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花
(河南師范大學社會事業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全面勝利,農村地區“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已經得到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農村日益凸顯。隨著脫貧的成功,鄉村振興成為了農村發展的主要方向。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在2018 年頒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以下簡稱為《規劃》)。《規劃》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在社會經濟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巢化嚴重。如何解決老人養老問題,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鄉村中發展自身經濟、文化特色等全面振興,能為養老事業提供有效幫助。但鄉村地區對于養老服務方面的歷史探索還處于不明情況中,再加上農村情況復雜多樣,在鄉村振興中如何滿足老年人需求,如何解決農村老人的多樣化養老需求,成為了現今實現農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根據國內學者對農村養老問題的研究發現,農村養老主要的形式為“傳統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以及互助養老”。李增元和李艷營(2020)認為“傳統家庭的養兒防老是子女與老人之間基于倫理規范與道德約束觀念所形成的一種契約合同,這種契約合同也契合我國傳統社會的經濟與文化習俗”。李玉玲(2007)認為“中國的家本位文化使兒子養老這種觀念會一直延續”。穆光宗(1999)根據多家調查估算,“在我國大概50%~70%不等比例的農村老年人主要靠子女供養,子女的經濟幫助是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來源”。當人口流動不斷增強,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承擔。社會養老被提出來彌補這一模式,社會養老的方式主要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下簡稱新農保)。周方遒(2009)認為“新農保讓我國的社會養老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陳賽權(2000)認為“社會養老具有社會再分配功能,能實現社會范圍的公平化”。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國家已無力承擔如此龐大的支出,只靠政府支出無法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有學者就提出“利用農村的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農村社區鄰里之間的互助親情”,以“為老服務”和“用老服務”相融合的互助養老方式來解決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總體來看,我國農村養老形式都有其發展的優點,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依托于鄉村振興背景,針對農村幸福院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進行研究,并給予農村幸福院應對困境的對策建議。
“農村幸福院又稱為互助養老院,是一種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由政府領導、村級管理,立足于醫療服務、精神慰藉、休閑娛樂等綜合性日間照料服務的公益性活動場所,是農村互助養老的重要形式之一”。
農村互助養老院最早是從河北省肥鄉縣開始的。2008 年,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推出了一種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新型養老方式——互助幸福院。由村集體出資將一個閑置小學改造成養老院,讓村里25 名年滿60 周歲的獨居老人免費居住,互相照拂。村里和政府可以給予的支持有限,養老院的日常開支等由村集體承擔,老人自行承擔他們的衣、食和醫療支出。老人們秉持“年輕幫助年老,健康幫助體弱”的原則,用互助和自助相結合的方式,在院里共同生活。肥鄉縣的實踐成果顯著,引來了政府的肯定和資金的支持。互助養老院的知曉度在全國不斷擴大,使得多地競相模仿。“2010 年在化德縣委書記集合多項政府補貼在5 個鄉鎮建成了6 個示范性互助幸福院”。“2012 年起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每年建設2 萬戶以上農村互助幸福院,基本實現對60 歲以上老齡人口自愿集中養老全覆蓋,實現互助幸福院利用有序接續”。而在榆林市R 區的調研發現,“截至2015 年上半年開展正式調查時,R 區共建有農村幸福院18 個,位于南部地區、北部地區的分別為9 個,接受服務的老年人共有329 名”。“2017 年,山東省提出,到2020 年全省力爭建設12 000 所以上農村幸福院,基本實現農村社區全覆蓋”,“截至2021 年河南省J 縣共建成農村幸福院102 所,全縣農村幸福院惠及老人達3 800 人,農村特困老人、留守獨居老人占90%以上,有效解決了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養老問題”。目前來看,農村幸福院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已經成為了能有效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途徑之一。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的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入鄉村與鄉村相互融合互助發展階段,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盡管鄉村振興為農村幸福院奠定了一定基礎,但農村幸福院仍面臨很大的發展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村幸福院的運行由村委會和老人們共同商議制定,這樣的運行形式缺少相關的監督和激勵機制,無法形成完整體系,不利于農村幸福院的長期運行。目前幸福院的空床率較高,幸福院的規定也只是簡單的入住條件、清潔管理、娛樂項目管理等,還沒有一個完善的運行體系。
幸福院的負責人對于幸福院的規章制度和未來的規劃都還不清楚。政府雖然對農村幸福院給予了一些宏觀層面的政策指導,但對于幸福院的后期建設支持、運行、評價標準等細則沒有給予明確的方向。長期缺少規章制度以及激勵等機制,影響老人參與的積極性。而農村幸福院的運行不能單單依靠于老年人之前的“親情”,還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證幸福院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的發展,村里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建設中,再加上農村經濟水平低,無法承擔起村幸福院的運行。隨著幸福院的大規模發展,村集體的財力已經無法滿足區域內農村幸福院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村集體資金投入只能保證幸福院的前期建設,后期運行仍然面臨巨大困難。雖然政府在幸福院建設中也給予了一些財政補貼,但對于規模大型的幸福院仍是杯水車薪。
