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嘉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普惠金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效果,與農村發展聯系密切。因此要認識到普惠金融在農村發展領域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普惠金融的特征探索如何應用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服務形式是儲蓄和貸款,服務對象是農民或者小微企業,在普惠金融中發揮金融服務手段的優勢。創新意識深入人心,為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優質空間,與此同時,普惠金融形式更加豐富。城鄉發展差異明顯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問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將縮小城鄉差異、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農村居民當地就業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過普惠金融模式,為鄉村的經濟活動和創業行為提供資金支撐,有效拓寬農村的經濟來源渠道,是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經之路。
普惠金融體系逐步完善,符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但是普惠金融質量與數量偏差問題值得重視。普惠金融服務類型較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會降低普惠金融效果。農村經濟政策處于不斷調整的狀態,對鄉村區域的普惠金融定位產生干擾,會降低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反映出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適應能力不強。因此,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確保普惠金融服務更加貼合鄉村經濟特征。
農村致富的突破口在于產業,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產業振興。推行普惠金融,可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眾所周知,農村產業發展需要資金支撐,普惠金融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多的資金動力,促進鄉村產業健康發展。從鄉村產業革新發展的角度考慮,普惠金融提供了產業革新的重要推動力,符合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在鄉村經濟模式不斷發展革新的背景下,集約型產業異軍突起,并形成多種產業模式并舉的局面,農業生產規模呈現出量、質齊升的特征。在生產效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需要更多資金推動鄉村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以某地推出的“訂單農業”服務為例,這是一種服務于農村產業發展的普惠金融產品,關注鄉村產業發展中田間、銷售、管理等環節,為鄉村產業各個環節的運轉與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有效解決鄉村產業發展融資難的問題。在鄉村多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普惠金融發揮著重要作用。應以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為目的,利用普惠金融的優勢,構建鄉村產業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收點。
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要想構建現代化鄉村精神文明體系,普惠金融的作用至關重要。在普惠金融的資金支持下,更多優質的文化資源逐步進入基層,走進農民的日常生活,為農民生活帶來更多色彩。從鄉村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提高農民收入是促使鄉村文化再上一層樓的重要保證。只有在具備一定收入的前提下,才能在文化領域具有更高的追求,因此提升文化氣質的關鍵點仍是提高收入。以普惠金融帶來的經濟效應為基礎,為農民追求更高層次文化產品提供重要支撐。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也會促進優質文化產品走入農民的生活,由此形成良性循環。鄉村文化的逐步繁榮,對普惠金融類文化產品的開發形成“反哺效應”。金融機構要想開發相關文化產品,必須要掌握農村領域的實際文化需求。在農村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背景下,文化產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農村文化氣質不斷提升。從鄉村治理的角度出發,在普惠金融支撐下,鄉村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例如,某金融機構推出的普惠金融信貸產品,直接關系著鄉村模范黨員的評選,鄉村管理隊伍與先鋒帶頭人物享有購買使用此類普惠金融產品的權限,由此可在鄉村范圍內形成爭當模范、先鋒的氛圍,鄉村治理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對于農村信用制度的構建也有輔助作用。
