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針伶
(柳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柳州 545000)
新生犢牛肺炎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該病與飼養管理水平、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本研究介紹了肉牛規模化養殖實踐積累的應對新生犢牛肺炎的成功經驗技術,可為養殖戶養好犢牛、保障經濟效益提供借鑒。
新生犢牛對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較差,在外界環境中存在結核分枝桿菌、肺炎鏈球菌、嗜睡嗜血桿菌等相關病菌時,可能會感染細菌性肺炎,若存在副流感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腺病毒、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會感染病毒性肺炎,若存在支原體(如絲狀支原體)會引起支原體肺炎。
產期母牛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不良或罹患某類疾病,特別是感染了呼吸性疾病,則其所產犢牛易出現體質贏弱或垂直感染母源性疾病的情況,造成新生犢牛有較大感染肺炎的風險。
犢牛舍內環境中相關物件污染、空氣質量差、溫濕度不適、采光不足、通風不良、中間傳播媒介流動性大、養殖密度過大等均可導致犢牛患肺炎等疾病。圈舍內糞便不及時清理,墊草濕度大,不定期清洗消毒,環境衛生差,從而造成大量病原菌滋生,犢牛出生后很容易感染肺炎。春季晝夜溫差明顯,犢牛體溫調節能力差,易受到冷熱交替的刺激[1]。冬季牛舍通風不良,造成室內氨氣濃度高,也容易引起肺部敏感和炎癥。若牛舍地板為松軟沙質,犢牛在運動或進食時很可能吸入大量灰塵,導致異物吸入性肺炎。
飼養不科學會引起母牛體質(免疫力)大幅下降,導致出生牛犢健康不佳(過敏體質),易遭受感冒病毒、支原體等呼吸性疾病病原的侵害。新生犢牛未吃足初乳,缺失有效母源抗體保護。季候更替、氣候突變等情況下未采取防護措施,圈舍陰冷潮濕、通風散熱不良等各種不利應激源。養殖者隨意串場,易引起疫病原散播導致發病。秋冬交、冬春交等病毒性感冒流行季,由于該病屬于人畜共患病,已發病的人或其他動物近距離接觸健康犢牛很容易引起犢牛發病。
犢牛出生后長期得不到初乳吸食或初乳質量差,會導致犢牛抗病能力差,易受病原菌侵襲而感染發病。
養殖過程中隨意購進來源不明的犢牛并群飼養,或與豬、羊、馬等其他家畜隨意并群飼養,極易誘發該病。在商品犢牛長途販運期間,未做好防風、防寒、防暑、抗應激等保護性工作,易感染發病。新購入的商品犢牛不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及養殖管理模式,特別是一些應激性較強(過敏體質)的品種犢牛很容易誘發該病。投喂霜凍草、霉變飼草有一定發病風險。吞咽過程某些異物誤入氣管及肺部(俗稱嗆肺)或吸入刺激性較強的氣體等,可引起異物性(吸入性)肺炎。
肺炎因致病機制、致病原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癥狀。較常見的是由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或普通感冒病毒)引起的肺炎,其次是普通肺炎,再次是異物性肺炎。
該肺炎屬于人畜共患病,在流行時間節點上與人類感冒流行期基本一致,譬如冬春交、秋冬交大幅降溫時節,人和動物遭受高速冷風侵襲,鼻黏膜吸入強冷風后會引起發炎、水腫、充血等一系列病變,并可引起肺部感染。犢牛肺炎發病早期有較為明顯的感冒(類感冒)癥狀,包括眼鼻分泌物增多、流淚、流清涕、噴嚏、眼結膜角膜充血腫脹、肢體乏力、嗜睡等。隨著病情加重,后期出現食欲不良或絕食、機體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大小便異常、聽診有濕性肺啰音等。