大部分的農村地區現今仍是熟人社會,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仍是養兒防老,對于新型的養老方式,老人心里會不自覺產生抵觸心理。農村地區老年人對于幸福院的理解還停留在無兒無女和兒子不孝順才入住幸福院的觀念,影響了幸福院的入住率,使得幸福院的空床率增多,導致幸福院的市場需求降低。
農村幸福院提供的服務多為日常生活類。如日常清潔、打麻將、看電視聊天等簡單的形式,這些服務形式單一,無法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幸福院的醫療服務也只是簡單的體檢服務,缺少專業的醫療人員。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的老年人因長期勞作造成的身體疾病無法在幸福院的體檢中得知,也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同時,幸福院對于心理方面的服務幾乎沒有,只是偶爾讓志愿者陪同老人聊天,老人真正的心理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農村幸福院的老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缺乏關愛,且思想相對保守不愿輕易敞開心扉,需要專業的心理人員對老人進行心理關愛,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對有心理問題的老年人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保證幸福院中老人的身心健康。
農村幸福院的主要管理者是村委會,管理方面的工作是以幸福院中的老人和村委會管理相結合。幸福院的負責人也不是專業的管理人員,一般由村委會兼任。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不僅要完成村里的宣傳、政府政策的落實等工作,還要對幸福院進行管理,其精力有限,無法全心投入,使得幸福院的管理面臨很大的問題。這時幸福院的管理重擔就落在了幸福院中的老人身上,其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在管理以及組織時難免出現單一化,不能在幸福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由于幸福院資金有限,無法雇傭專業專職的工作人員,影響了幸福院的長期發展。
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幸福院的實現路徑,是我國完善農村幸福院的必經之路,是提高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質量的必然選擇。針對農村幸福院的發展困境,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政府和農村要不斷完善幸福院的規章制度,并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實施。
首先,政府應制訂相對完善的政策,對農村的互助養老模式進行引導和規范,從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出發,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明確農村互助養老的職責,消除老年人的顧慮,為開展農村互助養老提供法律保障。監管幸福院的運行機制、評價等內容,使幸福院更加標準化。其次,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由村委會主導和老人商定運行細則。如少數民族的文化習慣,應融入到幸福院的制度中,在發生沖突時按照幸福院規定的細則處理,保障參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讓幸福院更加規范化運行。
在對幸福院的資金規劃方面,政府應完善相應的投資機制,保障幸福院的持續發展。首先,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力度,對于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只能確保前期建設,應設立養老院資金貸款等,保證農村幸福院的后期運行。其次,鼓勵多方積極加入到農村幸福院的建設中,讓多方組織認同幸福院,以幸福院的人力資源換取組織的資源需要,達到雙方互贏。
針對幸福院進行網絡、新聞媒體、村委會活動宣傳等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幸福院。在宣傳中要突顯農村幸福院的主要建樹和保障作用,以提高幸福院在農村地區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同時,宣傳農村幸福院的新觀念及價值理念,減少“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定期開展子女參與的活動或志愿者進行溫暖的活動,讓農村老人認可幸福院。還要增加幸福院的活動次數,讓老人、子女、志愿者等都參與其中,增加雙方互動,贏取雙方的信任,為幸福院做好基礎建設。政府和幸福院還應多進行監督與評議工作,讓老人看到農村幸福院的建設成效,讓老人為幸福院進行自主宣傳,提高幸福院知名度。
農村互助幸福院養老服務應注重多元化發展,在日常生活中應增加多樣化服務。在醫療服務方面,對村衛生所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能力,并定期到農村互助幸福院給老人進行身體檢查。在文化娛樂方面,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資源,結合農村特色,開展一些太極、秧歌等民間娛樂活動,保障老人的精神需求。在心理方面也應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比如定期開展心理測試,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在日常科普方面,可以定期尋找相關專業方面的教授、專家為老人們普及法律等知識。也可以通過了解老年人之前的職業,讓有專業知識的老年人在幸福院里開展知識宣講,實現其自我價值。
農村幸福院的運行雖然是依靠老人之間的互助行為和自我管理,但是幸福院的長期發展不能只依靠老人之間的情分,這具有不穩定性。農村幸福院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員和專業化的管理。專業、規范化的管理可保障幸福院的基本運行,幸福院應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和服務團隊,負責幸福院的管理和一部分的養老項目提供。
與此同時,村委會還可以針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幸福院的管理人員提高自身能力,同時能更好地管理幸福院。管理人員還要深入到每場活動中,真正做到從老人的需求出發去開展工作,有效保證幸福院的運轉。
我國農村多地開展互助養老服務嘗試,主要以農村基層組織為依托開展互助養老服務。農村幸福院作為融合當地特色的互助養老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應對農村空巢老人和老齡化問題。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農村幸福院不免受到影響,出現一些發展困境。但農村幸福院的繁榮發展,必然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應在鄉村振興的深度推行中,找尋幸福院的出路,完善幸福院的建設,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和實現全面鄉村振興作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