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泊函|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qū)歷山學校
小學科學課程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啟蒙科學思維的重要任務。如何在科學學科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教師發(fā)揮教學智慧,將科學“小課堂”與思政“大課堂”深度融合,化科學知識為學科素養(yǎng)、化學科素養(yǎng)為品格德行、化品格德行為成長動力。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態(tài)度責任”這一核心素養(yǎng)有明確陳述,可定義為學生逐漸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與“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總目標相一致。
深入分析小學科學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科學核心概念中蘊含著深刻厚重的思想政治元素。以青島版科學教材為例,一年級就設置了“法治在線”版塊,從小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再如四年級下冊《登上月球》一課,教師在導入中可由“嫦娥奔月”的傳說引申到“玉兔號”登月,從而了解我國探索月球的歷程,進而感悟“航天精神”中櫛風沐雨、刻苦攻關的奮斗精神。諸如此類,教材中豐富的思想政治內(nèi)涵需要教師去發(fā)現(xiàn)和挖掘。
科學課堂是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例如,教學青島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我們的呼吸》一課時,教師通過展示新冠肺炎的治療歷程,講述“抗疫精神”,讓學生討論“如何保護我們的呼吸器官”,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又如,五年級上冊《材料的性能》一課,教師通過出示鄭和船隊資料,展現(xiàn)我國木船的制造工藝,通過呈現(xiàn)詩句“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引導學生體會中國瓷器的素雅精致,隨后引入“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制造在材料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巨大貢獻,激發(fā)愛國情感。
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學科實踐成為課程實施和教學活動的關鍵詞,新課標在教學建議和教學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實踐活動的要求。由此可見,落實新課標就是要把學科實踐活動真正落在實處,這同時對實踐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學教學中,以實踐為支點,撬動傳統(tǒng)育人體系,構建以實踐為中心的新型育人路徑,可更好地發(fā)揮科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例如,開展“爭當防疫小衛(wèi)士”活動,引導學生珍愛生命,踐行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展“垃圾分類小能手”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項目化學習是科學教學的延伸與補充,在項目化學習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不僅能鞏固課堂知識,增強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個性才能的發(fā)揮,更能引導學生從科學小課堂走上社會大課堂,拓寬“課程思政”的育人場域。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航天展,豐富學生的科技體驗,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類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是走馬觀花、一看了之,學校通過設計游覽路線,繪制展廳思維導圖等形式讓學生將所看所感進行復盤提升,并通過集體活動增強其組織紀律意識。例如青島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創(chuàng)新與設計》這一單元中,教材圍繞工程系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設計展開教學,課后教師設計了《我們的橋梁》項目化學習,學生通過設計與制作紙牌橋梁、竹簽橋梁,不僅經(jīng)歷了由簡單創(chuàng)意到模型實物的轉(zhuǎn)化過程,同時還對“中國橋梁”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鋼拱橋中的重慶朝天門大橋、梁橋中的石板坡長江復線大橋、斜拉橋中的蘇通長江大橋、懸索橋中的西堠門大橋。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智”造帶來的中國驕傲,更增強了接續(xù)奮斗、擔當復興大任的使命感。
課程思政有效融入科學教學,并非一日之功。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手段,使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