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市政協
衡水市政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強化基礎工作,抓住關鍵環節,全面推進政協工作提質增效,做到服務發展有高度,民主監督有力度,團結合作有廣度,為推進衡水跨越趕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協智慧”、貢獻了“政協力量”、展現了“政協擔當”,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堅持黨的領導,把牢人民政協正確政治方向。衡水市政協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民政協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和省委、市委《實施意見》,自覺接受市委的領導,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堅持黨的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政協工作就跟進到哪里,始終與市委保持目標同向、步調一致。全面落實黨建工作部署。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各項要求,全力支持市紀委派駐政協機關紀檢監察組工作。深入貫徹全國和全省政協系統黨建工作會議精神,及時召開全市政協系統黨建工作推進會,就近年來的黨建工作經驗和實踐成果進行交流,認真研究提升政協黨建工作質量的方法和路徑。不斷夯實黨建工作根基。充分發揮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新建了機關黨組,強化了機關黨委,優化支部設置,機關由原來的3 個黨支部調整為10 個黨支部,黨員學習、黨員教育、黨員管理等各項工作更加規范,形成了政協黨組統攬、機關黨組統抓、機關黨委推動、各支部具體落實、黨員全員參與的黨建工作格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黨建工作新思路,研究制定《黨建工作“四聯系”辦法》,出臺《關于創建“委員協商議政室”的安排意見》,組建成立19 個“委員協商議政室”,為委員學習交流、知情明政、建言獻策和服務群眾提供平臺、搭建舞臺,促進實現黨的組織對黨員委員的全覆蓋、黨的工作對政協委員的全覆蓋。
堅持思想引領,廣泛匯聚共識和力量。堅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履職的中心環節,努力畫大同心圓,凝聚強大正能量,著力推進“三個重要”平臺建設。學習教育聚人心。健全完善以市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主席會議、常委會會議帶頭學,研討交流深入學,專題輔導重點學,集中培訓共同學等多層次學習制度體系,實現學習教育的規范化、常態化、全覆蓋。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引導各黨派團體、廣大委員和機關干部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積極推進“書香政協”建設,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創新、大提升”和委員讀書活動,向全市各級政協委員發出《關于在全市政協委員中深入開展“三讀書”活動的倡議書》,設立讀書學習專欄,推動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截至目前,市縣兩級政協共建立委員讀書學習微信群115 個,開展文化大講堂、推薦一本好書、征文比賽等各類線上線下讀書學習活動140余次。團結聯誼聚合力。研究制定《關于加強和促進人民政協凝聚共識工作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協中作用的意見》,努力探索凝聚共識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市政協系統開展了“聚力量、防疫情、促發展”和“三送一解一增一促”(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解難題、增信心、促發展)活動,活動中市、縣兩級政協共征集相關提案、社情民意信息200 余篇,開展重點履職活動73 項,呈報履職報告40多篇,幫助委員企業解決各類問題80 余個。存史資政聚共識。充分發揮人民政協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功能。自2018 年開始,按照“言必儒學、書即董子”的辦會特點,連續4 年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衡水董仲舒與儒家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董子杯’全國書法大展”(簡稱“一會一展”)。“一會一展”云集了國內外眾多學界泰斗、書法名家,“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在董子及其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度、關注的層次和辦會的規模方面前所未有。其間,共收到來自國內以及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知名教授學者論文387 篇、書法參展作品15,937 件,共有110 多家新聞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關注和報道,使“儒家思想由孔子出發、從董子走來,衡水是大儒之鄉、是儒學復興之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大大提升了衡水的軟實力和知名度、美譽度。
堅持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立足專門協商機構的新定位,在更好體現“專”的特色、“專”的質量、“專”的效能上下功夫。突出協商重點。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履職原則,胸懷“國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把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點、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點、社會治理的焦點作為履職重點,深入協商集中議政,強化監督助推落實。近年來,先后圍繞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衡水湖保護與發展、融入雄安新區建設衡水如何定位、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快衡水物流樞紐基地建設等事關全市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廣泛開展協商議政活動。豐富協商形式。不斷完善以全體會議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和專題協商會、協商座談會等為重點的協商議政格局,靈活開展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對口協商等,積極探索“微協商”和網絡議政,持續推動線上線下履職融合并進、協商議政向基層延伸,進一步形成寬領域、多層次、信息化的協商議政新格局。增強協商效能。制定《協商工作規則》,對協商的主要內容、形式載體、基本程序等作出規定,以完備的制度體系推動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和改進調研方式,探索開展委員自主調研,推動協商議政由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更加注重“做成了什么、有什么效果”轉變。
堅持強基固本,切實加強政協自身建設。切實解決“兩個薄弱”突出問題。市政協黨組把解決“兩個薄弱”問題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的重頭戲。堅持“把脈號診”,靶向解決基礎工作薄弱問題。組成5 個專題調研組深入到縣(市、區)政協和政協各參加單位,找短板、查癥結、定舉措,形成包括加強政協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等6 個方面的工作專項整改方案。同時,召開全市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對幾年來全市政協工作開展的創新舉措、實踐成果、經驗體會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推動了基礎工作薄弱問題的有效解決。堅持多方用力,徹底解決人員力量薄弱問題。多次召開黨組會、主席會和縣(市、區)政協秘書長會議,就縣(市、區)政協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采取集中督導調研、周匯報、月調度等方式,加大督促力度。通過不懈努力,11 個縣(市、區)政協機關共調整、增加科級機構57 個,全部實現了“一室四委”規范設置,市縣兩級政協共計增編40 個,為政協工作全面提質增效提供了保障,努力推進全市政協事業不斷創新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