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婷 姜 宏 黃立夏 胡慧宇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 201620)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護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護理人員應增強主動服務和人文關懷意識。將人文護理應用到臨床護理中是歐美地區的普遍做法,當地的很多醫院甚至直接將人文護理標準化、規范化,在對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必須按照相關操作規范逐步進行。規范化培訓護士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人才,其關懷能力將影響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及護理服務質量。本研究將在臨床護理中對護士進行人文教育,旨在通過人文護理的培訓,豐富人文教育內涵,提高護士的關懷能力和職業價值感,并提高患者滿意度,推動我院人文護理教育發展。
2022年3月—2022年5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擇我院支援上海某方艙醫院98名護士及121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輕癥患者為研究對象。護士:女性 90 名,占 91.84%,男性 8 名,占 8.16%;年齡為23~51(30.95±5.86)歲;職稱分布為護士27名、護師54名、主管護師14名、副主任護師3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1218例,女性394例,占32.35%,男性824例,占67.65%。年齡為3~88(45.30±14.73)歲。
(1)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及護理職業價值感。研究者采用“問卷星”的方式通過微信統一發放問卷,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同時承諾對資料保密,問卷填寫遵循自愿原則。參與本研究的護士共98名,分別于實施人文關懷培訓前(2022年3月)與培訓后(2022年5月)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均為98份,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2)方艙患者滿意度。患者人文關懷滿意度問卷(自制)包括飲食與保健、病情觀察及臨床照護、隱私保護及尊重患者、關心關愛及心理護理4項,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選項。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總人數。6個病區每周進行1次問卷調查,共3個周期,采用無記名方式,當場回收。
1.3.1一般情況調查表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調查,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工作年限、對護理專業的態度、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是否接受過人文關懷知識培訓、是否愿意學習人文關懷等。
1.3.2護士人文關懷能力
采用許娟2008 年漢化修訂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 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由美國護理學教授 Nkongho編制),該問卷共有37項,分3個維度:認知(14條),即對關懷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勇氣(13條),即主動關心自己、他人及處理未知情況的能力;耐心(10條),即耐性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非常同意”計7分,“完全反對”計1分,同意程度隨著數字的依次遞減而減少。CAI 總分為37~259分,認知為14~98分,勇氣為13~91分,耐心為10~70分。內部一致性Cronbachs’a 系數為總量表0.84,認識維度0.81,勇氣維度0.70,耐心維度0.74。
1.3.3護理職業價值感測評量表
由趙月等編制,量表包括7個維度和 38 個條目:擇業意愿(6個條目)、薪水(5個條目)、領導態度與獎勵(8個條目)、同事關系(5個條目)、護患關系(4個條目)、工作保障(6個條目)、專業技術能力(4個條目)。該量表 Cronbach’α系數為0.961,分半信度為0.865,重測信度為0.951,內容效度為0.868。
應用 SPSS 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規范化培訓護士的基本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描述,人文關懷能力、護理職業價值感得分,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x±s)進行描述。所有統計推斷均為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項目研究者參考本科護理學專用教材第2版《護士人文修養》及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培訓班講授的人文護理有關課程,制定培訓內容及計劃,包括護理人文知識、護理人文關懷能力、護理人文精神三大部分,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設置原則。此次研究為在職人員在方艙中護理患者,注重營造方艙醫院人文關懷環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主要采取線上推送和線下討論方式。①學習護士人文修養相關課程,包括人文護理的歷史淵源、思想脈絡、概念、內涵、研究范疇、方法、理論基礎,要求掌握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人文護理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路徑,核心原理和應用,形成人文護理實踐的理論根基。②理論聯系實踐。評估護士對人文護理掌握情況,護士應熟悉護患關系的特點、內容和模式,分析在不同臨床狀況下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以積極的態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患者在充分信任的情況下感受激勵,接受并配合治療和護理。③開展護理關懷故事分享,加強護士對人文護理的感悟,護士應堅守“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主動營造護患平等參與的模式,認識到和諧有序的護患關系,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療,保證患者健康,發揮護理最大功能,是提高護理質量的前提。當患者對護理體驗滿意度提升時,護士的內心體驗、專業發展、醫院建設、社會和諧的重要意義都會彰顯。
