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杰,楊福政,崔菡斐,喬 娟,魏玉蓮,季曉紅,徐 兵,張麗娜,景雪冰
實習護生是護理隊伍的后備力量,臨床實習也是護理學生從課堂走向醫院,將理論知識落實為技能實踐的必要過程,能促進護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臨床護士作為臨床護理教學的主力軍,其臨床帶教水平直接影響實習護生的學習和成長。臨床護理教師的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護理教學的質量與發展[1]。護理實習期間帶教老師的專業素養和行為準則會對護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帶教老師對待護生的態度和行為對提高護生臨床技能水平、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念尤為重要[2]。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是指在護理教育過程中的一些行為或做法會給相關人員造成心理或生理痛苦的無禮或破壞性行為[3]。國外一些研究發現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會遭受到帶教老師的嘲諷、辱罵、惡意批評、漠視等語言或者行為方面的不文明行為,對實習護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都有嚴重的不良影響[4-5]。近年來國內某些學者開始關注并調查研究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對護生臨床實踐的不良影響[6]。尚缺乏實習護生遭受不文明行為現況的深入調查。因此,本現況分析旨在關注實習護生遭受不文明行為的現狀,為提供一個更好的實習與帶教環境,進一步加強實習護生與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帶教質量和護生臨床實踐能力提供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1年畢業的臨床實習護生130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連續臨床實習時間>2個月,年齡≤25歲。排除標準:因各種原因主動要求退出者。保證護生了解本次調查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獲得護生的同意和配合。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者查閱相關文獻自行編制,包括年齡、性別、家庭居住地、是否為獨生子女、學歷、實習醫院名稱、本次已實習時間、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參加學校社團、目前所在科室、在實習期間是否擔心受到不文明行為傷害以及對臨床護理不文明行為的重視程度12項。
1.2.2 中文版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量表(UBCNE) 該量表由Anthony等[7]研制、崔莎莎等[8]漢化,包括“輕視行為”“排他行為”2個維度12個條目,其中輕視行為維度包括條目1~條目7,排他行為維度包括條目8~條目12。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很不符合”“較不符合”“不確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計0分、1分、2分、3分、4分,各條目得分相加即為量表總分,分數越高說明臨床中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越嚴重。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76,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3 資料收集方法 根據研究目的選取調查研究對象,了解醫院內實習護生的實習情況。通過“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提供電子問卷二維碼,網上分發問卷,發放問卷前,由研究者本人向實習護生詳細說明本次調查研究的目的、意義和填寫問卷的注意事項,強調問卷的隱私保護,獲得護生的同意和配合。共回收13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123份,有效回收率為94.6%。

2.1 實習護生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123名實習護生,年齡20~25歲;男29人,女94人;學歷:專科28人,本科95人;家庭居住地:城市地區45人,農村地區78人;獨生子女36人,非獨生子女87人;本次已實習時間:2~4個月9人,>4~6個月77人,>6個月37人;擔任學生干部38人,未擔任學生干部85人;參加學校社團者61人,未參加學校社團者62人;目前所在科室包括門急診、內科、外科、手術室等7個科室;在實習期間擔心受到醫院不文明行為傷害61人,不擔心受到不文明行為傷害19人,不確定43人;對醫院不文明行為重視71人,不重視16人,不確定36人。
2.2 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現況 123名實習護生遭受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總分為(18.15±9.92)分,輕視行為(11.20±6.41)分,排他行為(6.96±4.30)分。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條目得分見表1。

表1 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條目得分 單位:分
2.3 影響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結果顯示家庭居住地、學歷、是否擔任學生干部、是否參加學校社團、在實習時您有多擔心遭到醫院不文明行為傷害以及您對醫院不文明行為的重視程度影響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P<0.05),見表2。

表2 影響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4 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以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量表總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歷、在實習時您有多擔心遭到醫院護理不文明行為傷害以及您對醫院護理不文明行為的重視程度最終進入回歸方程(P<0.05)。詳見表3。

