和養成公民的生態道德信念、生態道德意識、生態道德品質,通過生態道德關系、生態道德體系和生態道德規范對公民的行為進行引領、教育、約束和規范,進而使公民自覺履行維護生態和諧的應盡義務,自覺參與生態道德實踐的系統工程。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要體現師法自然、可持續發展、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本質。一是師法自然。師法自然強調在實踐過程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它的本質是使實踐從對象性活動轉變為實現科學的實踐,要模擬生物圈的路徑,使污染最小化,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二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對生態道德建設的規范制約,要求人們要在生態理念框架下實現人類的共同利益,達成人與社會、自然的有機統一,實現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三是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道德建設是在強調社會效益的基礎上注重生態效益的新的實踐方式,它強調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整個實踐過程中體現實踐的社會向度與生態向度的統一,以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蘊含著深厚的理論和文化根基,也是時代要求的產物。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傳統生態價值理念是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文化基因。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干。儒、佛、道三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多有闡述。儒家倡導“天人合一”,要實現“天人合一”就要“仁愛萬物”、順應自然。佛家倡導“無情有性”,要做到“無情有性”就要清凈國土、珍愛自然。道家倡導“道法自然”,即人要順應和尊崇自然變化發展規律,實現天、地、人三者的合而為一。 儒、佛、道三家之外的諸多學術派別和后世的主張中也廣泛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價值理念,主張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量力而為。如,釋家強調“萬物一體”;墨家主張“兼愛”“辭過”“非攻”“節用”;朱熹則集儒、道、釋三家生態思想于一體,形成了“格物致知”的生態方法,“致中和”的生態和諧觀,“仁愛萬物”的生態倫理觀和“天地萬物一理”的生態精神境界。可以說,中國傳統生態價值理念對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民族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風俗習慣體現了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歷史傳統。中國古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古代盛行祭天這種隆重的祭祀儀式。祭天儀式通常由“天子”主持,是人與天“交流”的形式,表達人們對于天滋萬物的感激之情。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更為隆重尊崇,并逐漸流傳至民間,演變為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稱為“祭冬”或“拜冬”。無論是官方祭天還是民間祭祖都表達了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樸素愿望。雖然祭天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確實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加強環境保護的行為還落實于官制、律令之上,通過設置官職“虞”以保護環境。周代時,山虞主要負責山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工作。唐朝時,六部之一的工部下設虞部司,負責農林漁業、手工業、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務。進入近代社會,北洋時期出臺了《森林法》《狩獵法》《規劃全國山林辦法給大總統呈文》等,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出臺了《礦業法》《土地法》《水利法》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貢獻。比如,1928年和1929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和《興國縣土地法》,1943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頒布了《晉察冀興修農田水利條例》,1948年晉察冀解放區頒布了《北岳區護林植樹獎勵辦法》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保護環境作出持續不斷的努力。建國初期頒布了《土地改革法》《森林保護條例》等。改革開放時期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綠色GDP”概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習近平生態思想的引領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等文件相繼出臺,圍繞著土地、地質、礦山、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管理、保護與利用制定了規定、條例或法律,從政策上保證了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社會各部門開展了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中國地質大講堂”講座、綠色礦山遴選活動等活動,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方針政策落實于踏踏實實的行動之中。可以說,無論是中國古人傳統樸素的生態道德理念,還是近現代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探索,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下開展的生態道德實踐,都已經化作一種習慣刻在中華民族的骨子里,化作一種理念淬煉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中,化作一種品質流淌于中華民族的血液里。
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探究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時所形成的關于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倫理關系的理論觀點,包含自然與人的辯證關系、自然與人關系的處理、未來社會自然與人關系的理想狀態等內容。
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前提。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建立在對人與自然統一性的認知基礎之上。首先,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活的無機界”“人的無機的身體”,還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人的精神的無機界”。自然并沒有遠離社會,遠離人而去,始終作為人的對象化存在而伴隨人左右,而人只能在自然界中存在和發展,二者不可分割。其次,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自然界正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成的“人化”的自然界。總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能被簡化為主體與客體、支配與被支配、改造與被改造、利用與被利用的實踐關系,而是存在著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審美關系、道德關系。人們不應單純從功能性、有效性、利益性角度審視自然界與人及社會的關系,而更應關注三者之間在價值、審美、道德層面的聯系。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的核心內容在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將“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看作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人在實踐中把握各種客觀事物的尺度、標準和規律,意味著人要承認生物物種的生存權、生物物種的發展權,并為保障生物物種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負有一種道德責任感和義務感。自然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遵循內在的固有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只能尊重自然規律和在實踐中利用自然規律。由于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掌握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主動權,人類就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善待自然的責任和義務,最終實現馬克思所倡導的“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取向。