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丹
物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有深奧的理論知識學習,同時也有靈活的實驗操作體驗,由此,物理就成為初中階段極具綜合性的一門學科。對初中學生而言,物理是探索生活奧秘的主要途徑,他們從中了解到事物的原理,探究事物的本質,這對他們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化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力量,而基于物理學科的特殊性,教師需要積極研究信息技術的特點,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融入物理課堂之中,實現更加高效的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能夠輔助課堂教學的信息技術手段層出不窮,且越來越成熟,這對課堂教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傳統的課堂以單一的教師講授為主,課堂參與者只有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久而久之,課堂就顯得枯燥,且缺乏互動性。而信息技術的出現,讓課堂變得更加充實,課堂參與者增多,課堂互動模式多元發展,給課堂帶來了新的生命活力。而就初中物理課堂而言,信息技術的融入給物理課堂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影響著物理課堂的有效開展。
首先,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象,讓物理原理變得更直觀、易理解。信息技術是物理課堂重要的組成元素,它可以具有圖文并茂的方式,也可以有動態聲像的功能,這就讓晦澀的物理現象變得更加直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急速提高,而在生動的場景演繹中,透過直觀的信息技術展示,物理原理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課堂內容變得更加容易被吸納,從而加強課堂的理解性。
其次,信息技術轉單一為多元,讓物理課堂變得更充實、更靈活。信息技術是一個多元化的手段,基于不同技術的支持,信息化的課堂可以變得更加生動,可以實現物理場景演示,還可以用動態的手段展示日常無法看到的物理現象,由此,課堂的教學內容就更加充實,與此同時,學生課堂學習的手段也向多元化發展,微課、電子白板、多媒體等技術讓課堂變為靈活的學習空間,從而提升課堂的靈活性。
最后,信息技術促知識為實踐,讓物理實驗變得更生動、能創新。實驗是物理學科的基礎,也是物理探究的主要途徑。而實驗的多樣性和探究性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更加生動,學生可以通過生動的演示實驗細致地挖掘物理奧秘,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開展多樣的實驗操作活動,由此,物理實驗也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在操作體驗中能夠獲得思維的激發,開展創新實驗操作,從而促進課堂的創新性。
物理是初中階段的重難點學科,是自然科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它是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能力的重要基礎。而由于物理理論知識晦澀難懂,所以在學習時往往無法有效地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而在實踐中,信息化的融入能夠改善這一問題,實現物理課堂質量的提升,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合理地將其融入物理教學之中,推動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營造濃厚信息化教學氛圍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高效課堂建設融合,智慧課堂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大顯身手。例如在初中物理滬科版第六章第五節《科學探究:摩擦力》教學中利用實驗創新導學,結合智慧課堂,提高課堂容量和教學效率。
1. 課前導學,提前預設
課前導學可以是自己根據學情設置好的題目,課件、導學案、視頻、圖片等形式,學生都能接收得到。學生可在作業本上作答后拍照上傳,也可直接作答,還可以用語音回答。教學助手會系統統計學生課前導學的提交情況、提交的學生、未提交的學生,方便教師跟蹤。教師也可登錄人人通空間或教學助手及時批改,并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設計,做好課堂預設,提高課堂效率。
2. 課堂直播,激趣設疑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情景導入時讓兩個男生上臺對摞在一起的兩書進行拔河比賽,引入課題時,利用iPad拍攝視頻,當場實時上傳大屏幕,實現課堂直播。在理解摩擦力的定義和方向時,教師演示實驗,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定義和方向時,課堂直播可解決實驗可適度差的難題。分組實驗過程中教師手持iPad收集學生實驗過程中的錯誤操作或比較好的操作,實驗后上傳回放部分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教師收集到一些小組因為難以手動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而使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穩定,因為毛巾沒壓好導致木塊拉不動,回放后學生立馬意識到自己實驗時的問題,并理解原始實驗中存在的不足,為改進實驗教學奠定基礎。通過課堂直播的方法,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好奇質疑和標新立異。
3. 實時上傳,智情交融
在分組實驗時,教師直播演示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積關系的實驗,并強調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彈簧測力計要水平勻速拉動木塊,彈簧測力計要示數穩定后才能讀數。再由學生分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大小、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論,并把實驗報告拍照上傳。教師通過瀏覽學生上傳的數據了解學生的實驗情況,選擇有代表性的結論進行分析。通過作品對比發現有些小組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有關,有些小組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無關,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意識到原始實驗的不足,不易操作導致的不同結果,又一次為改進實驗教學奠定基礎。通過前面的基礎,在改進實驗教學中,讓彈簧測力計保持豎直方向靜止,使彈簧測力計示數穩定,方便操作,緊接著讓學生變速拉動木板,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便可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符合學生的科學認知,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通過學生作品上傳、作品對比、作品互評等,教師可以迅速掌握學生的易錯點,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利用實時上傳功能,教師在巡堂中可將學生的典型問題上傳大屏幕,并發送到學生平板上,做重點剖析,展示環節更快速,更具針對性,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感悟和體驗,差異發展的學生更容易獲得教師的關注和尊重,對學習充滿積極的期待和渴望,達到智情交融。