主要是由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所致,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臨床上以細菌性(含類細菌)感染最為常見,譬如感染肺炎支原體、肺炎型鏈球菌、肺炎衣原體、巴氏桿菌、葡萄球菌等。該類肺炎犢牛病初常伴發熱癥狀,體溫升高至39.8~41.5 ℃。視診檢查常見喘氣、間歇性咳嗽、張口呼吸、流涎、鼻孔附著黏液、鼻鏡干燥、眼角淚斑、眼結膜角膜輕度紅腫、被毛粗亂無光、食欲下降、精神萎頓、生長發育滯緩等,肺部聽診檢查有明顯的濕性啰音(雜音)[2]。
異物性肺炎以牛舍有害氣體及粉塵含量超標時較為常見,誤食嗆肺或灌藥操作不當也可引起。此類肺炎犢牛病初一般無發熱現象,食欲基本正常或較平時略減。嗆肺時有反射性嗆咳,短期休整后可自行恢復。少量誤咽異物進入氣管、肺部,隨后引起喘氣、咳嗽、呼吸困難、聽診有泡沫性啰音等癥狀,一般休整一段時間即可自行康復。大量誤咽時,會導致氣管堵塞、快速引發嚴重呼吸困難,鼻孔流出泡沫狀鼻液,若救治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有窒息死亡的風險。養殖環境空氣質量不佳(污染指數超標)所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多表現為慢性病程,犢牛長期處于有害氣體及粉塵含量超標的不良環境中逐漸出現間隙性咳嗽、呼吸不暢、肺部聽診有雜音等明顯的呼吸道病理變化。異物性肺炎常產生繼發感染,其后期顯癥與犢牛普通肺炎基本相似。
靶心病灶主見于氣管、支氣管及肺部,氣管、支氣管多呈卡他性炎癥反應,內含帶氣泡的炎性滲出液,氣管內壁表皮黏膜呈輕度至中度水腫充血。肺部呈大葉性或小葉性肺炎,常見水腫、充血、出血及結節性病變等,肺組織切面外翻且多汁[3]。感染巴氏桿菌的病牛有時可見皮下氣腫。
結合地區動物流行病學追蹤結果和牛場實際情況,對經產母牛有計劃、有選擇性接種牛大腸桿菌病、牛氣腫疽、牛炭疽病、牛布氏桿菌病、牛巴氏桿菌病、牛口蹄疫等疫苗,使母犢牛獲得有效被動免疫抗體保護。
奶牛懷孕期間的營養供給至關重要。首先,需要提供母牛較為均衡的營養飼料,并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維生素和微量物質,提高母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可增強牛犢的抵抗力、體質。其次,需要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避免產后母牛發生子宮內膜炎或乳腺炎,可采取藥物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最后,可以采取藥物預防方法來避免母牛感染病菌。母牛分娩前要準備好分娩所需的用品,注意氣候變化,寒冷時做好產房的保溫工作,炎熱時做好產房的降溫和通風。牛犢出生后,用干布將其身體擦干凈,然后讓母牛舔干,以防止犢牛體溫下降造成感冒引起肺炎。做好牛舍清潔工作,加強環境消毒,減少病原微生物。
妊娠期母牛日糧營養要保證全價性,規模化養殖須針對性補充動物必需的重點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在足量供應水草及自主配制精飼料的同時,補喂牛羊專用復合營養舔磚。復合營養舔磚含多種維生素及礦物鹽,懸掛于牛舍內任其自由舔舐即可。
注意母牛藥物保健。主要是預防經產母牛“三炎癥(乳房炎、子宮炎、產道系統及泌尿系統炎)”,母牛無“炎”則犢牛的健康度就有保障。要注意經產母牛“三炎癥”防治須遵循抗菌素不可內服、只宜肌注原則,對癥控制可肌注1~3 劑常規消炎針即可,適用方劑推薦黃芪多糖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頭孢菌素或氨芐西林鈉混合肌注。內服盡量選用魚腥草散、銀花散、穿心蓮散、益母生化散、白頭翁散等安全性較高的復方中草藥散劑,每天早晚各喂1 劑、連喂3 d 以上。
