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楊曉培,張四化,肖 冉,黎 巧,萬 云,岳 龍,袁曉丹,吳 顥,楊 洋,謝文浩,阮 征
(武漢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武漢 430014)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家豬和各種野豬(非洲野豬、歐洲野豬等)而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烈性傳染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該病也是中國重點防范的一類動物疫情。2018 年非洲豬瘟首次在中國暴發以來,迅速擴散到全國,中國生豬產業受到沖擊,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快速下降,生豬出欄價格一路走高,豬肉市場價格持續上漲,非洲豬瘟成為養豬業的第一難題。隨著非洲豬瘟防控取得一定成效,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研發取得一定進展及社會對豬肉及其產品的需求熱度不減,養殖場陸續啟動了生豬復養的工作。
1921 年非洲豬瘟首次報道發現于非洲東部的肯尼亞[1,2],在之后的幾十年的時間內,非洲豬瘟只在在非洲流行,涉及35 個國家[3]。1957 年非洲豬瘟出現在葡萄牙,是非洲豬瘟病毒首次報道出現在非洲之外的國家。此后,從20 世紀5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基因Ⅰ型非洲豬瘟病毒迅速蔓延至西班牙、意大利、法國、撒丁島、馬耳他、比利時和荷蘭等歐洲、南美洲國家和地區[1,4,5]。1977 年,非洲豬瘟在俄羅斯首次報道[4],20 世紀70 年代末,它又出現在巴西、古巴和加勒比群島,美國大暴發出現在1980—1984年[6]。
2007 年,基因Ⅱ型非洲豬瘟出現在格魯吉亞共和國,并繼續在高加索地區傳播,隨后進入俄羅斯聯邦和東歐,并持續傳播[7]。2018 年,再次在歐洲比利時西北部的野豬身上檢測到非洲豬瘟病毒,隨后在波蘭西部與德國相鄰區域附近的野豬尸體中發現了非洲豬瘟[8]。2018 年8 月,非洲豬瘟首次報道傳入中國,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至2019 年9 月底,非洲豬瘟傳至蒙古、越南、柬埔寨、朝鮮、老撾、緬甸、菲律賓、韓國。2018 年至2019 年9 月,非洲的貝寧、布基納法索、布隆迪、佛得卡堡、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岡比亞、加納、幾內亞比紹、馬達加斯加、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均上報了疫情。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惟一成員[9],也是已發現的惟一蟲媒DNA 病毒,該病毒已發現24 個基因型,9 個血清型,外形似彩虹病毒,內質似痘病毒,兼具彩虹病毒和痘病毒部分特征[10]。ASFV 病毒粒子的直徑260~300 nm,呈20 面體的對稱結構,有囊膜,包含蛋白亞基30 000多個,可分為類核、核殼、內膜、衣殼和外模5 個組分。基因組為雙股線狀DNA[11],如圖1[12],大小為170~190 kb。在豬體內非洲豬瘟病毒可在幾種類型的細胞漿中,尤其是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復制。該病毒可在鈍緣蜱中增殖,并使其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古老的病毒,距首次發現報道有約100 年的歷史。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達100%。
ASFV 的自然宿主為野豬、家豬和節肢動鈍緣蜱。非洲疣豬被認為是ASFV 的原始宿主,廣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13],帶毒的鈍緣蜱叮咬疣豬后將病毒傳播給疣豬,其他鈍綠蜱叮咬帶毒豬后又被感染ASFV,形成蜱—豬—蜱—豬循環[14]。鈍緣蜱可以長期帶毒,帶毒時間可長達數年之久。ASFV 在鈍緣蜱上可以通過交配、卵源等多種途徑傳播[15]。蜱被認為是非洲豬瘟持續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豬對非洲豬瘟高度易感,豬群一旦感染,傳播迅速,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發病豬和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亞臨床感染豬、慢性感染豬和康復豬由于具有排毒危險在非洲豬瘟的流行過程占有重要作用,同樣是重點關注對象。此外,攜帶ASFV 的組織、血液、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非洲豬瘟的傳染源[16]。未經處理的感染野豬尸體、未經正確銷毀或掩埋的家豬尸體也會造成非洲豬瘟的傳播和流行。帶ASFV 的生肉或肉制品、加工廢棄物以及被污染的工具、車輛、設備等均可成為傳染源。
