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鵬,張 健,譚占坤,葉幼榮,徐業芬,強巴央宗
(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西藏林芝 860000)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野豬和家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征[1]。2018 年8 月非 洲豬 瘟傳 入中 國遼 寧,2019 年4 月 西藏、海南等地區相應出現確診病例,隨后非洲豬瘟疫情擴散至全國[2]。由于非洲豬瘟在中國初次暴發,養殖場(戶)相關人員對其不夠了解,引起生豬存欄量大幅減少,補欄積極性明顯下降,給養豬業帶來極大沖擊。中國已經接受非洲豬瘟定殖,對非洲豬瘟的防控已進入常態化時代,在此情況下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將豬生產學的教學與實踐進行改革,培養掌握生豬生產,豬場飼養管理,豬場繁殖、獸醫、經營等技能,培養學生生產、市場和經濟觀念[3],以適應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快速發展的養豬專業人才。
豬生產學是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動物科學本科班和畜牧獸醫專科班的核心課程,主要講述養豬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等,重點闡述豬的生物學特性、品種、育種、飼料與營養、種豬生產、幼豬培育、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豬場建設等內容。由于該課程主要學習內容涉及生產實踐,操作性強,單純的文字說明、板書和PPT 教學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講授內容不易被學生理解,教學效果發揮不明顯。因此,在2019 年,對豬生產學講義進行了重新修改,以預防非洲豬瘟為主,進行模塊化教學設計。
模塊化教學設計在豬生產學教學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以模塊化思想為指導,根據西藏林芝市生豬(藏豬)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社會需求,將相關知識點組合成教學模塊,作為單獨的知識點,實現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更新,以培養面向養豬生產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術的技能型人才,滿足西藏生豬(藏豬)產業發展,確保設計的每一環節內容與養豬生產各個環節的崗位技能相結合,適應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的生產實際,使課程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較好的效果[4,5]。
在豬生產學模塊化教學改革過程中,根據西藏生豬(藏豬)產業發展實際,設計了6 個教學模塊,包括豬生產基礎、豬場飼養管理、豬場繁殖崗位技能、豬場獸醫崗位技能、豬場經營管理崗位技能、非洲豬瘟復養措施技能[6]等,使理論教學對非洲豬瘟更有針對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同時,擴大非洲豬瘟復養覆蓋面。
豬生產基礎:豬的生物學特性和行為學特征、豬的品種選擇、豬的品種選育與培育、規模化豬場建設、豬場生物安全措施以及飼料配制等。
豬場飼養管理:各階段豬的飼養管理,包括后備種豬、空懷母豬、種公豬、妊娠母豬、哺乳母豬、哺乳仔豬、保育豬、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
豬場繁殖崗位技能:豬場繁殖崗位工作職責及具體內容、豬的發情鑒定、豬的配種(人工授精)及妊娠診斷、豬的分娩與接產、提高母豬生產力的技術措施等。
豬場獸醫崗位技能:豬場獸醫崗位工作職責及具體內容、豬場藥物應用技術、豬場免疫保健技術、豬的應急預防、豬常見病防治等。豬場經營管理崗位技能:豬場主要管理崗位設置及職責、規模化豬場管理方案、豬場生產成本及控制、豬場生產計劃制定等。
非洲豬瘟復養措施技能:樣品采集、非洲豬瘟檢測與診斷、復養必備條件、豬場和車輛清洗消毒、生物安全設施設備升級、生產管理制度完善、哨兵豬及管理、復養關鍵技術等[7,8]。
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模塊化教學更具特點,更具有優勢,能夠充分發揮教師教育引導作用、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10]。在模塊化教學中,時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每個模塊按照特定的事例,由淺入深進行講解,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不同角色,比如在非洲豬瘟復養措施技能中,教師扮演了受非洲豬瘟影響的豬場負責人,從非洲豬瘟發生時對豬場豬只的觀察、采樣、送檢到確診后采取的捕殺、無害化處理,再到發生疫情后的整體分析及非洲豬瘟后豬場整體的消毒、防控。讓學生扮演豬場養殖人員,模擬各個環節注意事項,隨著模塊化教學的深入,教師提出各項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采取查閱相關資料、討論等方式作出判斷,并給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和意見。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
實踐是豬生產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鞏固教學課程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有效掌握生豬產業的相關理念和生產技術,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至關重要[11]。
