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永
張召永教育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是由江蘇省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權成立的由15 位道德與法治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團隊。筆者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把“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作為工作室的指導思想,通過價值驅動、規劃導向、主張引領、深耕課堂、平臺牽引等措施努力提升工作室的發展活力,有效提升成員的專業水平,積極發揮輻射、引領、服務作用。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在《名師基質》一書中說:“教師首先是人生意義的追求者和創造者。”作為教師,我們要爭做“四有”好老師,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專業素養、廣博的仁愛之心去服務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這需要我們把理想信念深刻心中,把責任擔當扛在肩上,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八個統一”要求,修煉專業能力、提升專業素養,用我們的專業力量去鑄魂育人、鑄就輝煌。
筆者將“積極向上”作為工作室成員的精神標識、生長姿態與信念追求。“積極向上”表現在工作上是滿腔熱情、敬業奉獻、使命擔當;表現在專業發展上是有持續的發展追求,不斷向上、充滿活力;表現在生活上是積極、樂觀、進取;表現在團隊交往上是包容和諧、彼此成全、攜手共進。工作室通過政策引領、理論培訓、黨史學習、革命英雄故事講述來培育教師的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堅定教師的教育信念,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多一份積極向上,就少了一份慵懶;多一份積極向上,就增添了一份生命的活力。“積極向上”已漸漸成為工作室所有成員的人生信條,融入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
馬克思說:“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之前就已經在自己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顯然,一個工作室當然要通過發展規劃、成長計劃來引領教師的發展。為了避免工作室規劃的“不切實際”,筆者對工作室成員的年齡結構、專業儲備、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個性特長等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遞進式成長規則,確立“傳幫帶”行動方案,幫助他們確立發展目標。
工作室的發展規劃圍繞兩點開展:一是把工作室成員分成三個梯隊,即專業能力突出的作為第一梯隊成員,同時擔當導師角色,骨干教師作為第二梯隊,年輕教師作為第三梯隊。每個梯隊發展的重點有所不同,領銜人面向全體成員,做好引領工作,并對不同梯隊教師施加不同的指導:引導第一梯隊教師找準爆發點,找出平衡點,設計成果點;引導第二梯隊教師立足課堂教學,總結成功點,拓展理論面,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開始系統思考教育教學問題;引導第三梯隊教師研究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突破課堂教學關,實現縣、市級優課目標,同時能結合課堂教學經驗,嘗試用相關理論來審視自己的課堂,上一級梯隊教師有責任給予下一級梯隊教師一定的教育指導,實現“集體行走”。二是要求工作室成員結合自身情況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如制定加入工作室后的三年規劃、五年規劃和八年規劃。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主張是打開專業成長的‘天眼’,教學主張是培養卓越教師的一把金鑰匙。”教學主張源自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總結,又高于實踐,可以用于指導實踐、改進實踐,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系統性思考。筆者從活動教學的學習開始,歷經十年的思考與探索,最終提出“主題型活動教學”的主張。“主題型活動教學”就是指在“五育融通”“資源融匯”“學教融和”理念的引領下,根據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要求,圍繞某一主題線索,融通相關教學資源,來整體設計活動過程和設置問題情境,師生圍繞情境、活動、任務展開探討和學習的一種教學范式。主題、情境、活動、任務、評價是主題型活動教學的基本要素,可以通過主題情境設計、系列化的活動安排、序列化問題設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從而確立“學為中心”的課堂生態,如圖1所示。

圖1 “主題型活動教學”模型示意圖
