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寬宏 趙彥檁
當前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如何讓基層實實在在感受到協商的力量、享受到協商的紅利?今年以來,饒陽縣政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市縣政協工作的決策部署,創新履職思路和工作載體,依托不同界別、行業、區域,創建政協委員協商議政室,著力發揮面向基層一線、面向界別群眾的優勢,通過開展“微協商”活動,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和民生問題有效解決,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打造獨具饒陽特色的“微協商”品牌。
一是建設平臺成體系。全力打造了以縣直委員協商議政室為引領,全縣8 個鄉鎮協商議政室為基點,界別委員工作室、農村(社區)委員議事點為支撐的協商議政平臺體系,加強了鎮村級政協工作陣地建設,織密縣鄉村三級政協工作網絡,拓寬了政協履職新陣地,釋放了委員履職新活力。
二是建章立制促規范。先后出臺了議政室活動規范、協商議題組織原則、基層協商議政規則、委員履職考核辦法等系列規章制度,確保了基層協商活動規范、有序、順利開展。同時,通過黨建“四聯系”辦法,主席和專委會雙包鄉鎮、委員聯系村等聯系制度,進一步擴大了基層協商覆蓋面。
三是制定計劃有目標。各級議政室(點)圍繞政協協商職能制訂了細致周密的季度、年度活動計劃,積極在聯系群眾、關注民生上建言獻策,在促進和諧、推動發展上開展履職。同時,各議政室結合本地工作實際,突出履職重點,服務工作重心,基層協商逐漸形成了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務實高效的良好局面。
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治理相銜接,既是政協協商形式的創新,更是基層協商形式的拓展。今年以來,饒陽縣政協將關注重點下沉、將協商側重下放,重點圍繞加強基層治理開展“微協商”,更為精準的助力解決基層民生問題,增進了社會和諧,激發了基層活力。
一是社區監督協商。社區管理是民生的熱點難點,也為委員廣泛關注,其中老舊小區停車難、老年人健身活動難等問題一直是社區治理的難題,饒陽縣政協選定這一問題作為監督協商議題列入基層“微協商”計劃,組織住建、執法、社區辦、居委會負責人和小區業主代表,將協商會開到社區。經過6 次集中協商,多次小范圍討論,最終形成了切實可行的合理解決方案,由縣住建局借老舊小區改造之機,拆除小區內的違章建筑,劃定固定停車位、電動自行車集中停車點,制定文明停車公約。經過集中治理,小區文明停車之習蔚然成風,極大地解決了小區亂停車問題。目前,全縣70%以上的老舊小區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并建成了小型健身廣場,小區形象進一步提升,有力助推了文明城市創建。
二是鄉鎮議事協商。各鄉鎮充分發揮農村政協委員的來自農村、了解農村的優勢,在參與化解基層矛盾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饒陽縣官亭鎮邢崗村幾戶農民因土地邊界問題發生沖突,多次到鎮政府上訪。饒陽縣政協及時引導官亭鎮黨委將該問題列為議政室議題進行議事協商,邀請該鎮相關站所、縣政協委員及利益相關人員參加。協商各方從地冊記錄、耕種傳承、親情鄉情、法律釋疑等不同角度入手,按照是非曲直,客觀公正地進行反復協商,最終幾戶農戶重新劃定了土地邊界,問題得以圓滿解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縣政協的指導下,各鄉鎮充分發揮本地政協委員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微協商”,積極化解基層矛盾,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
三是企業集體協商。企業界別協商是最活躍的協商形式,在政治學習、營商環境改善、招商引資、政策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疫情發生以來,用工量比較大的馬屯絲網基地大部分企業遇到了“招工難”的問題,有企業界委員以提案的形式將這一問題反映到縣政協。縣政協敏銳抓住這一議題,邀請人社、衛健、有關鄉鎮、部分村干部和務工代表把協商座談會搬到基地企業。經過與20 多家企業多次協商,從宣傳動員、衛生防疫、人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意見建議,相關部門按照意見建議各司其職,為絲網企業組織用工360 余人,形成了信息發布、組織發動、疫情防控、上崗培訓、企業用工的閉環管理模式,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復工復產。
饒陽縣政協基層“微協商”活動開展以來,以“協商議政室”為陣地提供履職保障,委員有了歸宿感;以“協商議政室”為平臺反映社情民意,委員有了使命感;以“協商議政室”為載體接受群眾監督,委員有了責任感;以“協商議政室”為窗口展示委員風采,委員有了榮譽感。
一是提升了委員素質。通過基層“微協商”,政協委員在履職過程中對人民政協性質地位、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統一戰線組織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提升了委員的政治素質;通過基層“微協商”,引導委員明上情、通縣情、曉民情、知外情,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提高了委員有效履職能力;通過基層“微協商”,政協委員直接參與基層治理,助力農村矛盾化解,提高了政協委員在群眾中的聲望,激發了委員在農村干事創業的動力。
二是得到了廣泛認可。通過深入協商,主動融入群眾,為群眾表達訴求、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增加了專門協商機構的開放度。基層“微協商”讓政協委員參與基層治理,直接面對基層群眾,使其能夠準確地了解社情、掌握民意,對一些重要敏感問題,特別是涉及民生和社會穩定等熱點難點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供鄉鎮黨委、政府借鑒。目前,廣大政協委員已成為鄉鎮黨委政府決策咨詢、解疑釋惑、化解矛盾的得力助手,打造了基層“微協商”品牌。廣大群眾也能夠通過“微協商”主動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建議,讓人民群眾在訴心事、解難事的過程中,切實感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
三是收獲了履職成果。基層“微協商”活動開展以來,充分釋放了專門協商機構的潛能和效能,精準地解決了多項難題,啃下來不少硬骨頭,政協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同時收獲了一批重點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和調研視察成果。《關于雄安衡水協作區發展的建議》《助推供銷社改革 助力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縣域旅游經濟的調研》等3 份高質量調研報告受到縣委、縣政府重視和肯定;《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關于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議》《關于解決縣城停車難的建議》《關于推行“智慧居家養老”建議》等4 件重點提案得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所提意見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關于發揮政協優勢 鼓勵委員深度參與招商的建議》,得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重視,進一步將政協委員參與招商引資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