和諧共生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馬克思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歷程分為未完成的自然主義、未完成的人道主義、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人完全受自然力支配,只能依靠自然界而存活,在第二個階段,自然界服從于人的意志,人對自然界進行改造。這兩個階段都是不理想的。馬克思在描繪共產主義世界的特征時,展望了第三個階段,“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這里體現了人的真善美的認識、知情意的統一,自然不再只是人的對象化的存在,而是與人類共生共存,這也是新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我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生態環境狀況依然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土地質量退化、土地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污染嚴重;氣候惡化、災害頻發;生物枯竭、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惡化使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凸顯,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威脅,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在我國,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水平仍然很低。在市場經濟進程中,社會上出現了侵犯公益、金錢至上和不擇手段等生態道德滑坡的現象。不僅如此,傳染性疾病的全球爆發、日本“核廢水”事件等全球性生態倫理問題凸顯,急切呼喚人們生態道德的養成與提高。生態道德的根源深植于社會意識之中,本質上反映的是社會倫理關系,面對公民環保意識淡薄、公民生態道德滑坡等現狀,加強生態道德以重建生態倫理是一項緊迫的歷史任務。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重在養成、培育和踐行,應通過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生態道德培育體系,有高線、守底線、立紅線的生態道德制度體系,規范化、特色化、多樣化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體系,將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引向深入。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必須開展以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為基礎的生態道德教育,充分發揮家庭、社會、學校等不同主體在道德教育中的獨特功能,形成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的生態道德培育體系,實現生態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家庭教育是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基礎。要在家庭中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家庭氛圍,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濃厚情感,養成生態道德素質。
學校是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核心功能在于教書育人,對于培育學生道德、增進學生知識、提升學生素質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要在課程中納入資源、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系統傳授生態環境與環境衛生的基礎知識;在課程設置上,學校應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能力,也要根據自身實際和條件,增設生態道德教育的公共選修課或公共必修課;在課后實踐方面,應引導學生參與生態實踐、生態調查、志愿服務等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注生活的生態情感,引導他們通過實踐去體驗、感悟和反思。
社會是開展生態教育的試煉場。各級政府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大眾要對政府進行監督,把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績納入各級領導的考核體系之中,各級政府也要對企業、個人的生態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社會方面更要積極開展宣傳教育,以官方媒體為主要渠道,拓展傳播方式,普及生態知識、傳達生態理念,注重傳播內容的生活化、大眾化和普及化,讓公民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提升宣傳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要以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為準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道德制度體系,使公民在生態環境問題的處理上,自覺對標道德高線、嚴守法律底線、不越紀律紅線。
“對標道德高線”強調公民在環保問題上,以道德模范為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從內心深處尊重、敬仰和禮遇道德模范,在思想理念、行為行動上向道德模范看齊,在生態道德制度體系的構建上,充分重視和融入道德倫理層面的內涵。“嚴守法律底線”和“不越紀律紅線”強調公民在環保問題上,依法依規,自覺接受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當前,污染防治法、土地保護法、森林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已經出臺,基本涵蓋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到事后處理的全過程、全環節。但是生態領域的制度法律短板依然存在,需要補齊。要加大生態領域執法力度,對于違法違規問題,依法依規堅決予以懲戒、警告或教育。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要以實踐活動為重要支撐,借助規范化、特色化和多樣化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將生態道德教育的知識性轉化為生態道德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公民的生態情感,自覺做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規范化強調在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中,要進行規范化管理,根據活動的需要,合理制定組織規程、體制機制和工作流程,形成規范、統一、合理、穩定的管理體系,通過對這一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更新,使活動井然有序、協調高效。
特色化強調在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中,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而異,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富有特色的差異性活動,通過進行長期的特色活動,展現不同活動的獨特優勢和魅力,形成活動品牌,從而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
多樣化強調在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中,要不斷豐富和拓展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通過設置多種多樣的活動內容和活動環節,使人們產生良好的活動體驗,自主、自發、自覺地深入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引導公民參與環保科普知識、野外考察取證、環保基地調研、河道巡查尋訪、社區宣講宣傳、電影視頻拍攝、有獎知識問答、環保主題音樂節等。此外,還應豐富生態道德實踐的形式。在生態道德實踐活動中,要把握好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強化對生態道德的認知、認同,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外化為生態道德實踐活動。
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具有豐富的時代意涵,是一項復雜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是對中華民族敬畏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歷史文化基因的傳承,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倫理觀的豐富和深化,也是對推進生態文明和重建生態倫理這一現實問題的回應。新時代公民生態道德建設重在養成、培育和踐行,通過構建生態道德培育體系、生態道德制度體系和生態道德實踐活動體系,使生態道德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