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甜甜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學院)
矛盾學說即對立統一規律學說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的核心內容。哲學史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最早從客觀唯心主義立場上闡述了矛盾學說的基本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的學說,將矛盾學說發展為唯物主義辯證法理論的核心內容。矛盾學說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問題,其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如何認識和把握矛盾的問題。其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這個問題涉及矛盾學說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等。在藝術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最典型的是黑格爾在《美學》描述的古典型藝術,是精神與外在較為統一的形式,但又是矛盾的。他的藝術觀點闡明了藝術的發展是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并會隨著社會發展導致藝術變革轉成其他類型和形式。結合馬克思的矛盾學說來看待古典型藝術的理想,對我們辯證地理解藝術的歷史進程演變、美與審美的時代性,具有較好的引申和指導意義。
在黑格爾看來,藝術反映了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體現在為理念的精神和感性的外在之間的矛盾斗爭結果。他認為在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浪漫型藝術3種藝術類型中,古典型藝術最符合“理想”。古典型藝術的特征是“理念”與“形象”的和諧協調,或者說內容和形式統一,這種統一使藝術達到完善的境界。古典型藝術是精神理念與感性外在較為統一的形式,但內在又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古典型藝術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注定了藝術會走向新的形式和導致它被后來者取代,即藝術發展進入第三個階段,即浪漫型藝術階段。
古典型藝術的理想是什么?從黑格爾的觀點出發,他認為:“只有真正具體的理念才能產生真正的形象,這兩方面的符合就是理想。”理念整個在感性中出現的過程總會出現不均衡的現象,理念很難完全被感性消耗掉,但在艱難進程中,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狀態,即理念“化為符合現實的具體形象,而且與現實結合成為直接的妥帖的統一體”。達到了這樣狀態的理念,他稱為“藝術美”,又稱為“理想”。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這樣使外在的事物還原到具有心靈的事物,因而使外在從理念到理想——黑格爾藝術哲學觀的學理邏輯的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這種是精神理念與感性外在的完美統一,如果作為藝術來說,古典型藝術是黑格爾心中完美的藝術,實現了他對藝術的理想。
從研究希臘神們的起源開始,因為神們對于理想的表現是中心,并且認識到他們屬于由藝術改造過的傳統。這種改造只能通過兩方面的貶低,一方面是貶低一般自然力量及其人格化,另一方面是貶低動物性因素及其象征的意義和形象,這樣就可以獲得精神性的東西作為真正的內容意義,獲得人的顯現方式作為真正的形式。這是歷史上實際存在過的重要事實。由人、物不分到人、物分離,由崇拜動物到貶低動物,反映出人類征服自然力的程度的提高。矛盾是事物發展重要因素,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藝術的發展也反映了社會的歷史性變革,人在社會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精神內容要依賴于物質外在,承載在人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古典型藝術的理想分為3部分:第一、一般性質。它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是涉及人類的,而且內容和形式互相滲透,達到最完滿的對應或契合。第二、特殊性質。一種呈現特殊個別事物的理想,理想就具體化為一系列的采取人類形狀存在的某些特殊個別的神和統治人類生活的力量了。第三、對立統一性質。是同時本身就是一種整體及其特殊個別因素的統一和協調。如果不是這樣,特殊個別因素就會成為冰冷的和枯燥的,它就會缺乏理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缺乏的生氣。