在傳統的實踐課程基礎上,將原本的驗證性試驗和生長性能測定類試驗進行精簡,加入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與生產實踐結合較多的實踐課程。
以非洲豬瘟防疫為關鍵,將提升生物安全水平、落實關鍵防控措施、嚴格實施生豬產地檢疫、落實屠宰廠(場)自檢制度、實施加工經營主體檢查檢測制度作為豬生產學實踐教學的重點。
第一,增加豬場設計實踐。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加入豬場設計實踐,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在設計實踐中引導學生設計豬場。除了必須的豬場設施外,還需具備完善的清洗消毒、出豬間(臺)等防疫設施設備,不斷提高學生防疫能力和水平。
第二,增加非洲豬瘟樣品采集及實驗室檢測實踐。按照各級層面要求,規定批批檢、全覆蓋原則,全面開展非洲豬瘟檢測,切實做好疫情排查和報告的要求,將非洲豬瘟采樣及檢測方法列入實踐課程。在采集樣品實踐中,教師講解采樣方法,學生動手采集粉塵、糞便、血液等樣品,教師在現場引導與啟發學生在采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保存方法,尤其是血液采集實踐,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今后從事本專業工作奠定了基礎。非洲豬瘟批批檢,掌握實驗室檢測技術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檢測非洲豬瘟的方式方法很多,可通過病毒分析鑒定、紅細胞吸附試驗、熒光抗體試驗、病毒核酸檢測(普通PCR法、熒光PCR 法、數字PCR 方法、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重組聚合酶擴增)、膠體金免疫層析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等[12]進行實驗室檢測診斷,從而達到監測與控制非洲豬瘟暴發的效果,在眾多檢測技術中,專門開設了檢測結果準確率高的非洲豬瘟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教師講解非洲豬瘟實驗室檢測原理與方法過程,安排碩士研究生進行專門試驗指導,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非洲豬瘟熒光實時定量PCR 循環數與確診間的關系,做到準確判斷。
第三,增加人工授精技術實踐。豬人工授精技術的運用是進行豬品種改良的有效手段,可以加速品種更新,提高商品豬質量及其整齊度,減少疫病傳播[13]。2018 年林芝市開展藏豬人工授精配種工作以來,將人工授精技術實踐加入學生實踐課程,減少部分疾病的傳播途徑,維持較高水平的生物安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同期發情、精液采集、品質鑒定、輸精器械操作及輸精等人工授精技術全套過程,教師講解發情原理、精液品質鑒定原理以及人工授精的優劣勢,培養了一批學生作為林芝市藏豬產業人工授精專業人才隊伍,為林芝市藏豬產業發展提供技術。
通過上述實踐,使豬生產學與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相結合,改善了學生理論強實踐差、操作動手能力弱等缺點,同時讓學生了解基本防疫情況,真正做到學校與社會接軌,學習內容與產業發展接軌,解決了豬生產學實踐教學的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培養最適宜本地藏豬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
教育內容和實踐內容的改革,基本滿足了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現代養豬業、林芝市藏豬產業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效果良好。教師對課程各模塊的基本概念、理論講解透徹,事例詳盡,使學生對整個生豬養殖行業、藏豬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有了充分了解。同時特邀企業養殖人員走進課程,對各階段豬生產能力、飼養管理、豬場建設與消毒等進行深入剖析,在講述過程中既注重書面知識的論述,也注重企業規模化養殖場關鍵技術講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幅提高,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點掌握扎實。
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不斷出現養豬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教學實踐相應的建設和改革,密切聯系實際,緊跟科學發展步伐,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豬生產學課程知識的理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對2019 年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進行成績復核,企業總體評價學生動手能力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表現良好,能夠很好地配合企業完成各項生產任務,尤其是在人工授精技術操作、精液品質鑒定、發情處理、全面消毒、疫苗注射等方面表現優異。
非洲豬瘟防控常態化下豬生產學教學與實踐的改革,符合市場生產實際和需求,模塊式教學知識點涉及全面,實踐教學全面提升了學生動手能力和新技術的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夠為農業院校豬生產學教學與實踐改革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