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寧
(內蒙古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課程之一,承擔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能。其核心教學目標在于讓廣大青年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進行了“四次選擇”,明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更加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四個自信”。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不僅需要在理論教學上下功夫,還要在實踐教學上想辦法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這是當前“綱要”課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醫科大學立足學校實際、利用地域資源,通過豐富課內實踐、整合校內實踐、拓展校外實踐、創新網絡實踐等途徑,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教學示范課活動,在摸索中逐步形成了集“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特點于一身的“綱要”課“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有效提升了這門課程的針對性和親和力。
課堂不僅是理論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實踐教學的主陣地。實踐教學,并非不能在課堂進行,相反,利用課堂組織實踐活動是最便捷高效,也是最能體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一種方式。因為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可以同步展開與之相關的實踐活動,既便于快速實現教師的教學意圖,又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同步吸收和理解,能有效增強教學效果。在具體實踐中,“綱要”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式的課內實踐形式,如小組討論、辯論賽等,以最大限度催生學生學習“綱要”課的內生動力。因為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分組辯論,都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在課中發言展示或辯論,這個過程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度思考、主動自學,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講述重大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舞臺劇表演讓“歷史再現”,使相關歷史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鮮活化,這種實踐方式不僅能將學生的“學”轉換于探究與體驗的行動之中,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性,還能有效加深學生更好地把握相關歷史事件的認識,更好地把握歷史知識。
“綱要”課的性質與特點,使其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年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著名歷史人物誕辰日開展實踐活動。如在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時,舉辦“弘揚長征魂 同筑中國夢”主題紅歌比賽,讓學生在深入了解紅軍長征歷史的同時,傳承長征精神,在民族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貢獻力量,砥礪前行;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時,舉辦“迎大慶愛家鄉”主題知識競賽,讓學生了解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奮斗歷程,唱響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主旋律;在五四運動紀念日時,舉辦“新時代 新青年 新使命”主題演講比賽,號召廣大學生繼承百年五四精神,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將愛國主義寫在青年奮進的旗幟上。這類實踐活動有顯著的“綱要”課特色,主題突出,現場感鮮明、感染力強,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情境的重要性”的主張,效果明顯。此類活動最好不要局限在課堂與班級,馬克思主義學院應積極聯合團委、學生處,多部門合力整合資源,共同推出校內品牌實踐活動,既完成“綱要”課實踐教學,也打造了校園精品文化活動,從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
除了課堂實踐與校內實踐外,“綱要”課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考察、志愿服務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內蒙古醫科大學地處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周邊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既有紅色革命文化紀念場館如烏蘭夫故居、賈力更故居、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等,又有弘揚民族團結友好的昭君博物院,還有代表中國乳業最高水平的伊利全球樣板工廠。近年來,內蒙古醫科大學依托地緣優勢,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主題實踐教育活動,不斷嘗試將“綱要”課教學內容有機融入其中,通過現場教學與親身體驗,使學生更直觀、更生動地去感受先輩的革命事跡,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教育。切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精神;組織學生走進昭君博物院,感受民族團結進步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組織學生考察伊利全球樣板工廠金山公司和伊利集團總部,讓學生近距離參觀中國奶業巨頭的自動化生產車間以及產品研發中心,用生動真實的“內蒙古明星企業”的發展來感染大學生,引領他們自覺地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去。