表3 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
3.1 實習護生重視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臨床護理教育水平仍待提高 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總分為(18.15±9.92)分,表明實習護生遭受不文明行為居于中等水平,各維度得分均高于游紫為等[6]研究結果,其結果顯示大部分護理本科生在臨床實踐中較少遭遇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可能與學歷有關,學歷可影響實習護生在臨床帶教老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態度[9],本研究專科生占比22.8%,增加了護生對臨床護理教育遭受不文明行為描述的概率。但與國外質性研究相比較而言,我國臨床實習護生在實習期間描述的遭受不文明行為較少,這可能與我國思想文化道德約束、個人品質有關[10-11]。在實習過程中大部分實習護生在實習期間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會自我規避一些不利于自身的臨床護理帶教不文明行為。實習護生是一個容易受到壓迫、欺凌的群體,處在畢業階段的他們年輕、缺乏相關臨床經驗,不了解醫院規則[12]。護生離開學校進入醫院,第一次真正、真實地接觸臨床工作,對臨床工作中的一切充滿憧憬和好奇,同樣也是實習護生學著獨立、自主地處理問題的重要時期[13]。因此,在此期間需要有人來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并培養他們最初的工作熱情,而這是護理教師的道德使命和職責[14]。
開展臨床護理教育工作需要注重人文關懷,目前臨床護理帶教方面臨床帶教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方面,醫院不文明行為會改變實習護生的積極心理狀態,降低實習護生的心理資本和臨床實習行為[15-16]。有學者指出,在臨床實習期,護理帶教老師是護生感受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正因此帶教老師帶來的醫院不文明行為會給實習護生帶來更嚴重的影響[2]。帶教老師不正確、不耐心的引導和開解會消耗實習護生的工作熱情和求知欲,對實習期間表現產生消極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帶教老師的素質能力對實習護生的實習生活起非常關鍵的作用,決定了護理臨床的教學質量,決定未來實習護生在職業崗位上的行為表現和未來他們所能為病人提供的護理質量,因此提高臨床護理教育水平尤為重要。
3.2 國內本科實習護生感知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較少 相比國外一些研究[4],國內的臨床帶教氛圍相對輕松、友好,帶教老師在護理實習過程中會盡量避免讓實習學生處于尷尬的處境,在帶教過程中、面對病人時對實習護生大多持一種維護的態度。這可能與我國的一些社會傳統有關,無論教師學生從古代起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老師以“為人師表”學生則以“尊師重道”這種道德標準去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當行為的發生[6]。在本研究中參與問卷調查的實習護生77.2%是本科生,相比專科生,本科實習生他們經過系統理論的專科學習和集中的操作技能培訓,對于知識的儲備較豐富,理論知識掌握更加扎實,另外一方面臨床帶教老師對本科護生也會有一種固有的認知,本科實習生自帶一種“光環效應”使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更加和藹,更容易看到他們在實習工作中的閃光點,更有耐心能包容他們的錯誤和缺點。有學者研究認為,專科生更少感知帶教老師的人文關懷[16]。
3.3 實習護生遭受醫院不文明行為事件的影響因素 護生遭受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是護理行業的熱點話題,會直接影響實習結果,間接影響護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和護理質量。本研究中給出了幾類解決和避免不文明行為事件發生和減少不文明事件所帶來影響的方法。解決方法的側重點主要集中在實習護生、帶教老師、醫院管理者和社會等方面。
3.3.1 實習護生方面 遭受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原因與實習護生本身有關,自身理論知識不夠豐富,操作技術不夠熟練,不能達到帶教老師所期望的目標,這是遭受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方面,實習護生應該利用下班之后的時間努力學習,溫習護理基礎知識并了解本行業內的熱點話題和精尖技術,提高自身業務能力。能力出眾的實習護生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是積極良好的,護生在實習期間學習越主動,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將護理工作做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護理理論知識解決護理問題,就會更容易得到帶教老師的青睞[17],從而極大減少醫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溝通交流是減少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實習護生與帶教老師經常進行友好的溝通交流,遇到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使護生與帶教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從而減少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發生與影響[18]。
3.3.2 帶教老師方面 醫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與另一主體帶教老師是有一定關系的,帶教老師扮演的不僅是知識傳授者這一形象,更是實習護生的道德標桿,實習護生從帶教老師身上學習到嚴謹的工作作風、善良的仁愛之心是更為重要的[19]。單提高實習護生的素質和技能不能完全遏制醫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居于主導地位,他們的引導對實習護生的心理和臨床實踐行為起著重要作用[20],因此臨床帶教老師的高素質是避免不文明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針對這一方面,醫院管理者應該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關注,加強對帶教老師的素質培養,加強對帶教老師的管理,具體可以通過提高臨床實習帶教教師的準入資格、定期開展講座加強帶教老師的培訓、帶教老師與實習同學雙向評價等方法[21]。
3.3.3 社會方面 社會因素也是導致醫院不文明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對臨床護理教育的關注度低、病人與家屬對實習護生的抵觸態度以及陌生的醫院環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習生活的正常進行[22]。這些原因使帶教過程中很難產生臨床歸屬感,降低實習護生和帶教老師的工作熱情,由于他們長期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護生難以融入臨床,進而加大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發生的概率[23]。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加大社會文明宣傳力度同時幫助實習護生加強自身業務能力的培養,激勵護生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和工作態度,盡量避免沖突的發生,減少醫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綜上所述,實習過程中有少部分實習護生正在遭受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其中可以通過改變實習護生、帶教老師和社會等方面的素質技能來減少實習護生遭受臨床護理不文明行為的發生。醫院應加強對臨床帶教老師的培訓及管理,另一方面,護生端正態度并積極尋求學校及醫院支持,減少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對護生的不良影響。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本研究樣本量少,研究范圍小,以后可擴大樣本量,納入更多因素,從不同角度探討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另外,本研究僅以量表形式調查,今后可加入質性研究,全面、深入地描述護生對臨床護理教育不文明行為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