理想的起源來自于藝術家的自由創作。用高深精神的純潔火焰把一切混亂的、自然的、不純的、外來的和無尺度的東西都燒光,使它們熔成一片,顯出一種凈化過的形式來,原來用來塑造的材料只留下一點微弱的痕跡。一方面藝術創作對一切雜亂無章的事物進行凈化,消除不美的東西,達到統一性;一方面突出藝術精神的個性化,表現藝術家的精神,突出特殊性和個性。神們既然不僅是為他們自己而存在,而且也要在自然的具體現實和人類事件里發揮作用。荷馬史詩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證明,從代表自然、動物崇拜的神的力量,過渡到代表社會力量的人神統一的力量,借用神的旨意和神助來解釋觀點,借著所寫人物、司祭或者影響來表述自己的態度立場。
第一、馬克思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點。
矛盾的普遍性含義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所有的事物都存在內部矛盾,在每一事物發展進程中,時刻存在著矛盾。在分析多樣事物的時候,我們需要分辨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同一事物上面,需要分辨出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了解、分析矛盾,找到合適的方式和途徑解決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含義在于:不同事物具備不一樣的矛盾,不一樣的矛盾形成一事物區別另一個事物的特殊本質,同一事物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以及不同的時期會產生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具備各自的特殊性。
第二、馬克思認為矛盾還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特點。
事物有相同的共性,也有個性。個性組成共性,共性包括個性,產生個性。共性和個性相互依賴、影響和發展。
第三、古典型藝術理想中的新神們特點與馬克思矛盾學說觀點有相像之處。這些新神們形成一個體系,也有個別神的體系。個別神的多樣化,并且缺乏系統的分類。他們也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特點。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馬克思矛盾學說觀點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所謂“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是我們堅持矛盾分析法的客觀依據。但同時,矛盾的存在與發展又具有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首先是指在不同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同的特殊矛盾,這種矛盾決定了這個事物的特殊本質和特殊的發展規律。說明事物具有共性和個性,在古典理想中的新神們中,他們的性質也體現了以上觀點。
新神特質的普遍性體現在:第一、新神的個性共性組成了普遍性。這種個性從必然界的特殊事物的繁復現象以及有限事物的繁復目的所產生的動蕩不寧狀態中脫離出來,回到自己所特有的普遍性上,也就是把自己更安穩地安置到一種永恒的明白的基礎上。第二、新神是多樣性的統一。這種個性所帶來的多種多樣的因素和特征歸結到一個單純的統一體,這就形成神們的性格。第三、理想將新神特性在普遍性和個性之間進行調和。每個神本身既然具有神性的(因而也是普遍的)個性作為他的定性,他就有一個明確的定性,或是有一種概貌,游離于抽象的普遍性與抽象的個別性二者之間。就是這種情況使真正的古典理想具有無限的安穩和寧靜,十全的福慧氣象和不受阻撓的自由。第四、形神兼備。除了有普遍性,新神特質的特殊性又體現在:因為神們既然要有明確的性格而同時又要回顧到普遍性,他們在所顯現的形象上也就應顯出精神的自我存在,即具有鎮靜自持,在外在形式里感到安穩的意味。
例如神們的級別性格和權力體系分類,體現普遍性和特殊性。宙斯手操統治神和人的大權,但不因此就在本質上損害到其他神們的自由獨立性。他是最高神,他的權力卻沒有吞并其他神們的權力。他固然和天空、雷電以及自然界的繁殖生命力有聯系,但是更多地要符合本質地代表國家的權力、事物的法律秩序、契約、信誓和主賓情誼之類的約束力量,總之,人類的實踐的和倫理的實體性的約束力量,乃至知識和理智的威力。他的弟兄們統治著海和陰曹地府。