孕產母牛和新生犢牛最重要的動物福利有光照(促進機體鈣磷物質合成及吸收利用)、適量運動(增進消化及免疫力)、自由采食天然青綠飼料(補充原生態微量元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等)、清潔飲水(維系生理及代謝機能正常發揮)、安靜環境(減少不利應激)、呼吸新鮮空氣(增加血氧濃度,增進機體免疫力)、調控適宜養殖密度(滿足動物領地感,降低感染發病率)、人畜互動馴化(固定有利條件反射,減弱不良應激反應)、生物安全防控(有效防疫安全隔離,降低傳染病散播風險)、母犢獨處(降低母犢感染風險、保障母犢健康)等。滿足動物福利,有利于預防犢牛肺炎在內的各種常見病。
由專業人員接助產,全程無菌操作以避免過程感染。保證剛出生1~3 d 的新生犢牛吃足初乳,促進胎糞排出(排毒)及保護犢牛胃腸功能,有助于鞏固犢牛的機體免疫力、抵抗力。維系牛舍清潔、干燥、通風、采光足、溫濕度適中、安靜無噪音的適宜環境條件,禁止人和其他動物等隨意串場(舍)。
牛犢出生后的生活環境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母親那里獲得營養,轉變為自己攝入生長營養物質。接產中做好保潔工作,牛犢出生后及時清潔口鼻黏液,以防止小牛窒息,也可有效防止小牛患上肺炎。在接產中飼養員應及時采取措施吸取牛犢口腔及氣管中的羊水等其他物質。
剛出生的小牛剛接觸到外界環境,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比較差。為減少犢牛生病的概率,應及時讓犢牛吃初乳,從中獲取母源抗體,牛奶中的營養成分比較高,可以幫助犢牛吸收足夠的營養,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另外,牛初乳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可以保護犢牛的腸胃功能,減少疾病的侵襲[4]。
保證養殖圈舍內的清潔,為犢牛更換墊料,避免墊料中水分過多造成細菌滋生。定期清理圍欄內的糞便,采用糞便發酵處理的方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糞便等污染物做好無害化處理,可有效避免細菌的滋生。做好牛舍內的保溫工作,防止犢牛產生應激反應,保證牛舍內溫度恒定。另外,為保證舍內空氣新鮮,需要定期通風換氣,但換氣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影響舍內的溫度和濕度。要為犢牛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在提高犢牛免疫力和抵抗力的同時,可減少疾病的發生。
首先,養殖管理人員應為牛舍提供適當的防寒保暖設施,使牛舍溫度保持在恒定范圍內,避免溫度劇烈變化造成牛群不良應激;應做好通風管理,避免牛舍內空氣污染,引起犢牛呼吸系統應激反應;其次,墊草等物品要定期更換,不能使用發霉的墊草,墊草的厚度要合適;加強引種育種管理,盡量保持自繁自養,減少外來物種引進。需要引種時,應在引種后隔離觀察15 d 以上,確認無病原體攜帶后方可進行混群繁殖;對周邊環境做好管理,清理雜草,驅除外來動物,保持環境衛生,減少蚊蟲滋生;嚴禁無關人員進入養殖區,養殖區設置消毒池和人員消毒通道,對出入人員及物品做好消毒工作[5]。
養殖戶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消毒清潔制度并嚴格執行。定期對牛舍內的垃圾、糞便等污染物進行清理,生產使用設備也應進行常規清理,定期對牛舍、主要活動場所,特別是牛犢牛舍、生產工具進行消毒,同時購買不同種類消毒產品交替使用。
新生犢牛肺炎傳統治療方法多采用青、鏈霉素聯用(注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須多次重復用藥(注射)、大劑量用藥。對癥治療的實效處方為林可霉素注射液+氟苯尼考注射液,混合肌注,新生犢牛按規定劑量減半用藥,每日1 劑、注射2~3 d。同時配合內服麻杏石甘口服液治療效果更佳。與西藥治療相比,中藥治療的副作用少,治療效果也好,取一定量的金銀花、板藍根、連翹、麻黃、杏仁等,按一定比例拌勻后磨成粉,用開水喂病牛,每日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