當前,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已經給教育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在此背景下,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大膽創新,積極開展虛擬化的網絡實踐活動。在“綱要”課的具體實踐中,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全國各地博物館的數字化展廳開展網絡實踐教學活動。如國家博物館的數字化展廳內容豐富,且與“綱要”課教學吻合的內容眾多,有“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等,都是“綱要”課教師可以用來拓展實踐教學的寶貴網絡資源。二是可以引進基于VR技術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虛擬場景系統開展身臨其境的網絡實踐活動。如“綱要”課在講授紅軍長征時,學生往往很難對其中的艱難感同身受。但是通過VR技術和虛擬場景,“綱要”課的實踐教學能“真”起來、“活”起來,學生可以獲得更加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效果立竿見影。可以說,網絡實踐教學延伸了“綱要”課實踐教學的“時空”,不僅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還彌補了傳統線下實踐教學學生覆蓋率低、參與度不高的弊端,這是一種很好的實踐形式。
當前,很多高校都對“綱要”課組織開展實踐教學嘗試了創新的做法,探索了新穎的路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組織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避免流于形式、泛娛樂化、趨同化等傾向。
近年來,教育部已先后多次出臺文件對實踐教學的課時、學分等做了明確的要求。可以說,隨著黨和國家對于高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視,以往被視為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實踐教學也逐漸擺脫“被歧視”的狀態,這是值得肯定的、積極的改變。但是,整體轉變還需要過渡期。因為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觀念的長時間影響下,當前仍然有一些高校和教師思想深處不重視實踐教學,常常以學生人數多、課時緊張、經費有限、現實條件客觀限制等諸多因素為由,對實踐教學采取“走過場”的態度,草草應付了事,如僅以布置社會實踐調研報告、觀看影片等方式簡單代之,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學校根本沒有實踐教學的統一方案和具體要求,實踐教學的內容針對性不強、體系不連貫、層次不清晰,在執行過程中彈性大,全憑任課教師的個人喜好。這些都是當前“綱要”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所以,要想充分發揮“綱要”課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課程中的特殊功能,就要完整制訂實踐教學方案并嚴格執行,堅決避免流于形式的傾向。
思政課的靈魂和根本是思想性和理論性,沒有這兩點支撐的思政課不是真正的思政課。這同樣適用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它必須要有一定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特質。近年來,一些“綱要”課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娛樂需要,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興趣,會采用播放影片、唱紅歌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樂在其中,老師也樂得省事。但這樣一來,實踐教學就失去了靈魂和應承擔的使命。“綱要”課實踐教學如何實現由簡單化、娛樂化的“活動”向規范化、實踐性教學轉變?關鍵就在于要將實踐教學與“綱要”課的教材、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實踐教學只是提供給學生親身體驗、感悟的平臺和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引導學生關注教學難點、重點問題、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進而思考、分析,最后還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簡言之,實踐教學不是簡單的娛樂活動,而是有特定教學目的的教學實踐過程。
實踐教學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參觀、體驗、活動,其本質仍然是一種教學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實踐化、應用化的教學活動。當前,一些“綱要”課教師在認識上形成一個誤區,認為實踐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只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反而造成了實踐教學中教師的缺位。若只有實踐而沒有教學,不僅假想了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更高估了學生在實踐中自行建構應然性思想觀念的能力。這一切歸根到底是由于教師的缺位。比如,播放影片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一次成功的觀看影片實踐教學,需要“綱要”課教師“全面了解該影視作品的創作歷史,客觀、科學地詮釋影視作品再現的相關歷史理論問題”。這個實踐活動的重點在“觀賞”之后的“分析”而不是單純“觀賞”。可見,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同時參與的過程。學生是活動參與的主體,教師是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實踐教學中,“綱要”課教師要做到“到位不缺位,有為不越位”,既要在實踐中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改造學生的主觀世界,又要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素質。
目前,一些高校“綱要”課實踐教學趨同化傾向嚴重,學校之間缺少差異性,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千篇一律,難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影響了實踐教學的預期效果。因此,在設計實踐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堅持將實踐教學與院校特點相結合、將實踐教學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從而實現實踐教學的差異性、生動性和多樣性。比如,當地近代中國歷史資源豐富,教師可以讓學生感悟歷史脈搏,深刻把握近現代中國發展進程;當地革命文化場館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追尋革命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當地脫貧攻堅做得好,教師可以讓學生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當地民族團結教育開展得好,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等。各高校坐落于不同城市,周邊的教育資源、地域文化均有所不同,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資源優勢,創新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載體,并因地制宜地開展特色鮮明、多樣化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