以上說明,古典理想的神仙是矛盾的。既要有神的普遍性特質,也要表現精神上的個性,在有限事物中體現偶然性。是精神與人的肉體、無限與有限之間的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馬克思矛盾學說觀點二:“同一性”和“斗爭性”(對立性)首先是與“同一”和“差別”這兩個概念相關的。我們認識事物總是從“比較”開始。所謂比較,就是通過觀察找到兩個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前者被稱為“同一”,后者被稱為“差別”。不過,這種通過比較獲得的“同一”和“差別”是相互外在的。
古希臘雕刻中神體現的同一性表現在:希臘的雕刻形象就是自在自為的理想,為自己而存在的永恒的形象,古典型造型藝術美的中心。即使這些形象顯得是在參加具體的行動,糾纏在特殊的事件里的時候,這種造型藝術的美仍然是基調。說明神需要達到矛盾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個性服務于普遍性。對倫理基礎的維護,摒除假惡丑,凈化一切雜亂無章為統一純潔的整體。在《拉奧孔》雕刻作品中,故事表述了雅典娜懲罰祭司拉奧孔和他的兒子的場景,除了要表現悲苦,但它“仍保持美的高貴品質而絲毫沒有流于丑相,關節脫臼和扭曲。”自始至終向人表現雕刻中秀美和悅人的魔力。
神們的斗爭性體現在:神們作為發出行動的個體所處的這些特殊個別的情況就帶有偶然性,這就會損害到神的實體性(盡管這種實體性還是起主導作用的基礎),并且使他們卷入受條件限制的有限世界的矛盾和斗爭里去。由于神們本身就具有這種有限性,他們就和自己存在中的高貴、尊嚴和優美發生矛盾,這也就要使他們降落到任意的和偶然的領域里去。
黑格爾認為,神是需要自由表現但又由命運主宰不可抗拒。必然限于同一性和斗爭性當中的矛盾。特殊個別的神們就既獲得自由而又逃不脫命運,他們須由于體現為人而涉及外在事物,由于擬人而落到有限事物中,這就違反了神之所以為神與實體之所以為實體的本質。所以藝術中這些優美的神們的衰亡是由神們本身所造成的必然現象,因為意識終于不再能從這些神方面得到安息,就須從神們那里退回到意識本身。當意識完全溢出神的肉身,神就解體了。
古典型藝術雖然是理想的藝術、最高的美,但卻存在著不能完全擺脫感性自然束縛而上升到絕對精神的缺陷,因而它注定要瓦解而被浪漫型的藝術代替。希臘的神轉變到基督教的神仙成為近代藝術的題材,這種轉變的實質是精神理念和感性外在的裂開,精神變成抽象的精神,倫理基礎的維護,靜穆中表現秀美和悅人的魔力,仍然停留在矛盾對立面上面。啟蒙時期的席勒和歌德的藝術作品中仍然有古典型藝術的影子。席勒贊同希臘的世界觀,自然界充滿神,并且是生氣貫注的。他的詩歌當中表示了對基督教讓人不去認識神和掌握神的忍讓抵觸。還有歌德的《柯林特的新娘》詩歌,描述已經訂婚的少女不屈服被信基督教的母親獻給上帝,從墳墓中逃出來與未婚夫結婚,但卻斷送了他的性命。他在這幅生動的畫面里更深刻地描繪了愛情的拋棄。歌德拿人類的自然感情和這種虛偽的禁欲主義作了對比,這種禁欲主義詆毀女子結婚,認為強迫的獨身生活比結婚更為神圣。這種對婚戀的辯護與不真實的基督教觀點是矛盾對立的,只是表達了歌德本人本身對基督教的消極、不接納的態度。
精神理念和感性外在的裂開,單純的理念概念并不能滿足內心要求,這種斗爭不是停留在分裂上,而是用新的形式反映出來,比如個人意志與國家意志之間產生的矛盾,在個人反映腐朽力量統治的解決方式是喜劇。但喜劇式地解決雖符合藝術,卻終于站不住,因為對立還是保持著對抗的形式,因而所帶來的不是一種詩的和解,而是在對立雙方之間建立一種散文性的關系,這就顯然要使古典型藝術遭到消滅了,因為它使造型藝術的神們和優美的人類世界都消失掉了。盡管啟蒙時有人們對古典型藝術的留戀,但意識超出之后,古典型藝術必然引向新的藝術形式——浪漫型藝術。而在浪漫型藝術中,由于精神內容完全超出感性外在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導致了“藝術的終結”,使藝術轉向其他的方式存在。
馬克思認為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使得我們了解主流藝術中的矛盾,了解矛盾是藝術的轉變和展現未來趨勢的關鍵。
黑格爾《美學》的古典型藝術,是精神與外在較為統一的形式,但又是矛盾的。古典型藝術的理想體現了馬克思的矛盾學說觀點: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爭性。說明了精神理念與感性外在一直以來的矛盾,當矛盾升級到無法掌控時,必然使古典型藝術解體轉向新的藝術形式——浪漫型藝術。當精神理念內容完全超出感性外在到一定程度時,又導致了“藝術的終結”將藝術引向新的方向和范疇。古典型藝術的理想體現了藝術的當代歷史觀和時代背景。馬克思認為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在認識復雜事物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馬克思的矛盾學說觀點,使我們深刻認識藝術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意義和使命,指導我們辯證地理解藝術歷史、美與審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