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雪玲,王 娟,余進進,王 元,史迎春
世界衛(wèi)生組織2020年的研究表明,癌癥是世界上多數國家人口70歲前死亡的主要原因,且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遞增[1]。癌癥不僅使病人因疾病威脅、身體形象改變等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2],還會對夫妻雙方的親密關系造成不良影響[3]。研究表明,強化親密關系能夠促進癌癥病人疾病轉歸[4]。然而,由于疾病診斷與治療給病人帶來的副作用以及夫妻雙方各自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使癌癥病人與配偶在調適親密關系時普遍存在問題,導致夫妻雙方親密關系受損,進而影響病人及其配偶的生存質量與情感體驗[5]。本研究基于文獻計量學及科學知識圖譜法,運用CiteSpace軟件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近20年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領域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發(fā)展趨勢,為臨床醫(yī)護人員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促進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改善,提高夫妻雙方的生存質量。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是一款基于JAVA語言開發(fā)的信息可視化軟件,其綜合了文獻計量學方法、信息可視化技術和數據綜合處理技術,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向讀者揭示某研究領域知識結構、演進歷程及發(fā)展趨勢[6]。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從發(fā)文量、發(fā)文國家、研究機構、作者、關鍵詞等方面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收錄的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揭示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國內外進展,促進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改善。
1.2 文獻檢索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設定檢索式為TS=(cancer* OR tumour* OR carcinoma* OR neoplasm* OR tumor*) AND TS= (couple* OR dyadic* OR spouse* OR partner* OR “primary family caregiver*”) AND TS= (relationship* OR intimacy* OR marriage*OR“intimate relationship*” OR “intimacy relationship*” OR“marital attachment*”O(jiān)R “dyadic relationship*”),檢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相關的英文期刊論文和綜述。將檢索到的文獻保存為純文本文件,使用CiteSpace軟件進行數據清洗及去重,最終納入分析的文獻共2 542篇。
2.1 發(fā)文量統(tǒng)計分析 2000年—2020年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研究領域的發(fā)文量逐年遞增,總體趨勢較為平緩。年發(fā)文量從2000年的56篇逐漸增加到2020年的365篇(見圖1),由此可見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研究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圖1 年發(fā)文量趨勢圖
2.2 發(fā)文國家合作網絡分析 通過對納入的文獻進行國家合作網絡分析,共生成47個節(jié)點、51條連線。每個節(jié)點代表一個研究對象(國家、機構、作者等),節(jié)點的大小代表該研究對象的發(fā)文量,節(jié)點越大發(fā)文量越多。節(jié)點外環(huán)的厚度代表中介中心性,反映該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聯系的緊密程度,厚度越厚中介中心性越高,該節(jié)點代表的研究對象在該領域發(fā)揮的作用越大。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表示開始合作的初始時期以及合作的密切程度,連線越多,表明合作更加緊密[6]。2000年—2020年共有47個國家從事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研究,其中美國發(fā)文量最多,共計1 156篇,占總發(fā)文量的45.48%,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荷蘭。該領域具有較高中介中心性的國家分別是英國(1.20)、意大利(0.45)、法國(0.44)和美國(0.24),這些國家對于該領域的研究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詳見表1。

表1 2000年—2020年發(fā)文量前10位的國家
2.3 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機構合作網絡分析,共生成349個節(jié)點、422條連線。發(fā)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主要來自美國,居于首位的是北卡羅來納大學,其次是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是其中的唯一一所美國以外的研究機構,詳見表2。雖然北卡羅來納大學和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的發(fā)文量較多,但兩者的中介中心性并不高,并未成為推進該領域研究進程的重要機構。中介中心性較高的機構有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美國的舊金山加州大學、美國的哈佛大學、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的大通福克斯癌癥中心,這5所機構對推進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研究貢獻較為突出。

表2 2000年—2020年發(fā)文量前10位的研究機構
2.4 作者共被引分析 共被引方法作為一種定量、客觀的分析方式,為衡量研究學者的影響力提供了依據[6]。通過對作者共被引進行分析得到467個節(jié)點、910條連線。在該領域發(fā)文量前3位的作者分別是Manne S、Northouse L L和Hagedoorn M,見表3。Manne S教授現就職于美國的新澤西州羅格斯癌癥研究所,主要研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病人與配偶關于癌癥的溝通和心理困擾對夫妻關系滿意度的影響,制定了夫妻對癌癥心理社會適應的關系親密模型,該模型指出婚姻關系的親密程度是病人和伴侶對癌癥心理適應的重要決定因素[7]。Northouse L L教授來自美國的密歇根大學護理學院,主要研究結腸癌病人與配偶的擔憂和適應模式,全面評估了病人與配偶對結腸癌的適應情況,并確定了醫(yī)護人員如何幫助病人與配偶更有效地應對及治療該疾病,以改善夫妻雙方的親密關系[8]。Hagedoorn M就職于荷蘭的格羅寧根大學醫(yī)學中心,研究了依戀導向的心理干預對乳腺癌病人與伴侶親密關系的影響,結果表明這種干預策略有助于優(yōu)化應對乳腺癌夫婦的心理社會護理和康復[9]。