2.2.1強化人文關懷服務理念
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方艙內的護理人員不僅要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還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面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地域、宗教習俗、飲食習慣的患者,護士要變被動溝通為主動溝通,主動詢問患者的需求,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全面準確地評估患者,有針對性地健康宣教,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強化護士人文關懷的服務理念,真正做到讓患者滿意。
2.2.2多元化人文護理
①方艙內建立臨時黨支部,組織方艙內黨員患者進行黨員活動,與患者逐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護患團結一致,共同抗擊疫情。②特殊患者特殊照顧:為嬰幼兒提供奶粉、尿片、輔食等生活化需品;為老年人每日提供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配送至病床旁,生活上也給予特別關照;齋月期間,為穆斯林患者日出前提供食物;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特殊飲食,如糖尿病飲食、半流質飲食、素食等。③為上網課的學生提供愛心教室,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上網課的效率。④防護知識講解:指導患者正確佩戴、更換口罩,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講解勤洗手的重要性及6步洗手法的正確方法。⑤增強患者體質和免疫力,督促患者進行適量運動,如組織患者參加韻律操、八段錦、投壺游戲等;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產生過度疲勞。⑥藥物治療:除為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外,還為患者提供蓮花清溫顆粒、生脈飲、疏風解毒膠囊、宣肺止咳合劑等中成藥,針對新冠肺炎對癥治療。⑦方艙科普健康講座,由心理科、呼吸科、康復科、五官科及血管外科醫生團隊為方艙內患者進行有關面對疫情的健康科普講座,緩解疫情給患者帶來的各種不良情緒。

表2 人文關懷措施實施前后護士護理職業價值感比較
實施1~3周期分別回收問卷364份、471份、328份,患者人文關懷滿意度分別為81.04%、92.57%、97.56%。
表1顯示,在方艙醫院實施人文關懷后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包括認知、勇氣和耐心三個維度得分均較實施前顯著提高(P<0.01),與相關研究結論一致,說明在方艙醫院實施護理人文關懷能有效提高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本研究體現出,在疫情防控中,護士主動踐行人文護理,注重營造方艙醫院人文關懷環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覺地將人文關懷融入臨床實踐中,為患者提供帶有感情和溫度的護理服務。護士飽含人文韻味與情懷的溫馨護理服務,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這就是人文護理的核心意義。在我國,人文關懷護理處于起步階段 ,需持續建設 、改進關懷護理教育 ,制定在職護士行為準則規范 ,以提升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適應新時代病人對護理服務的需求。要繼續弘揚南丁格爾精神,增強人文關懷意識,扎實做好優質護理服務,深入推進護理高質量發展。
表2顯示,在方艙醫院實施護理人文關懷后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包括7個維度和 38 個條目,除領導態度與獎勵維度外,其余6個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培訓前后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在方艙醫院實施護理人文關懷能有效提高護士護理職業價值感。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護士群體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在日常的醫療護理工作中,還是在面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的關鍵時刻,廣大護士都臨危不懼、勇往直前,忠誠地履行救死扶傷、服務人民的重要職責,護士的專業能力及專業精神,體現了自身的職業價值。在方艙內實施人文關懷,與患者建立信任關系,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護士的各種人文關懷行為得到患者及社會認可,有效提高了護士護理職業價值感。有研究表明,護理工作中倡導人文關懷,有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改善護理服務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護士職業認同度及獲益感。
患者的體驗是評價人文關懷質量與效果的重要指標。隨著方艙醫院護士護理人文關懷措施的不斷完善,方艙患者滿意度逐步提升,說明采取的關懷措施有效可行,分析原因可能是護士在操作技能嫻熟、專業知識豐富的基礎上,更重視關懷、告知和溝通,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感和對護士的信任度。護士具備較強的護理人文關懷能力,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時,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以患者的整體健康為中心,保證患者在方艙內有良好的生活質量,贏得了患者的信任,使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綜上所述,在方艙醫院,通過接受護理人文關懷培訓的護士對患者實施一系列的人文關懷舉措,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及護理職業價值感逐步提升,患者對護士的人文關懷行為較滿意。規范化培訓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是當前臨床護理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本研究構建的培訓課程不夠完善、規范,仍需進一步的規范化實證研究。護士及患者的資料來源,可能存在樣本選擇偏倚的情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擴大樣本量,全面調查規范化培訓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職業認同及職業獲益感情況,為構建合適的規范化培訓護士人文關懷能力教學體系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