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郭鑫培 閆瑞敏
文字語言是數學問題最基本的表達形式,其特點是通俗,有助于理解題意,但有時敘述較為冗長、繁瑣.圖形語言的特點是直觀,便于觀察和聯想,但受制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圖形本身的復雜程度,有時難以理解.符號語言簡潔精煉,表述方便,有助于運算,但它的抽象性、概括性較強,對學生理解數學問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三種數學語言各有所長,因此我們在解題時要善于靈活地轉換數學語言,高效解決問題.
文字語言轉換為圖形語言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數學問題,轉換為符號語言可以使數學問題量化、符號化,從而通過代數運算解決問題.


圖1
分析:首先我們通過文字語言理解題意,明確其中的幾何條件,然后將文字語言轉換為圖形語言,從而更加直觀地呈現問題,如圖1所示.再將其中的幾何條件轉換為符號語言,如斜率、垂直關系、相交關系等,最終要求證的是三角形面積之比,只需找到圖形中的有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符號語言)即可求證.

①
又直線BN的方程為
②
聯立方程①②,解得點E縱坐標為


故△BDE與△BDN的面積之比為4∶5.
點評: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代數方法來解決幾何問題,但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將題目中的文字語言轉換為圖形語言,即先將幾何問題呈現出來,否則后續的所有處理都是空談.
例2如圖2所示,北京天壇的圜丘壇分上、中、下三層,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形石板(天心石),環繞天心石砌9塊扇面形石板構成第一環,向外每環依次增加9塊,下一層的第一環比上一層的最后一環多9塊,向外每環依次也增加9塊,已知每層環數相同,且下層比中層多729塊,則三層共有扇面形石板(不含天心石) ( ).

圖2
A.3 699塊 B.3 474塊
C.3 402塊 D.3 309塊
分析:首先我們要對題目中的文字語言進行分析、轉換,借助示意圖理解題意,利用相應的數學模型解決問題.如果將上、中、下三層看作一個整體,仍滿足每一環比上一環多9塊,則這三層每一環石板數符合等差數列模型.再畫出示意圖理解各層石板數的關系,最后將“下層比中層多729塊”轉換為相應的符號語言進行求解即可.

圖3
解析:由題意可設每環中扇面形石板塊數構成的等差數列為{an},則a1=9,d=9.由每層環數相同,設每層有n環,每層之間石板數的關系如右圖3.
由下層比中層多729塊,結合示意圖轉換為符號語言,有(S3n-S2n)-(S2n-Sn)=729,即S3n-2S2n+Sn=729,利用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可得9n2=729,解得n=9.則三層共有扇面形石板S3n=3 402(塊).故選:C.
點評:面對文字量較大的題目,要仔細審題,從中提取關鍵信息,抓關鍵點;要善于畫示意圖來理解題意,同時檢索頭腦中相應的數學模型,從而實現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
圖形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有助于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與分析,轉換為符號語言有助于數學問題的解決,以“數”解“形”.
例3如圖4,牛牛從公園E處出發,先到F處與麗麗會合,再一起到位于G處的少年宮參加活動,那么牛牛到少年宮可以選擇的最短路徑有多少條[1]?

圖4
分析:本題是一個計數問題,要“完成的一件事”是從E處到G處,分兩步完成,即先從E處到F處,再從F處到G處,因此應利用分步乘法計數原理.我們先將其中的圖形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即將路線圖中的信息明確化,可以發現E到F處的最短路徑長度為以EF為對角線的矩形周長的一半,F到G處的最短路徑長度為以FG為對角線的矩形周長的一半,進而可以找出每一步的最短路徑條數,根據分步乘法計數原理計算公式(符號語言)求解即可.
解析:由題意可以知道第一步由E到F處共6條最短路徑,第二步由F到G處,共4條最短路徑.根據分步乘法計數原理,可知牛牛從E處到G處可以選擇的最短路徑條數共6×4=24.
例4:如圖5是一個獎杯的三視圖,試通過獎杯的三視圖計算它的體積和表面積.(尺寸如圖,單位:cm,π取3.14,結果取整數.)

圖5
分析:本題是三視圖問題,信息全部蘊含在圖形之中,因此將圖形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是理解、分析問題的必要環節.觀察三視圖,可知該幾何體的上部是一個直徑為4 cm的球,中部是一個長、寬、高分別為8 cm,4 cm,20 cm的長方體,下部是一個棱臺,其中上底面是邊長分別為10 cm,8 cm的矩形,下底面是邊長分別為20 cm,16 cm的矩形,棱臺的高為2 cm.利用球、長方體、棱臺的體積公式(符號語言)即可求出體積.對于表面積,可以發現長方體和四棱臺有重合部分,因此計算表面積時,不要重復計算.

由球、矩形、梯形的面積公式,可得S球=4πR2=16π (cm2),通過計算可知,
點評:圖形語言向文字語言的轉換,是解決幾何圖形問題的第一步,但往往我們意識不到.這是因為在解題時,我們常常直接借助符號語言來定量計算,忽視了第一步轉換對理解問題的重要性.
符號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可以使問題更加簡明,轉換為圖形語言可以使問題更加直觀、具體,以“形”助“數”.


圖6


當k<0時,不滿足不等式的解集區間長度為2;
當k=0時,也不滿足題意.
因此,k>0.


例6已知集合
A={(x,y)|y2=x+1,x,y∈R},
B={(x,y)|4x2+2x-2y+5=0,x,y∈R},
C={(x,y)|y=kx+b,x,y∈R},
是否存在正整數k和b使得(A∪B)∩C=??若存在,求出k和b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分析:先將題目中的符號語言轉換為文字語言,來理解題意.集合A和B所表示的都是拋物線,集合C表示一條直線,而(A∪B)∩C=?表示這條直線和兩條拋物線均不相交,還要注意k和b只取正整數.由此我們根據題意,將其中的符號語言轉換為圖形語言,如圖7所示.

圖7

由b∈N*得b=2,則直線方程為y=kx+2.將直線方程分別和兩拋物線方程聯立,可得兩個方程組,



綜上所述,存在正整數k=1和b=2滿足題意.
事實上,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不止一次地進行數學語言之間的轉換,我們要知道每一次轉換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題目,從而有助于解決問題.因此在解題時,靈活地進行數學語言的轉換,可以大幅提高解題效率.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深入理解與把握對“同一件事”的不同數學語言的表達形式,鍛煉數學語言轉換能力,“玩轉”數學語言,使解題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