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普惠金融帶來的最直接效應,符合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多方面的支撐。建立產業幫扶機制,為農民提供更多的致富機會。要根據農村實際發展情況來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在普惠金融中不可采取“一刀切”方式,要貼合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掌握區域內全部農戶的情況,通過普惠金融服務使農民獲得自身真正需要的經濟服務或者教育服務。
普惠金融也是聚合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普惠金融作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為農民提供急需的生活服務。與此同時,在普惠金融中整合多種金融融資渠道,利用普惠金融的金融屬性,最大限度挖掘其潛在的價值。借助普惠金融模式,更好地發揮產業幫扶作用,讓更多的農民“有事干、有錢賺”,拓寬農民創收渠道。農民在鄉村產業的支撐下,外出務工的欲望逐漸降低,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創收的機會,為城市務工人口回流、促進鄉村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在鄉村金融需求快速擴大的背景下,鄉村對金融環境的要求逐步提升。以優化農村金融環境為出發點,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有效支撐。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融合創新理念具有驅動作用。在普惠金融推行進程中,需要融合鄉村產業發展情況,基于鄉村產業基礎,大力推動產業創新。金融機構應充分調研農村產業發展情況,將其作為推出金融產品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此推出可行性較強的金融信貸產品。
掌握鄉村客戶群體特征,準確劃分鄉村客戶類型,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村用戶推出定制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增強金融服務與農戶的黏度。開發普惠金融產品需要融合信息化技術。任何產品的開發,都要以客戶需求作為先導環節。利用信息化技術定位金融產品的方向,確保金融信貸產品符合農戶的實際需求。開發服務于普惠金融的APP,向廣大農戶推送金融政策,使農戶及時掌握普惠金融領域的最新信息,打通農村領域的金融網絡,補足“最后一公里”短板,使金融服務惠及更多人群。例如金融機構搭建線上平臺,打通農戶銷售通道,為農戶提供更多創收渠道。應用線上金融服務平臺,為廣大農戶推送農業種植和防疫信息,提供更加貼心到位的服務。農戶在線上金融平臺中可以正常繳費,讓其在普惠金融中切實受益,體現普惠金融多方面的作用。
金融機構作為機構合作的重要切入點,要有合作共贏的意識,要將普惠金融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發揮自身優勢,注重金融服務與農業發展的結合,確保金融服務產品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商業銀行要立足于鄉村環境,結合鄉村實際需求不斷推出新的金融貸款產品,為農民提供更廣闊的融資范圍。與此同時,加大與基金、保險等機構的合作力度,不斷開辟新的金融服務項目,為金融服務增添更多要素。
普惠金融建設的短板在于農村金融環境,如果沒有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完善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會降低普惠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直接影響普惠金融的推行效果。不可否認的是,農村用戶群體信用意識淡薄,全面采集農戶群體信息存在客觀困難。沒有失信懲戒機制,對農戶的失信行為約束力較弱。由此可見,針對普惠金融需求構建金融信用體系,是普惠金融的必經之路。關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要政府、金融機構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政府圍繞普惠金融的需求,建立信用體系的標準與規范,如采集農戶信息、懲戒失信行為、信用級別評價等,做好農村用戶的信用評價工作,為農戶信息安全保駕護航。要壓實信用體系建設責任,圍繞信用體系建立多級政府聯動機制?;鶎诱畤栏衤鋵嵐茌牱秶鷥鹊泥l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任務,打通信用體系建設的“最后一公里”。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先進的技術作支撐,利用大數據精準收集、分析農戶信息,針對每位農戶建立金融信息檔案,掌握農戶的基本信用情況和金融信用情況,包括農戶的資產狀況、還款能力等,為制訂普惠金融產品方案提供有效依據,不斷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普惠金融需要優質的信用環境作為支撐,加強信用宣傳教育是建立金融信用體系的必經之路。