ASFV 不感染人,也不感染貓、狗、牛、羊等動物,豬科動物是惟一易感的哺乳動物。ASFV 可以感染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科動物,非洲疣豬感染后沒有任何臨床癥狀,而高度易感的家豬和歐洲野豬感染后常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
ASFV 的傳播途徑非常廣泛,主要經過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豬體。已經發現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感染豬與易感豬之間的接觸;食用感染豬的豬肉,主要為含ASFV 的豬肉制品或泔水;被感染ASFV 的蜱叮咬;接觸含有ASFV 的血液、糞便、尿液、唾液等,以及接觸污染了ASFV 的墊料、飼料、設備、衣服和靴子、交通工具等。
中國作為世界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第一大國,生豬養殖量和存欄量均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豬肉消費占全國肉類總消費60%。2018 年8 月,非洲豬瘟報道傳入中國,為阻止非洲豬瘟的蔓延,全國已撲殺大量生豬,導致種豬存欄、育肥豬生產出欄大幅下降,數量達到十年來下浮的最大峰值。
從2019 年開始,中央召開多次會議,出臺一系列政策,全面部署全國生豬穩產保供工作。雖出臺了一系列穩價保供政策舉措提供支持,但生豬養殖形勢依然嚴峻。加上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養殖戶復養行動力不足。
非洲豬瘟疫病在世界上流行了上百年,學者對該病進行了諸多研究。盡管歷經上百年,研制出了一些非洲豬瘟疫苗產品,能誘導產生一定水平的抗體,但并不具備中和非洲豬瘟病毒的能力,無法達到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的目的。
國內較多的養殖場和養殖戶尤其是家庭式養殖場和散養戶,因為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害怕引起較大的經濟損失,在2018 年年底直接清場,后期也未復養,在多項支持復養政策出臺后,僅有少部分養殖場和養殖戶復養,但規模不大。復養意愿不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 種。
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仔豬和能繁母豬市場供應少,價格高。養殖場絕大數是自繁自養,導致投入到市場中品種好的能繁母豬和仔豬非常少,價格也是居高不下。此外,飼料和運輸成本也有所上升,導致整體的養殖成本較非洲豬瘟疫情前高較多,在不確定回報的前提下,大部分養殖場和養殖戶抱著“賺不到錢還不如不養的”心態,對生豬復養的意愿不強,而少數著手復養的養殖場和養豬戶也不敢大規模養殖。
一是非洲豬瘟疫苗不出,沒有復養定心丸。非洲豬瘟百年難控,又已在中國定殖,短期內根除已無可能。疫苗從臨床到研制成功還有較長的時間,沒有疫苗的保駕護航,復養可能再次遭受非洲豬瘟的打擊,中小養殖戶對此憂慮重重,信心不足;二是生豬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經過一輪豬價上漲到現在豬價下跌,不確定因素導致復養欲望不強。
要恢復生豬生產,必須健全養殖場防疫消毒設施(如消毒池、消毒室、洗消場),全面提升生豬養殖場的生物安全水平。由于不少中小養殖戶在疫情影響下損失慘重,有個別戶甚至因此返貧。部分發病豬場資金、投入設施設備升級改造的能力不足。雖然民間資本對養豬業投入有所增加,但與養豬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還有很大差距。銀行等金融部門對養殖戶的貸款門檻高,貸款手續繁雜,大多數養豬戶苦于貸不到款,缺乏周轉和發展資金,加上部分養殖戶的防疫經費、環保補貼等政策支持沒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豬生產的發展。而引進仔豬和母豬價格高,在缺少資金,銀行貸款申請困難的前提下,復養補欄難上加難。
環保已成為生豬養殖的必備條件,各地加大力度整治畜禽養殖,養殖場地建設必須經過“五級簽字”。但是作為縣、鎮兩級卻很難完全按照規劃要求及時劃分好畜禽養殖區的范圍;環保設備支出作為一次性投資,對于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型養殖戶來說是巨大的資金壓力,過高的環保成本成為一道難跨的門檻。
自2019 年國家大力鼓勵生豬復養開始,各地也開展復養工作,雖然成功復養的案例不多,但仍可從中總結獲取成功經驗。
受“非洲豬瘟”疫情和豬周期影響,九江市生豬生產同全國形勢基本一致,產能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為響應國家鼓勵生豬復產的號召,多措并舉,大力推進生豬復產工作,成效明顯。