“主題型活動教學”主張為工作室成員提供了學習、交流、探索的方向,引領他們實現創造性的發展,助力他們從優秀走向卓越。為了讓工作室成員能夠理解并運用“主題型活動教學”的主張,筆者帶領大家學習杜威、皮亞杰的活動教學理論,閱讀李吉林的情境教學、竇桂梅的主題教學、沈雪春的議題式教學、胡中鋒的教育評價等書籍,理解“主題型活動教學”的思想淵源和理論依據,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嘗試,領會設計要領、總結基本規律。同時,筆者還鼓勵工作室成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大膽運用“主題型活動教學”理念去設計、組織教學,因其理念新、設計巧、效果好,參賽教師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2021 年,工作室有1 位教師取得省優課評比一等獎,5 位教師獲得市優課、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要想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幫助教師明晰專業成長的目標和路徑,必須幫助教師澄清專業成長的核心內容,這樣才能避免教師走彎路。筆者為工作室成員做的第一個講座就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目標與實踐路徑》。講座梳理了一名教師在成長過程中可以實現的目標,如職稱目標(包括正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目標、各類名師目標、特級教師目標、學術目標(教學成果獎、教研成果獎、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為工作室成員指明前進的方向。這些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四個方面的均衡發展,即綜合表彰的取得、德育(班主任)工作成績、教學成果、科研成果,這四個方面的核心連接點是對“高品質課堂教學”的追求。立足課堂教學實踐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核心路徑,教學成績的取得、學生的良好發展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深入研究與探討的必然結果,論文寫作、課題研究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基本路徑,而這些必須圍繞課堂教學展開才有生命力。許多名師做了校長、局長后還堅持走進課堂,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課堂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立場。
只有深深地扎根課堂,教師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長。工作室的所有活動都圍繞課堂教學展開:公開課展示是每一次活動的重頭戲,常常開設2~4 節課,邀請專家現場聽課把脈,研究每一節課的優劣得失,尋求優化策略與路徑;專家講座引領成員從課堂實踐出發,探求背后蘊含的教學理論,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閱讀、論文寫作、課題研究活動也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展開。這些活動引導工作室成員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行為、學習行為等角度去省視課堂,從情境、活動、主題、任務、評價、互動方式等角度去觀察、研究、把握課堂,從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主題性、活動性、生活性、融合性等視角來認識課堂、理解課堂、駕馭課堂。隨著課堂教學實踐的開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入,成員們的教學水平、專業素養有了明顯提升。
工作室成立以來,筆者利用各種途徑搭建各種活動舞臺,不斷促進工作室成員的專業發展。例如:走進成員學校,通過送課下鄉為成員提供學習機會以及展示自我的舞臺;與張玉祥等市內名師工作室開展交流,為成員提供學習他人智慧與經驗的機會;與南京、常州等地的名師工作室開展跨區域合作,為成員提供更寬闊的舞臺;借助與《江蘇教育》編輯部的合作機會,促使成員提升專業寫作能力等。
同時,工作室還建立微信群,以方便成員交流讀書心得、分享教科研方面的經驗、抒發人生感悟等。如建立“天泉思政”微信公眾號,用它來記錄每一個活動的過程,記錄工作室成員的每一份努力、每一個成果,講述教師自己的成長故事,傳達成員的思想與信念。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工作室的有力支撐,牽引著工作室所有成員的共同成長。如2021 年末,工作室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我的2021”項目,每位成員回顧自己在2021 年的思想變化、專業成長、成敗得失,一份份心得不僅激勵了自己,也感染了工作室的其他成員。陳雯老師說:“兩年前我遭遇了自己職業生涯中最迷茫的一段時光,自己猶如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孤舟,找不到方向……現在我的職業幸福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身成長,另一個則是學生的肯定……”從她的字里行間,我們讀到了她的轉變,讀到了她的成長。徐亞楠老師說:“用‘扎根’這個詞來形容我的2021 年,再合適不過了。我想嘗試記錄我的2021,總結我的得與失,讓我保持那份熱愛,奔赴下一段山海。”張紅星老師說:“靜靜地梳理我的2021,我想用幾個‘變’來記錄我的心路歷程。我最大的蛻變,是參加教學基本功比賽之后……一直以來,我喜歡待在舒適圈里,幻想‘躺平’的生活,但2021 年的種種經歷,讓我不知不覺地主動思變了。”尹晶老師說:“不經歷,永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行動,永遠不可能改變什么。”
現在,工作室成員已經把工作室作為自己心靈的歸屬地、專業發展的加油站,他們在相互學習中得到鼓勵、支持與幫助,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歸屬感、取得成績的成就感、追求卓越的充實感、職業發展的幸福感,而工作室也確實讓他們收獲了不一樣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