在基層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向廣大基層群眾普及金融信用的意義和作用。在宣傳過程中注意方式與案例的選取,案例真實、詳細,才能夠真正深入人心,對農戶起到警示作用。金融信用宣傳應秉承“多渠道并舉”的理念,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加大信用體系建設的信息推送力度,使信用理念深入人心。在宣傳工作中要發揮榜樣作用,在管轄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形象并起到引導作用,使廣大農戶真真切切感受到守信的意義。金融機構可以借助第三方機構力量,發揮各自專長,共同建設金融信用體系,確保信息獲取與評價的合理性。
推行普惠金融為農民帶來切實的利益,但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值得重視。由于普惠金融服務群體多為普通農戶或者鄉鎮小微企業,自身金融風險意識不強,對于金融異常的風險抵御能力較弱,潛在的金融風險因素較多。由此可見加強金融風險防控的必要性。將普惠金融的要求作為出發點,擬定金融風險防控方案,有效應對普惠金融在推行過程中各種潛在風險,為普惠金融推行創設優質環境。關于金融防控體系的建設,應注重識別金融風險以及應用新型手段。當前我國普惠金融機制不健全,對于普惠金融風險要做到心中有數,構建事前預防機制,將金融風險預防過程前移,提升普惠金融風險預防主動性。金融機構要加大與保險機構的合作力度,根據普惠金融要求開發保險產品,實現普惠金融風險轉移效應。發揮科技手段對預防金融風險的作用,在科技要素支撐下,提高金融體系運轉效率。將金融科技融合在普惠金融風險防控機制中,防控普惠金融風險,進一步減輕金融機構管理壓力,有效避免因操作帶來的風險因素。在金融風險監控體系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大對農戶行為的監控與分析力度,多角度控制普惠金融風險。另外,要建立普惠金融監管體系,按照普惠金融要求制訂相關的規范和標準,為普惠金融順利開展奠定基礎。金融機構部門權責分配明確,在普惠金融流程中各負其責。加大普惠金融產品管理力度,確保普惠金融產品符合要求。
普惠金融最終推行效果與農戶的資深素養也有密切關聯。農村居民在金融知識、意識等方面存在短板,金融素養相對較低,防范金融風險的意識較弱,極易遭受金融風險的侵害,對普惠金融發展造成消極影響。在普惠金融中,需要加大對農戶金融素養的培養力度,不斷提高農戶防控金融風險的意識,為農戶提供有效依據。從農村金融體系角度出發,提高農戶金融素養,構建農村金融體系,需采取“多方并舉”方式,由金融機構、政府等部門共同牽頭發起,完善金融素養共建機制,發揮各類機構的特點和作用。在金融素養建設的過程中,注重吸收先進的經驗,結合我國農村金融的實際情況,制訂提升金融素養的具體方案,落實金融素養基層教育工作。金融機構圍繞普惠金融要求,編制預防金融風險、講解金融知識的小冊子,在基層范圍內加大宣傳力度。與教育部門合作,開展教育講座,根據普惠金融要求培養配套師資,壯大金融素養培養隊伍的實力。金融教育要根據農戶的實際情況進行,金融素養教育內容包括防范騙局、加強退休金管理、合理安排農業生產等。農戶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在開展金融教育的過程中應使用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使用專業的金融術語。與此同時,擴寬金融素養的教育渠道,例如利用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與金融素養有關的小知識、小視頻,由此傳授金融教育知識。
將普惠金融納入金融機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圍繞普惠金融構建指標體系,發揮績效評價指標對金融機構的督促作用,為推行普惠金融奠定基礎。要全面徹底地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覆蓋普惠金融建設的全部環節,使考核指標發揮作用。
例如圍繞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中的宣傳工作制訂考核標準,配置相關的硬件設施與人員。建設績效評價指標是目的、更是手段,應不斷完善績效評價指標流程。在績效評價指標的引導下,金融機構不斷加大推行普惠金融力度,樹立全面的普惠金融意識,不斷提高普惠金融推廣能力。
普惠金融發展的核心在于科技??萍计髽I應參與到普惠金融中,利用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將遙感、光譜識別、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到信貸服務體系中,構建精準的授信體系,提升普惠金融信譽度。由金融機構牽頭,政府與企業共建普惠金融共享平臺,建立農村范圍內的供應鏈金融。借助科技力量,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大數據,不斷提高金融機構的放貸能力,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供應鏈內企業的控制能力,利用區塊鏈技術掌握資金流動情況來評價企業的經營狀況。加強與科技企業的合作,推動普惠金融產品創新與迭代,促進普惠金融資源的有效整合,體現先進技術的驅動力效應。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普惠金融要發揮更大作用。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普惠金融的新經驗、新路徑,明確普惠金融發展方向,使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