一是政府出臺文件確保政策落地。當地政府出臺了《關于建立非洲豬瘟防控長效機制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實施意見》,成立了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給各縣(市、區)政府下達了生豬生產目標任務。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協調國土林業部門落實保障生豬產業發展用地,積極配合生態環境部門規范禁養區劃定與管理、加快生豬養殖項目環評審批,積極協調對接金融保險機構落實各項金融保險扶持生豬生產政策,確保各項扶持生豬生產政策落實落地。
二是舉辦專題培訓班推進復產增養。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大力開展非洲豬瘟防控與生豬復產增養專題技術培訓班,積極組織各地開展“大清洗、大消毒”專項行動。為生豬復養工作打下技術基礎,用知識武裝養殖場戶,增強復養信心。
三是加大財政投入力促復產增養。加強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對生豬生產進行積極扶持,嚴格執行生豬生產、動物防疫等機械設備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讓養殖場戶大膽復養,不用擔心資金問題。
九江市通過出臺扶持政策、加強技術培訓、加大財政投入等措施,多措并舉推動生豬穩產,為生豬復產保駕護航。
一是優先解決用地問題。不盲目擴大各地區禁養和限養范圍,合理安排用地規模,滿足生豬養殖場產業發展和配套設施的用地需求,對大型標準化生豬養殖企業的豬舍和建設用地在年度用地計劃中應予以優先支持。
二是著力解決疫情損失問題。進一步完善生豬疫病緊急處置補助救助機制,落實經費保障,對在疫病預防、控制、撲滅過程中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的生豬給予相應生產救助補貼。
三是解決資金約束問題,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生豬政策性保險,提高保險保額、擴大保險規模,并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聯動,鼓勵地方繼續開展并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
四是解決養殖風險問題,落實能繁母豬和生豬養殖保險政策,拓展開發生豬價格保險險種。
五是強化法治保障。加快修訂動物防疫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研究修訂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健全生豬產業法律制度體系。嚴格落實畜牧法、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加大執法監管力度,督促養豬場(戶)、屠宰加工企業等市場主體依法依規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一方面政府在養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上應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將環保補貼落實到位;一方面養殖戶應選擇更加科學的飼養方法和更加高效的環保設備,減少養殖過程中帶來的污染。大力推進生豬產業環保設施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的養殖、流通、防疫體系,積極發展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支持綠色養殖發展。
做好復養前的綜合風險評估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生豬復養是系統的工程,復養過程中面對的風險點雖多但不同的場也是有規律可循,抓住共性點,建立標準的復養風險評估體系,能大大提高復養成功率。目前,對各場復養風險進行評估的均不是官方人員,政府亟須引進并組建專業人才隊伍,為制定科學標準的復養風險評估體系奠定基礎。盡快建立標準的復養風險評估體系,將復養失敗率將至最低。
復養之前對場內外環境的病原檢測、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必不可少。在發病時,分子診斷技術能夠為豬場的快速病原鑒定與解決方案提供重要依據。而流行病學調查是了解疾病發生經過,探索疾病發生原因的最有效的專業技術手段。不斷加強官方檢測能力,打造動物疫病檢測行業的標準,成為行業的權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動物疫病防控官方機構就是防控非洲豬瘟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