4. 人機對話,高效互動
利用搶答、隨機提問等人機對話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課堂關注度,使其不易開小差。利用彈幕功能,學生還可以對課堂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對教學進行適度調整。
5. 數據統計,精準把控
利用iPad推送課堂檢測題,學生完成后后臺會自行統計數據。一次性可以完成很多題,系統自動統計每位學生的答題時間、正確率以及每道題的正確率等。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而精準講評,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科學探究:摩擦力》的教學課例中,教師設計以下課堂練習,并用平板及時反饋學習效果。
1. 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重100N的物體在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50N,則物體所受桌面的摩擦力是
( )
A. 50N B. 100N
C. 0N D. 75N
2. 一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右5N的拉力后以1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若速度增大到2m/s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
A. 5N B. 10N
C. 2.5N D. 3N
3. 一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右5N的拉力,做勻速直線運動。若拉力增大為8N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
A. 5N B. 3N
C. 8N D. 13N
4. 實驗小組在驗證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的實驗中,將木塊切去一半,重復甲的操作過程,如圖乙所示。比較甲和乙的實驗結果,于是小明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你認為他的結論可靠嗎?為什么?
( )
A. 可靠,因為接觸面積大小改變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也改變
B. 不可靠,因為只進行一次實驗,不能得到普遍性結論
C. 不可靠,因為兩次實驗中沒有控制壓力大小不變
D. 無法確定
通過反饋,發現1、2、4三題的正確率能達到90%以上,只要根據反饋情況找出做錯的人,并針對性地推送相關的題目進行再次練習便可。而第3題總體錯的較多,主要是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只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拉力的大小無關”不夠了解,教師講解強調后再推送類似練習作為追對性練習。在雙減背景下,根據不同學情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減少無效作業的重復性,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真正達到高效減負的效果。
物理是注重理論理解和應用的學科,而在探索物理理論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理念,晦澀的理論知識讓物理知識的學習變得困難重重。而就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思維靈活,追求獨立性,同時也更加傾向于能夠感受到樂趣的知識,但物理學科因其理論性較強,理解能力要求高,所以學生往往陷于知識的理解之中,而無法體會到學科的趣味性。
希沃白板集授課、備課于一體,課程視頻中樂樂課堂的小胖子、大胖子常常讓學生捧腹大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物理大師里的歷史史實和物理相結合,讓學生感受人類偉大智慧和物理的神奇之處;仿真實驗讓學生能感受到現實中難以進行的實驗,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每次的課堂活動總是讓學生充滿激情地躍躍欲試;課件庫里豐富的資源可以讓教師備的課件更精美,課堂內容更豐富,課堂學習效率更高。
在好分數上進行評卷,利用好分數進行試卷講評已是常態。好分數里會顯示每道題的得分率、考點、選擇每個選項的學生名字,讓教師能針對性地講評試卷。每一次考試后,系統也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推送學生薄弱知識點的題目,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知識盲點進行練習。
信息化視野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更具靈活性與創新性,這是信息技術帶給物理課堂的亮點,讓物理課堂更加充滿活力和動力。而物理學科本就是一門以理論性為主的實驗類學科,它所實現的嚴謹的科學理念和求實的實驗態度是學生形成科學素養所必需的能力。由此,教師務必在教學中善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其有效地應用于物理教學的每個環節,由此以激發出物理學科的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提升科學實驗能力。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從基礎的滲透走向了全面的輔助,而信息技術始終只是課堂的輔助者,并不能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也就是說,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仍然應當從學生的學習主體需求出發,結合學生成長的需要,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而不能將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力,改變了課堂的主體模式,這樣無異于本末倒置,所以,物理課堂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需要教師用更為細致嚴謹的態度去實施,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創新,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