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儀

1999 年,一顆國際編號為3542 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以紀念這位科學家對世界遺傳學領域的重大貢獻。
談家楨是蜚聲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他一生致力于遺傳學研究,是我國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他也是聲望很高的著名教育家,始終奮斗在自己鐘愛的教育戰線,不僅在學術上碩果累累,而且桃李滿天下。
1909 年9 月15 日,談家楨出生于浙江寧波的慈溪。他自幼聰明好學,12 歲時從教會辦的道本小學畢業,并于1921 年考入了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在教會學校讀書,但談家楨偏偏不信教。他曾說過:“我小名叫阿犟,原因就是我性格倔強!”“我不信上帝信科學。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但我相信科學會找到令人信服的結論。”由于這座教會學堂是由外籍教師直接授課,也為幼年談家楨打下了扎實的英語基礎。
之后,談家楨被保送進入蘇州東吳大學,他本來想攻讀平時基礎好的數學,但由于對生物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他最后選擇了生物學專業,邁出了破解生命密碼的第一步。4 年后他又進入燕京大學深造,在李汝祺教授的門下開始從事遺傳學研究。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常常一天連續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采集實驗用的標本(瓢蟲)10193 只,經過仔細培育、觀察、分析,完成了《異色瓢蟲鞘翅色斑的變異》和《異色瓢蟲的生物學紀錄》等3 篇極有價值的論文,其中兩篇發表于《北平自然歷史公報》上,另一篇經李汝祺推薦,在美國的自然學雜志上發表,引起了摩爾根實驗室的注意。
1934 年,談家楨到加利福尼亞的加州理工學院留學,見到了心儀已久的導師——已獲得諾貝爾獎的摩爾根教授。留學期間,談家楨又幾乎足不出戶,日夜培育、觀察實驗標本,查資料,畫圖表,寫論文,最終以完成十余篇論文的優異成績引起了學界注意。他的導師十分欣賞這位中國青年研究者的才華,盛情邀請他留下繼續從事遺傳學研究,但“科學救國”的志向堅定了談家楨返回祖國的決心。1937年,他應竺可楨教授之邀,回國擔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在隆隆炮火中尋找一張平靜的書桌,浙江大學輾轉西遷至貴州湄潭。談家楨和他的學生們在湄潭縣郊的唐家祠堂里繼續著實驗。沒有電燈,他就帶領學生在桐油燈下觀察果蠅和瓢蟲;沒有凈水,他們就將河水用土法過濾后再沖洗實驗器皿。艱難的條件沒有阻擋科研的步伐,就在這個破舊的唐家祠堂,談家楨發現了瓢蟲色斑變異的嵌鑲現象。1946 年,其論文《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在美國《遺傳學》雜志發表,引起了巨大反響。
談家楨是遺傳學家,也是教育家,他曾說:“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于樹人。”“我這一生沒有金錢,財富就是學生。”他師承摩爾根“教而不包”的教學原則,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創造條件讓學生超過自已。早在湄潭期間,他就培養出生物學“四大金剛”——盛祖嘉、劉祖洞、施履吉、徐道覺。他說,學生超過老師,正是對老師的尊重,因為他們做了老師想做而沒能做的事,推動了學術的發展。
建國后,他在復旦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和第一個生命科學學院,并正式將“基因”一詞帶入中文,被譽為“中國的摩爾根”。在此后的30 余年里為中國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輸送了大量人才。曾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所長的余龍教授說:“沒人能夠數清,談先生究竟有多少學生。國內但凡有學習生物的地方,你總能找到與談先生有關的人。”
談家楨是科學界的長壽之星,享高壽99 歲,自然有一套自己的“養生體系”。當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經時,談家楨說:“想得開、吃得下、睡得著,還要不做虧心事。有話就要說,還要當面說,話不說出來,好像會發酵那樣很難受。我從不在背后作弄人,不做虧心事,所以我吃得下、睡得著。我問心無愧嘛!”
談家楨認為,吃得下和想得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整天憂心忡忡、愁眉苦臉,那么肯定是吃不下、睡不著的。談家楨一生中經歷過無數的風風雨雨,能從崎嶇坎坷的道路上一步步走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以大我忘小我、想得開、保持開朗樂觀的情緒。
談家楨70 多歲時,曾因患結腸癌和萎縮性胃炎動過兩次大手術。他之所以能轉危為安,順利康復,除了醫生的及時治療外,更與他的笑口常開、心情開朗密切相關。
談家楨對學生視如己出,不僅在學習科研上悉心指導,傾注心血,也對學生的生活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幫助。學生們對他當然更是真心愛戴,只要他有需要,總會有許多學生不請自來地趕到幫忙。在某次采訪時,談家楨還未到場,幾個學生就起勁地向記者介紹情況,言語中親切地叫他“談老頭”。恰好談家楨走進來了:“叫我有啥事情啊?”這些人到中年的學生一下全變得像小孩子似的,做個怪相,朝他笑笑,而談家楨則像一位撞破了孩子的調皮又覺得無傷大雅的家長,淡淡一笑,轉身慢慢走開了。他就是這樣的慈祥溫潤、和氣待人。
談家楨一向推崇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飲食方面,一日三餐的菜譜葷素搭配,以素為主。葷菜多食以鯽魚、鳊魚等河魚,油煎的食品基本不吃,經常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也經常吃黑木耳、香菇、枸杞子等。他還有一個保持多年的習慣,那就是愛喝綠茶。他的解釋是:綠茶含有茶多酚、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有抗衰老和抗癌作用,長期飲服有益無害。
年輕時的談家楨常常為了研究工作廢寢忘食,但后來他認為有勞有逸才是健康最重要的一條規律,必須嚴格遵守。“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最傷身體,只有懂得調節的人,才能有一副好身板。”
談家楨十分注重生活規律,每天的起床、鍛煉、讀書和吃飯都有極嚴格的時間表,從不打亂。也因此,他的睡眠質量很高,每天晚上10 點半準時上床,一躺下就能睡著。第二天清晨6 點起床,中午則會午睡半小時。每天早晨或傍晚,他會在夫人陪同下外出散步,下雨天則在陽臺上做做自由操。如果到外地或國外講學,回來后他會用兩周時間進行調理。
2008 年11 月1 日,過完大壽的談家楨在上海溘然長逝。復旦大學生物系的學生自發來到生物樓,親手折出一只只紙鶴來紀念這位不平凡的老人。而那顆以他名字命名的“談家楨星”,將一直默默地閃耀在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