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七賢實驗幼兒園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幼小銜接不僅是學前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還對幼兒終身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圍繞“培養有準備的兒童”這一目標,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七賢實驗幼兒園以聯合教研為突破口,通過幼小雙向互動構建園校聯合教研長效機制,及時解決幼兒入學適應實踐中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雙向幼小銜接質量,助力幼兒順利過渡,健康成長。
幼小銜接工作現狀分析。幼小銜接的效果直接影響幼兒入學后的適應和全方位成長。經過多方分析,我們發現,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與小學的分學科授課不同,家長擔心孩子進入小學后跟不上課堂的學習進度,其實是沒有真正走進孩子內心,對孩子的需求把握不準。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因為育人理念和方法不同步,致使雙方對銜接工作感到困惑。
聯合教研的重要性。為了把幼小銜接工作落實落細,我們通過聯合教研等方式促進幼小銜接向縱深發展。我們從兒童視角出發,探索幼兒園與小學聯合教研機制的建設與實施,共研“橋梁課程”,促進園、校形成銜接合力,實現幼兒園“送一程”、小學“接一程”的美好愿景。
隨著當前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我們應更加重視幼兒個性和品質的發展,幼小銜接聯合教研便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聯合教研,明確要為幼兒創造探索與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可以運用各個領域經驗,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進行深度學習。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溝通與合作、專注與堅持、反思與回顧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思維品質,對其社會性發展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也對其語言表達、社會適應等有很大的幫助。
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機制的精細化、深入化開展,有助于幼兒教師、小學教師轉變理念,提升課程意識、發展規劃意識以及活動的組織實施能力,向著學研型教師邁進。
聯合機制建設的措施分析。在大多數固有理念中,幼小銜接工作的核心是幼兒園,但隨著國家引導、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小學在幼小銜接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凸顯。基于此,我們從幼兒園與小學實施聯合教研出發,分析其機制的建設與實施。
第一,建構幼小銜接聯合教研機制框架。圍繞“培養有準備的兒童”這一目標,我們建立了“兩個聯動”框架。一是推進“聯合教研+聯合培訓”專業聯動。幼兒園與小學依托聯合教研組,將幼小銜接學情會商納入園校每學年教研計劃,每月聯合教研,科學推進幼小雙向銜接。二是推進家、園、校三方協同聯動。由校長、園長、家委會組成幼小銜接規劃項目組,制定計劃與方案、確定內容與流程,調研家長在孩子入學準備期和適應期的問題與建議,邀請專家在家長學校開展專題講座,給家長答疑解惑。
第二,共研幼小銜接“橋梁課程”。“橋梁課程”指小學向下延伸,幼兒園向上延伸,在共同地帶形成的“橋梁”性質的課程。重點從幼兒感興趣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入手。在幼兒園向上延伸中,幼兒園教師與小學一年級教師共同設計小學參觀方案以及試聽課活動,讓幼兒走進小學,在有趣和豐富的小學活動中激發幼兒對小學學習生活的熱情與向往。在小學向下延伸中,一年級教師與幼兒園教師互換身份,幫助小學教師以幼兒園教師的視角去了解大班幼兒的身心成長需求以及幼兒園保教工作的開展方式。
第三,定期開展幼小銜接聯合教研。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聯合教研,能夠幫助兩個不同學段的教師更快速、準確地了解對方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幼兒園應當通過聯合教研讓小學教師熟悉幼兒園教育的領域目標與實施方法。同時,根據小學教師反饋的幼兒入學適應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研討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過程中的欠缺之處。小學應當通過聯合教研,在梳理、總結幼兒入學后的銜接問題的基礎上,配合幼兒園有針對性地在園中開展教育活動,并在嘗試過程中給予幼兒園教師適時的指導與建議。同時,設定每年的3-6月、9-12月為幼小銜接“融合期”,加強交流互訪,形成聯合教研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