表3 2000年—2020年發(fā)文量前5位的作者
2.5 突現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時區(qū)圖譜可以反映研究熱點的演化進程,有助于分析研究趨勢[6]。2000年—2008年研究者主要聚焦在乳腺癌病人和配偶的生存質量、焦慮抑郁等情緒體驗以及心理困擾等方面。隨著時間推移,該領域的研究主題逐漸偏移到癌癥病人與配偶的自我暴露、健康行為、照護、性幸福等方面。近5年的研究熱點主要為乳腺癌幸存者、二元應對、質性研究。此外,在圖譜分析過程中,通過突現關鍵詞也可以進一步發(fā)現該領域的新興趨勢走向[6]。2000年—2020年共有25個關鍵詞被監(jiān)測出突現,近3年的突現關鍵詞有壓力、溝通、滿意度,說明當前研究者關注的新趨勢在癌癥病人與配偶的溝通、壓力反應、兩性關系滿意度等方面。
3.1 發(fā)文量逐年遞增 近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關于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發(fā)文量逐年遞增,表明該領域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癌癥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醫(yī)療水平的進步使癌癥病人生存時間延長,非疾病因素如生存質量、心理健康等成了醫(yī)護人員和病人共同關注的焦點[10]。癌癥不僅影響病人的身心健康,亦對夫妻雙方的親密關系產生較大影響。研究發(fā)現,癌癥并非病人個人的疾病,而是夫妻雙方共同的疾病,故有學者將癌癥定義為“我們的疾病”[11],也有學者提出將癌癥夫婦當作一個情感系統(tǒng)看待,將親密關系視為癌癥病人可以使用的資源[9]。通過調適癌癥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提高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密切程度,病人與伴侶對癌癥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生存質量相應改善,因此該領域的研究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3.2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共有47個國家從事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領域的研究,其中美國發(fā)文量最多,占總發(fā)文量的45.48%,發(fā)文量居于首位的機構是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大學。雖然國外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以下局限性:①研究對象多為前列腺癌、乳腺癌,少數涉及消化系統(tǒng)癌癥,如結直腸癌,針對宮頸癌和卵巢癌的研究鮮有報道,相關研究人員可借鑒現有研究成果開展癌癥領域親密關系的研究;②現有的研究多為描述性研究,干預性研究較少,目前的干預策略主要有親密加強療法(intimacy-enhancing therapy,IET)、情緒自我表露(emotional disclosure,ED)以及最為常見的二元應對干預(dyadic coping,DC)等[12]。
我國對親密關系的研究相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起步較晚,目前研究類型主要為綜述和橫斷面研究,干預性研究較少。我國研究人員在借鑒國外親密關系干預措施的同時,更需結合我國文化背景和醫(yī)療環(huán)境的特點,開發(fā)針對我國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評估工具,以便科學判斷癌癥病人與配偶之間的親密關系,制訂出適宜本土文化需求及心理需求的管理辦法和干預措施[13]。
研究熱點。基于CiteSpace軟件的突現關鍵詞分析顯示近年來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于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可控影響因素的研究,如生存質量、心理困擾、溝通和夫妻支持應對等方面。
癌癥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與病人的生存質量息息相關,性生活是其中重要的組成元素,屬于成年人正常的生理需求。癌癥治療導致病人身體形象改變,性功能和生殖能力下降,嚴重影響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14]。由于我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多數病人在處理性和維持兩性關系時感到無助。因此,醫(yī)護人員應重視病人治療過程中的心理指導,探索向病人及家屬傳播性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主動與病人討論潛在的與性有關的問題,及時解決他們的性問題和改善親密關系[15]。
心理困擾作為一種不良的情緒體驗,癌癥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與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呈顯著負相關[16]。Milette等[17]研究表明,癌癥病人與配偶之間披露與癌癥相關的擔憂,加強溝通,可以明顯改善夫妻雙方關于癌癥的心理困擾。良好的溝通模式有利于促進病人的抗病信念,對病人的康復起促進性作用[18]。Porter等[19]對前列腺癌病人與其配偶實施親密加強療法,結果表明通過加強溝通和交流可以提高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減少雙方心理困擾。臨床醫(yī)護人員可針對性地向病人與配偶提供溝通技巧與知識,提升夫妻雙方的溝通意識,降低夫妻雙方的溝通負擔。
夫妻支持應對指的是夫妻中的一方在感知到對方的壓力后,向伴侶提供相應的支持,共同努力應對壓力[20]。二元應對干預作為提高親密關系最為熱門的干預方案,諸多國外學者開發(fā)了針對癌癥病人與配偶的二元干預方案[21]。Falconier等[22]認為二元應對與關系滿意度密切相關,將二元應對納入夫妻治療或關系改善計劃有利于夫妻關系。國內針對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干預性研究較少,國內學者應在借鑒國外成熟干預方案的同時結合我國文化背景加以漢化、修訂,開發(fā)適宜本土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干預方案及評估工具[21]。
通過干預癌癥病人與配偶的親密關系,可以提高夫妻雙方共同應對疾病的能力,改善病人生存質量,降低病人心理困擾程度,同時亦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可視化分析了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研究進展,旨在促進癌癥病人與配偶親密關系的改善,提高夫妻雙方的生存質量,為臨床醫(yī)護人員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并有助于我國科研人員發(fā)現該領域的研究前沿,把握國際研究熱點。由于本研究僅可識別發(fā)表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該領域文獻所反映的研究熱點及趨勢,未能對中文文獻數據庫進行檢索,如中國知網(CNKI)、萬方、維普等,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續(xù)可針對其他數據庫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