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彥希 李 瓊 鐘偉章 羅玉釗 黎燕霞
1.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廣東高州 525200;2.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高州 5252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于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升高的一種慢性疾病[1]。T2DM無法徹底治愈,只能通過長期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延緩疾病進展,若血糖控制不穩定,會增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發生率,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均帶來沉重負擔[2-3]。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T2DM的常用藥物,雖然可降低血糖值,但單一使用降糖效果并不理想,需聯合其他降糖藥物。西格列汀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降糖藥物,屬于二肽基肽酶抑制劑,通過滅活腸促胰素發揮一定的降糖效果。臨床研究提示,西格列汀可促進胰島素生成,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延緩疾病進展,降低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發生率[4]。基于此,為探究西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治療T2DM的效果,本研究對高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診的80例T2DM患者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高州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診的80例T2DM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6~74歲,平均(60.52±6.17)歲;病程4~13年,平均(8.62±3.14)年;體重指數(BMI)19~27 kg/m2,平均(23.16±1.45)kg/m2;合并癥:12例高血壓,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冠心病。比較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8~73歲,平均(60.59±6.12)歲;病程5~12年,平均(8.65±3.11)年;BMI 20~27 kg/m2,平均(23.18±1.41)kg/m2;合并癥:14例高血壓,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冠心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已獲取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
診斷標準:均滿足《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中T2DM的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T2DM在6個月以上;②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0 mmol/L,餐后2 h血 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11.0 mmol/L;③具有一定認知水平,意識清楚;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消化系統疾病者;②過敏體質者;③入組前1個月接受過降糖治療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合并造血系統疾病者;⑥存在肢體運動障礙者;⑦合并惡性腫瘤者;⑧1型糖尿病患者;⑨重大臟器衰竭、功能障礙者。
比較組:予以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廣東賽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78002,規格:0.5 g×60片),口服,0.5 g/次,3次/d,連續治療2個月。觀察組:在比較組的基礎上,予以西格列汀(Merck Sharp&Dohme Lld,國 藥 準 字 J20140095,規 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次/d,連續治療2個月。
①臨 床 療 效:FBG≤7.0 mmol/L,2 hPG≤8.2 mmol/L為顯效;7.0 mmol/L<FBG≤8.3 mmol/L,8.3 mmol/L<2 hPG≤10.0 mmol/L為 有 效;FBG> 8.3 mmol/L,2 hPG> 10.0 mmol/L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6]。②血糖指標: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FBG、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2 hPG。③血糖達標時間:FBG≤6.1 mmol/L,2 hPG≤8.0 mmol/L,即可判定為血糖達標。④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胰島β細胞功能(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HOMA-β),HOMA-IR=FPB×空腹C肽/22.5,HOMA-β=20×空腹C肽/(FPB-3.5)。⑤氧化應激指標:采用儀硫巴比妥酸法檢測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以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⑥不良反應:統計低血糖、浮腫、胃腸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以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血糖指標、血糖達標時間、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氧化應激指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同組組內數據,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組間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比較組的7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FBG、HbA1c、2 hPG與比較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上述指標均較比較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FBG、HbA1c、2 hPG均較治療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比較(±s)
注 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2 hPG:餐后2 h血糖;與治療前比較,aP < 0.05
組別 n FBG(mmol/L) HbA1c(%) 2 h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9.92±1.52 6.05±0.61a 14.62±2.05 7.52±1.05a 9.82±1.34 6.05±0.62a比較組 40 9.89±1.59 7.59±1.05a 14.59±2.11 10.62±2.04a 9.85±1.29 7.82±1.07a t值 0.086 8.021 0.064 8.545 0.102 9.052 P值 0.932 0.000 0.949 0.000 0.919 0.000
觀察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為(6.15±0.67)d,比較組為(9.62±1.57)d,觀察組患者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比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857,P=0.000)。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HOMA-IR、HOMA-β與比較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HOMA-IR較比較組低,HOMA-β較比較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HOMA-IR均較治療前低,HOMA-β均較治療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指標比較(±s)
注 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β:胰島β細胞功能;與治療前比較,aP < 0.05
組別 n HOMA-IR HOMA-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4.85±0.34 2.16±0.16a 65.32±4.85 79.62±9.82a比較組 404.89±0.31 3.26±0.84a 65.41±4.77 70.26±5.37a t值 0.550 8.136 0.084 5.289 P值 0.584 0.000 0.934 0.000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血清MDA、GSH-Px、SOD與比較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DA較比較組低,GSH-Px、SOD較比較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DA均較治療前低,GSH-Px、SOD均較治療前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 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β:胰島β細胞功能;與治療前比較,aP < 0.05
組別 n MDA(mmol/L) GSH-Px(U/L) SOD(k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95±1.26 3.16±0.52a 76.26±5.16 94.62±8.26a 112.06±6.25 138.26±10.62a比較組 40 6.98±1.21 4.95±0.84a 76.33±5.12 81.62±5.06a 113.01±6.19 121.62±8.37a t值 0.109 11.459 0.061 8.488 0.683 7.783 P值 0.914 0.000 0.952 0.000 0.497 0.000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7.50%,與比較組的5.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n(%)]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90%的糖尿病患者為T2DM,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T2DM的發病率顯著增高[7]。T2DM患者普遍存在體重降低、多食、多尿、多飲等,患者需終身接受降糖治療,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8]。目前,臨床普遍認為T2DM的發生與家族遺傳、生活方式改變、免疫功能減退、糖脂代謝紊亂、氧化應激反應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9]。T2DM患者在發病后,胰島β細胞功能會呈進行性衰退,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同時出現胰島素抵抗[10]。如果血糖控制不穩定,容易引發酮癥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并發癥,增加截肢率[11]。臨床研究提示,T2DM無法徹底治愈,只能通過積極、有效的降糖治療,保護殘存胰島功能,防止疾病進展[12]。
二甲雙胍是臨床治療T2DM的常用藥物,現已被廣泛應用于T2DM的治療中,可抑制肝臟葡萄糖產生,提高周圍組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13]。但單一使用二甲雙胍效果并不理想,降糖效應不穩定,極易發生低血糖等不良事件。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比較組的72.50%,觀察組治療后FBG、HbA1c、2 hPG、HOMA-IR、血 清MDA均 低 于 比 較 組,HOMA-β、血清GSH-Px、SOD均高于比較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比較組(P< 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7.50%,與比較組的5.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在T2DM治療中的降糖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如下:西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具有高選擇性、可逆性,可以雙向調節血糖。西格列汀口服被人體吸收后,會刺激胰島激素分泌,抑制肝臟葡萄糖合成,發揮顯著的降糖效果。與二甲雙胍相比較,西格列汀的選擇性更高,人體具有較高的代謝率,患者服用后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臨床研究報道,患者口服西格列汀后,約79%的藥物會通過尿液以原型排出,因此能減輕對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14]。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協同作用,優勢互補,可發揮顯著、穩定、持久的降糖效果,彌補了單一二甲雙胍治療的不足,且兩種藥物聯合,并未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在常娟[15]的研究中,接受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17%,比接受單一二甲雙胍治療的對照組的79.00%更高(P< 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6.67%,與對照組的25.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提示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治療T2DM的降糖效果更明顯,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研究時限較短、樣本量較小,對結果的普遍性、一般性有所影響,因此仍舊需延長臨床研究時限、擴大樣本量,為評估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在T2DM治療中的效果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T2DM患者采用二甲雙胍聯合西格列汀治療,可有效降低血糖值,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促進血糖恢復正常,且聯合給藥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借鑒、參考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