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池,毛 偉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民族要振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
杜爽(2021)提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張林和溫濤(2021)提出,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聶麗和石凱(2021)提出,高集聚區的農村金融集聚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為顯著。鄒新陽和溫濤(2021)通過對30 個省份面板數據的研究發現,發展普惠金融并提高其社會績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路徑。陸靜超(2021)提出,農村金融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基礎仍然薄弱,體制機制問題突出,供求關系不平衡。張宏偉和仝紅亮(2021)認為,農業產業鏈金融發展存在頂層設計不完善、涉農金融配置不完善、農業產業鏈基礎薄弱等問題。慕慧娟和崔巍平(2021)認為,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脆弱等問題凸顯,金融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存在較大挑戰。李高建(2020)指出,基層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李慧(2020)指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新時代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不充分,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服務體系改革滯后、創新不足,沒有找到與鄉村振興戰略相一致的改革方向,而缺少普惠制的金融產品難以解決農民“融資難”的問題。因此,在鄉村全面振興階段,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為實現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2.1.1 以金融服務帶動產業發展
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山東省分行沂南縣支行的支持下被評定為“信用村”,通過“整村授信”的方式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沂南縣對竹泉村進行保護性開發,大力發展竹泉村的旅游產業。竹泉村已有上百名村民在此工作,并開設了200 多個客棧、餐廳、店鋪,提供了600 多個就業崗位,帶動了附近村莊的經濟發展,截至2020 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達到3 萬元以上。此外,2018 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濟南市分行為章丘市龍山街道付家村草莓種植大戶提供惠農服務,近兩年為74 戶農戶提供了2 476 萬元的信貸,幫助付家村發展大棚草莓,帶動周圍的村民參與種植。村里有70~80 個草莓種植大戶,草莓種植面積達66.7 hm,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0 000 元。
目前山東省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額達2.6 萬億元,其中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山東省分行共評定山東省信用村3 261 個,累計貸款202 億元,扶持超過200 個特色產業,帶動近3 萬戶農民增收。不管是旅游業還是種植業,通過“政府+機構+農戶”之間的連接互動、信息共享,金融機構可以提供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加大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產業振興。如圖1 所示。

圖1 山東省涉農貸款金額
2.1.2 信用“金鑰匙”賦能鄉村振興戰略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下榆澗村是黃花的主要產地之一,農戶期待規模化發展,但缺乏資金支持。對此,當地結合農村信用體系,開展“百縣千村”示范工程,引導金融機構對黃花產業設計相適應的信貸產品,取得了良好的支持效果。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通過搭建完善的農村信用數據平臺,將大數據與農戶信用評價相結合,可實現對農戶的精準畫像,開發符合農戶需求的信貸產品,讓信用逐漸成為農村生產發展的“金字招牌”。山西省累計評定信用村2 062 個,評選信用示范村569 個,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檔案115 萬戶,研發了符合農戶需求的信貸產品252 個,符合條件的用戶31 萬戶,發放貸款金額達173 億元。
截至2021 年一季度末,全國共有1.88 億戶農民建立了信貸檔案,其中信用評估1.28 億戶。農民缺乏抵質押物而面臨“融資難”的問題,上限5 萬元的傳統小額農戶信用貸款支持力度有限。開展對信用村信用戶的評定,有助于破解“融資難”的問題。金融機構通過對標評定結果優化貸款產品,可逐步形成“以信用促融資,以融資促發展”的良好局面。我國大力發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能營造良好的鄉村信用環境,推動農村產業興旺、鄉風文明,而且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3 “保險+期貨”助力果農增收
富縣是陜西省唯一一家鄭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縣域“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全縣1 780 個果農共得到了1 800 萬元的期貨賠付,該試點項目在保障蘋果價格、增加果農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 年,富縣按照“貧困戶+普通戶”的原則,深入推進“保險+期貨”,覆蓋全縣92 個行政村,有3 347 戶果農參保。2021 年增加了1 567 戶,累計試點面積超過1 533 hm,投保的果農獲得了總計約1 494 萬元補償款。在“保險+期貨”的基礎上推廣收益保險,引入農業產業鏈經營模式,是一種可以模仿和復制的積極嘗試,既能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又能保障下游收購企業的利益,幫助地方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保險+期貨”的金融服務模式是我國未來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方向,不僅可以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保障農民收益,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
2.2.1 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
第一,服務模式單一,服務產品同質化嚴重。部分農村仍沿用傳統的銀行網點貸款業務模式,信息化的服務模式未能得到廣泛普及。手續繁雜,服務效率較低,服務理念落后,服務門檻偏高,導致一部分農戶不愿意去銀行貸款。同時,在大部分農村地區,銀行提供的服務缺乏創新點,缺少金融衍生品,甚至有些銀行只提供簡單的存取款服務,沒有切實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需求。
