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波 賈瑞婷
2021 年是建黨100 周年,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省地礦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決扛起駐村幫扶政治責任,統籌全系統19 個單位派駐在5 個市13 個縣20 個鄉23 個幫扶村的工作隊,以“讓文明之光照亮小康之路”為主題、培育文明戶和培育集體經濟為內容的“雙培育”駐村幫扶模式,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展現地礦作為,彰顯地礦價值,為河北鄉村振興新畫卷賦能添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省地礦局大力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局黨組始堅持全局一盤棋,不斷拓寬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局黨組和局屬單位黨委兩個積極性,既鼓勵局屬單位黨委因地制宜地開展駐村幫扶,又突出局級層面的統籌推動,使23 個駐村工作隊實現了由各自為戰向攥指成拳、同心同向轉變。
省地礦局通過幫扶工作現場會和工作調度會等,為統籌做好“雙培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并召開經驗交流會,把幫扶村兩委主要負責同志集中邀請到石家莊談致富、話小康,營造了駐村幫扶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同時,省地礦局把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地礦干部的廣闊舞臺,鍛造了一支講忠誠、顧大局、講民心、善作為的地礦駐村干部隊伍,并著力加強幫扶村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增強其戰斗堡壘作用,為其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河北地礦駐村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刻頂得上。全系統上下同心、合力攻堅,開創了駐村幫扶工作新局面,產生了很好的實踐引領力和干事創業凝聚力,形成了助力全省鄉村振興的地礦力量。
近年來,全系統23 個駐村工作隊累計被評為全省“先進駐村工作隊”17 個次,全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18 人次、全省“優秀駐村工作隊員”23 人次。2021 年又有4 名駐村干部和1 個局屬單位被省委、省政府分別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局黨組先后23 個駐村工作隊中提拔或重用了14 名駐村干部到縣處級領導崗位,樹立了在急難險重中考察使用干部的鮮明導向,形成了風清氣正、建功立業的濃厚氛圍。省地礦局駐村幫扶工作2020 年入選了中宣部出版局重大選題項目《向世界講述中國精準脫貧的故事》系列叢書。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廣大農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省地礦局以高標準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高質量完成對接鄉村振興為目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五位一體”文明培育為抓手,引導廣大群眾在自新自強中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過加強文明培育頂層設計,圍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各個方面,把具體可行、可操作的日常生活細節化為引導性內容,同時設置文明創建基金用于積分兌換獎勵和文明戶評選表彰,用行之有效的文明創建機制養成群眾良好的生產生活觀念與習慣,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目前在全系統23 個駐村工作隊的組織推動下,已累計評選出文明戶179 戶。村民對文明的理解、對文明基金的認可、對文明行為的主動,不斷展現“文明培育”對鄉村振興的助力作用。
局機關豐寧滿族自治縣榆樹溝村駐村工作隊將該村文明培育和豐寧推動的“道德銀行+愛心超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1+1>2的工作效果。2019 年底至今,榆樹溝獎勵“團結集體”“勤勞致富”“助力村集體產業”“尊老愛幼”“拾金不昧”“植樹綠化”等文明行為595 件,涉及159 戶村民。榆樹溝村成為承德市級美麗鄉村、豐寧產業扶貧示范村、豐寧第一個穩定脫貧的深度貧困村。局屬水勘院將助力發展東柳泉村傳統民間技藝舞鋼叉作為“雙培育”的著力點,為該村鋼叉武會購置了鑼、叉、服裝等裝備,修繕古戲樓,組織武會成員定期開展訓練,幫助聯系演出,并努力促成武鋼叉成功申遺。通過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激發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群眾創幸福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培育文明新風。
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異,資源稟賦不同,人文傳統風俗差異,省地礦局堅持精準務實的科學方法,因地制宜、充分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和群眾現實所需,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在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2016 年參與駐村幫扶工作以來,累計投入扶貧幫扶資金3000 余萬元,吸引各類扶貧專項資金近億元,通過出臺《文明培育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推進全系統年統籌500 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培育文明戶和培育集體經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省地礦局將“強化產業扶貧”落到實處,立足當地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增強駐村幫扶的造血功能,為幫扶村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目前,豐寧榆樹溝村已建成“一園(種植產業園)一站(光伏電站)兩廠(鐵藝加工廠、醫用試紙廠)兩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中草藥種植合作社)”產業格局,村集體年收入75 萬元,堅實的集體經濟托住了村民穩穩的幸福。
省地礦局不斷提升以技助戰水平,以地質科技為培育和發展集體經濟賦能引航,走“地質+”特色扶貧之路。局屬工勘院在順平縣青榆溝村找到優質礦泉水資源,預期年產飲用水2000 噸;水文四隊自2016 年起先后幫助易縣馮家莊村新打機井4 眼,解決村民吃水問題,并建設林果灌溉輸水管道4000 余米,保障了馮家莊村林果產業發展及狼牙山整體旅游項目發展;地調院在沽源縣360 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區開展了調查評價,為該縣打造富硒特色農產品示范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興隆縣詩上莊村、阜平縣不老臺村等地質文化村和地學科普示范基地創建,讓地質文化賦能生態康養、生態旅游,促進了當地旅游產業提質增效。
局屬單位黨委和幫扶村黨支部與各有關方面開展黨委共建、支部聯建,讓系統外更多的社會積極因素向駐村幫扶主戰場匯集,實現了廣泛的凝心聚力和有效的合力攻堅。局屬地質調查院積極行動、主動作為,通過與中化河北分公司開展支部聯建,更好地指導了村民科學施肥和蔬菜種植;通過與沽源富農扶民集團、安國瑞芳中藥材有限公司開展黨委共建、支部聯建,高質量推動了中國北方高品質道地藥材新基地建設。
金秋的壩上天高云淡、層林盡染,幾場秋雨過后,金燦燦的麥浪在湛藍的天空下隨風涌動,一旁的紅花長勢喜人……沽源縣席家卜村村民們在地調院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正忙得不亦樂乎,曾經貧瘠撂荒的農田里一片生機勃勃;興隆縣詩上莊村一步一景一畫卷,成了當地人口中的“世外桃源”,地質四隊承擔的地質文化村的成功建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化為了生動的現實。省地礦局在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秉持初心、接續奮斗,以“雙培育”高質量助力我省鄉村振興,不負群眾期待、不負組織信任、不負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