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龍CHEN Zhi-long;羌曉青QIANG Xiao-qing;曹傳軍CAO Chuan-jun;邱添QIU Tian
(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1108;②中國航發商發,上海 201108)
整機室內試車臺試車時,由于發動機燃氣射流與試車臺的引射作用,試車臺進排氣流量大約是發動機流量的2到3 倍[1]。對于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在最大起飛工況下,其在試車臺內的引射作用會使進排氣流量可達3000kg/s以上,這使得試車臺外的流場將由進排氣流動所主導[2][3]。
試車臺的建造受場地限制,其空間尺寸是有限的,并結合惡劣氣候下的大氣流動,試車臺排出的氣流有可能受進氣流影響,被進氣塔再次吸入,這種排氣塔氣流被再吸入進氣塔的現象(后文簡稱再吸入現象)會導致試車臺內的流場、溫度場紊亂,從而對發動機試車產生負面影響[4]。因此在試車臺的氣動設計階段就應充分考慮再吸入的可能性,并盡量避免再吸入的發生,保證試車臺內部流場平穩流暢[5],進而保證試車安全和有效。
試車臺環境風向風速、發動機進氣流量大小、排氣塔的高度、排氣塔與進氣塔的距離是決定是否發生再吸入現象的關鍵因素。鑒于排氣塔與進氣塔的距離,受車臺建設場地限制較大,且相關標準中有參考。本文采用數值模擬方法,主要研究前三個變量對試車臺外流與再吸入現象的影響。
考慮到噪聲、工藝布局對試車臺建設的影響,很多發動機試車單位一般會在同一區域規劃多座試車臺,因此本文建立水平排列、間隙固定的兩座試車臺模型研究試車臺外流流場。且本文研究的是試車臺進排氣再吸入現象,因此模型設置環境氣流大致方向為排氣塔流向進氣塔。如圖1 所示。

圖1 試車臺外流氣動力示意圖
根據當地的風玫瑰圖與發動機工況,選取最嚴格的環境流動與內流工況作為仿真模擬的輸入,其中當地環境全年統計超過1%的最高風速為22 節;選取由排氣塔吹向本身的進氣塔(正北風)與排氣塔吹向相鄰進氣塔(西北風22.9°)為最嚴苛環境流動[6],并按照排氣塔分別增高0.25D、0.375D、0.5D 計算試車臺外流流場(D 為試車間橫截面邊長)。
試車臺主要由進氣塔、試車間、引射筒、排氣塔組成,參考相關標準,排氣塔高2.82D,進氣塔高1.83D。同時,考慮試車臺內的消音板、導流板、開孔擴壓器等對外流沒有影響,應當簡化外流模型。
仿真控制體為模擬無限遠處的環境流場,除了定義邊界為無反射恒定流場邊界外,拉伸邊界到模型的距離,以消除計算邊界對仿真的影響。
流體網格劃分過程中,按照結構特點對流體域進行了分割,并在全區域采用結構化網格。為在獲得流場特性的同時,減少網格總數,設置網格尺寸由試車臺至遠場逐漸放大,流體域網格數量總計約為1500 萬。
流場計算采用隱式格式求解對流項,采用有限體積法求解N-S 方程,湍流模型選用Realizable k-ε 模型。遠場為無反射邊界,壁面無滑移、無穿透,在近壁面垂直于壁面的方向上的壓力梯度為零。
排氣流分別受排氣動能與環境氣流速度兩方面作用,將在排氣塔口上升的同時,向下風口處移動。在接近進氣塔口時,由于流體粘性的作用,排氣流會如圖2 所示,受進氣流的影響,向下方偏轉,并結合環境動能,被進氣塔再吸入或流出進氣塔影響范圍。

圖2 試車臺排氣流線(馬赫數)分布
本節仿真計算對比中,環境流動分為以下兩種情況:①風速達到當地年度占比時間高于1%的最大風速22 節(約11.3m/s),水平風向由排氣塔指向本座試車臺的進氣塔(正北風),發動機在最大起飛工況;②風速達到當地年度占比時間高于1%的最大風速22 節(約11.3m/s),水平風向由排氣塔指向相鄰試車臺的進氣塔(西北風22.9°),發動機在最大起飛工況。
如圖3 所示,發動機的最大起飛工況下,相比于環境流動,排氣流在垂直方向上占主導地位,因此排氣流沒有進入進氣流的影響區,兩者都沒有再吸入現象發生。

圖3 不同風向流動對試車臺外流的影響
但在放大進氣塔附近的流場,從圖4 中可以看出,正北風下,進氣流在垂直方向的影響區為1.01D,而在西北風下,進氣流在垂直方向的影響區僅0.73D,說明正北風更容易導致再吸入現象發生。

圖4 不同風向流動對進氣流線的影響
發動機工況的變化將導致試車臺進排氣流量的變化,從而改變環境水平流動與進排氣垂直流動的相互影響,當環境水平流動占主導作用后,排氣流線將在排氣塔出口外立即轉向,最終增加被再吸入的風險。
如圖5 所示,在慢車工況下,由于垂直氣流作用的減小,環境水平流動占主導作用,導致排氣流在排氣塔內側形成旋渦,這時進氣流受環境流動影響,上游流線延伸至排氣流上方,這導致在垂直方向上,進氣流將排氣流包裹,大大增加了再吸入的風險。

圖5 正北風22 節下不同發動機工況對試車臺外流的影響
在最大起飛工況下,進排氣兩者的粘性影響大大減弱,使得進氣流影響區趨向于水平延伸,完全避免了再吸入的風險。
試車臺應保證在慢車工況下的排氣流脫開進氣流影響區,才能保證在發動機全工況下都沒有再吸入現象的發生。
根據上文所述,避免再吸入發生需要保證排氣流高于進氣流的影響區,對于試車臺氣動設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高排氣塔高度,以改善試車臺外流流場。排氣流的初始高度升高,排氣流在下游逐漸脫開進氣流的影響區,避免了再吸入的發生,如表1。

表1 試車臺外流仿真再吸入分析匯總
本文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對試車臺排氣再吸入現象進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結論:
①在相鄰多臺試車臺同時工作的情況下,平行于進排氣塔連線方向的風向相比于傾斜風向更容易導致再吸入。在同等風速下,正北風環境比西北風22.9°的進氣影響區高0.28D。
②發動機慢車工況排氣流更容易進入進氣流動的影響區,增加再吸入的風險,需要設計保證在慢車工況下排氣流在垂直方向上高于進氣流影響區,即進排氣塔高度差小于0.75D,才能使得發動機全工況下都不會發生再吸入現象。
③增高排氣塔會提高排氣流動的初始高度,減弱進氣流對排氣流的粘性影響,從而減小再吸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