第二,金融機構資金外流,農業效益低下。農業收入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導致了金融機構不愿對其投資。這就導致農村地區難以吸納外來投資,本地金融機構資金外流嚴重。農戶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任度較低,更傾向于其他借款方式,農村金融機構的職能被弱化,無法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各種支農政策不夠靈活,沒有根據地區的具體條件進行靈活調整。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逐漸多元化的情況下,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無法與農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匹配,支農效率低下。
2.2.2 農戶存在的問題
第一,銀行貸款需要提供相應的抵押物,手續煩瑣,所以農戶在遇到資金問題時更傾向于找熟人借錢或向民間借貸,阻礙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推行。農民群體對農村金融投資理財的認識不足,很多農民沒有投資理財的觀念,銀行推出的各種金融服務無人選擇,長此以往陷入惡性循環。
第二,農戶素質較低,使農村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高。我國農村征信體系沒有完全建成,銀行放款給農戶面臨著資金收不回的風險。有些農戶將農業生產經營貸款用于生活支出,甚至賭博、揮霍,增加了金融機構貸款的風險,影響金融機構的農業貸款積極性。
2.2.3 信息不對稱問題
阻礙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最關鍵問題是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用情況、經濟條件、文化素養等了解不充分,農戶對金融機構的服務條件、產品內容等也缺乏了解,導致農村金融被精英獲取、普通農戶貸款難、農村資金外流等一系列供求失衡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和農戶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在產業鏈最低端的農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另外,金融機構對農業不了解,有待提高金融服務適配度。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農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任是通過政府部門建立起來的。政府要搭建農民與金融組織的溝通平臺,開展資金項目支持對接,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緊密銜接。金融機構需要簡化信貸業務的貸款流程,加強征信體系建設,使得農民獲得資金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完善金融支持體系。在健全金融支持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層次清晰、覆蓋面廣、服務多樣的農村特色金融體系,支持高質量的農業項目,完善貸款管理制度,確保項目的實施與融資直接銜接。
2021 年6 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了《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不僅突出了金融機構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明確了評估對象、評估指標和方法、評估程序、評估結果和運用等內容,而且進一步強化了考核評估工作的激勵約束作用。《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的頒布,明確了金融機構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的參考標準,能夠有效監督評估金融服務產品,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此外,政府部門也要起到監督、激勵的作用,農業復雜多樣的特性增加了金融助農的風險,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幫助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監督與金融機構市場的自我監督相結合,使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確保農村金融的良性循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第一,當前科技金融發展迅速,要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服務農村產業振興。加強農村電子金融產品開發,打造網上金融渠道,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在滿足農民現金、金融交易需求的同時,為農民提供網上金融服務,讓農民享受到電子金融的便利。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各鄉村主體需求及特點,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有目的地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滿足鄉村振興實際需求。
第二,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可針對美麗鄉村建設來打造特色金融產品,重點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立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節水農業,收集與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村電網改造等項目。目前,我國農村數字金融處于初級階段,農戶接受度不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農村數字金融產品的發展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農戶作為金融服務的對象,必須樹立正確的金融理念,接受金融產品。我國大部分農民金融知識薄弱,抵觸移動支付方式。因此,要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就必須加深我國農村居民對金融業和金融產品的認識。加強金融文化的教育,通過金融知識培訓普及金融常識,特別要從基層村委入手,采取發放金融知識傳單、張貼金融知識標語等措施,運用新媒介宣傳金融知識,提高農民對金融的認識。金融機構要繼續深入農村,加強對農民的金融服務,增強農民的金融意識,向更多農民普及金融知識。政府要起到推動、引導作用,促進金融知識宣傳。
第二,培育和建立農戶的誠信意識,提高其對個人信用的敏感度,普及有關個人征信的知識,讓農民重視征信問題。基層組織最了解基層人民的具體情況,因此縣、鄉應聯合起來建設農村征信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三,要提高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開展相關的農業知識培訓,使得金融服務、產品、模式更好地服務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