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寧 | 山東省濟南市經五路幼兒園
作為面向未來的幼兒園教育,不僅關注“物”,還關注“人”,不僅關注“教”,還關注“育”。在這一理念和方向的引領下,山東省濟南市經五路幼兒園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教育技術與幼兒園課程的深度融合,研究打造了“云課堂”這一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全方位呈現了智慧校園下幼兒園課程的多維新樣態,全面賦能幼兒園高質量發展。
軟硬件支持,攜手打造“云課堂”。一是以硬件環境設備為保障。幼兒園先后為課題組配備了筆記本電腦、高清攝像機,每個教學班配備了交互式電子觸摸屏,試點班級配備了平板電腦。目前,我園已在全區率先鋪設了5G網絡,為打造“云課堂”提供了有力的環境支持。
二是以教師專業技術發展為支撐。在課題組中,教師能熟練掌握多種設備,曾參與錄制小小電視臺節目、幼兒寶寶光盤電子成長檔案等,有一定的制作和應用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根據需要學習交互式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智能教學采編儀等設備的應用以及視頻制作技巧等,研究制作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云課堂”課程資源。
優化課堂模式,讓“云課堂”綻放異彩。在“云課堂”的實際應用與推廣中,我們不斷優化和創新課堂模式,積極探索兩個整合點:一是將云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二是將云技術與師幼互動有效整合,讓“云課堂”真正成為教師的好助手、幼兒學習的好伙伴。
首先,平板電腦,助力常規教學。我們將大二班設為試點班級,嘗試在常規課堂中應用平板電腦,新奇的畫面、有趣的情境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情景式、互動式的小游戲也彌補了常規課堂的短板。我們還設計了調查問卷,面向家長了解現階段家庭中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現狀及自身的顧慮,探索適合小、中、大班幼兒應用的課程資源和小程序,使平板電腦成為常規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
其次,新媒體,搭建課堂新平臺。借助微信公眾號,我園開辟了“云課堂”專欄,周一至周五分別設有“繪本讀書日”“科學實驗室”“親子手工DIY”等欄目。教師根據課程情況精選并豐富相關內容,使課程資源更加立體化和系統化。家長按需所取,和孩子一起學習“云課堂”的內容。
最后,“直播+錄播”,實現資源共享。有課題組成員發現直播時存在連續性差、清晰度不夠等問題,經過反復嘗試,我們化解了問題。“魔法課程”是我園開展的特色活動,通過“家長進課堂”的形式,我們豐富孩子關于職業的多樣體驗,比如總園開展的“皮影進校園,非遺入童心”活動就采用了“云課堂”的直播形式。考慮到時間選擇的靈活性,我們將直播和錄播相結合。教師利用空余時間多次嘗試錄制和后期制作的方法,并將做好的課程資源分享給各班級。課題組長通過組織課題組成員和宣傳小組成員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分享制作方法和技巧,在反復的嘗試和教研中,教師制作課程資源的水平不斷提高。
構建網絡課程體系,賦能師幼發展。隨著課題研究的逐步推進,教師鉆研“云課堂”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課程模式不斷優化,課程研究走向縱深。目前,教師共打造了130余期“云課堂”活動,形成了我園獨具特色的網絡課程體系,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舉例說明。
其一,以“視聽結合”為主的繪本閱讀系列課程。考慮到幼兒年齡小,長時間關注電子產品容易影響視力,因此繪本閱讀系列課程以“視聽結合”為主,教師通過錄制短小的故事視頻或音頻,推薦適合幼兒閱讀的圖畫書。
其二,以“科學探究”為主的科學小實驗系列課程。為鼓勵幼兒積極探究、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秘密,教師開發了“趣味科學小實驗”系列課程,比如,“花兒朵朵開”運用簡單的紙片和水,引導幼兒了解“毛細現象”的原理。
其三,以“快樂運動”為主的親子游戲系列課程。教師錄制了簡單、可操作的親子運動小游戲系列課程,比如“我說你做”“圖形寶寶歡樂跳”等推送給家長。一系列課程掀起了親子運動的熱潮,提高了親子陪伴的質量。
網絡課程體系滿足了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需求,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也讓家長真正感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學習方式。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云課堂”真正從概念轉化為行動,成了幼兒互動學習的新平臺、教師發展的新空間、家園共育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