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工,李芳
(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2020年以來,重大突發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而且給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及社會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與挑戰,建立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就成為當下化解或規避現實與潛在風險的關鍵。一方面,面對波及全球的重大突發事件,國家政府所展示出的動員力、響應力及反應力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贊譽;另一方面,也須在突發事件中得出更多反思和經驗總結。為滿足國家及社會公共安全之需求,亟須建立與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彌補在應急儲備、應急保障、應急物資供應等方面的短板,同時積極響應與踐行國家實施軍民深度融合戰略,在保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加速軍民深度融合步伐,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基于此,從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出發,在界定其內涵、構成、融合測度指標基礎上,運用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測度評價,根據結果以及重大突發事件的不同類型提供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范式。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建立能夠充分發揮軍民各自擁有的核心優勢,提高應急物資的質量和供給能力,最大程度上減少應急物資損耗和浪費,發揮響應機制整體保障效率。
在一般性理論討論層面:龔英提出應急供應鏈采購階段、生產階段和物流階段的管理策略[1];Dai等提出協同化應急供應鏈系統,以提高其組織和運作效率[2];陳正楊分析應急供應鏈協同管理內涵及理論,并給出應急供應鏈協同管理基本策略[3]。在模型研究方面,Chern等提出緊急救援交通規劃算法來解決應急供應鏈規劃問題[4];Ji等通過引入可救助度的概念來確定評價指標,并建立緊急救援需求的雙目標優化模型[5];朱佳翔等建立應急配送組合優化模型,并通過數值算例驗證該模型合理性[6];He等對應急供應鏈系統的指標進行篩選和排序,得到其關鍵管理指標[7]。
何新華研究突發事件下應急救援服務供應鏈協同優化模型基本設計思路[8];龐慶華等對突發事件下三級供應鏈收益共享契約進行改進研究[9];朱傳波等研究突發事件下供應鏈協調及零售商最優訂貨量對供應商可靠性及對其自身風險規避系數的敏感性[10];Dasaklis等通過對傳染病下的應急供應鏈進行建模研究以評估后勤需求和所需物資流動[11];Dwivedi等研究突發事件下影響應急供應鏈相關因素[12];王彥偉等以社會責任理論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策略理論為基礎,提出使用CSR閉環供應鏈的協調策略解決突發事件[13]。
張姣芳等創新地提出建設軍民融合應急物流保障體系[14];Zheng等提出軍民融合應急物資的預定位問題[15];古貞等提出軍民融合供應鏈集成化的概念模型,為實施集成化管理提供基礎[16]。
綜上所述,學者們大多從某一側面研究應急供應鏈,尚未有將軍民融合理論應用到應急供應鏈及其響應機制之中,即針對軍民融合的特殊性,如何形成重大突發事件下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的響應機制和響應范式尚處于缺失和缺位狀態。因此亟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充分發揮我國在制度、體制及機制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以及舉全國之力辦大事的國家動員、社會響應的優越機制,真正構建起軍民科學分工、相互協同、共融共享、共榮共生的高效、精準、快捷的應急供應鏈響應機制,提高應對各類重大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和反應水平。
應急供應鏈作為全社會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必不可少的載體,主要是指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分裂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軍事斗爭等重大突發事件情況下,由應急供應鏈上下游組織機構及成員構成的、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有機整體功能網鏈結構。包括應急物資的源頭物料采購、運輸存儲、產地生產、制造加工、商貿流通、流通加工包裝、配送及調達分配等諸多環節。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是一種協調好應急物資的采購、生產、儲運及配送等要素一體化的軍民融合應急機制。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后,政府和國家應急管理部根據實時跟蹤到的情況和信息及政府應急財務信息、應急人數信息和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快速制定應急預案(包括對應急物資的加工包裝、運輸、配送、分發等環節的人員調度方案,還有對緊缺物資的采購供應和資金調撥方案等),并將應急預案及時下達到軍民融合應急指揮中心[17],由指揮中心來監督軍民應急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執行情況,軍民企業則根據應急預案和應急物資儲備地點來進行應急物資的協作運輸及配送。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高效準確地運行,需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動力機制、協同機制和共享機制(圖1)。這三個基本職能彼此牽制,相互協調,共同為響應機制服務,推動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朝著良性方向發展[18]。

圖1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圖
1.動力機制。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動力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在動力機制和外在動力機制。內在動力機制是指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中央政府國家意志和國家安全意識。為了實現響應機制快速反應和高效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信心和決心成為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的前提條件和持續動力。外在動力機制是在國家政府統一調配及指揮下,通過完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相關法規政策以強化軍民之間的信息、技術、設施設備、人才、機制等方面的融合,使得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能夠順暢高效[19]。
2.協同機制。協同是將軍隊和地方的運輸、儲備及物流信息技術等要素全方位整合,充分集成為一個應急、調配、處置及響應系統。因此協同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協同儲備和協同運輸配送。協同儲備是將國家儲備、軍隊儲備和地方儲備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儲備體系。同時根據各類突發事件經常發生地合理布局應急物資儲備地點,以便應急物資及時供給。協同運輸配送是協調好中央、軍隊和地方交通運輸設施,更多地考慮軍民兩用運輸設備,通過多式聯運等方式提高應急速度。另外,在配送點通過合理分配軍民融合人力資源,擴大應急物資分配面積,避免分配不均問題[20]。
3.共享機制。共享機制從信息共享和應急物流技術共享兩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是指建立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信息共享平臺,在保證軍隊相關信息安全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應急物資庫存、需求和物資供應過程中信息交流和共享,進而保證對應急過程的全過程全方面有效監督[21],以及應急響應物資的恢復性生產和現場救援的物資紓困。應急物流技術共享是建立軍民融合創新平臺,實現軍隊和企業及社會其他機構技術的融合與共享,為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提供技術保障。
在測度指標選取過程中,要遵循客觀性、規范性及獨立性等原則,而且測度指標要盡可能全面反映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過程。因此根據應急供應鏈在突發事件下管理過程,選取應急準備能力A1、應急響應能力A2[22]、應急處置能力A3和應急保障能力A4[23]4個關鍵指標(表1),且每個指標再細分為若干個二級指標,設為B=(Bu1,Bu2,…,Buv),其中u=1,2,3,4,表示4個一級指標,v表示第u個一級指標的第v個二級指標。

表1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測度指標
1.應急準備能力A1。應急準備能力是指為高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提高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應急能力所采取的所有準備行動的總稱,包括對應急預案、應急隊伍及培訓演練等各種準備行動[24]。其二級指標包括:軍民融合應急預案制定能力、軍民融合應急管理機構投入度、軍民融合應急培訓演練度和專職軍民融合應急人員協調能力。
2.應急響應能力A2。應急響應能力是指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后,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能夠及時反應并且快速實施應急預案及計劃的能力。其二級指標包括:軍民融合應急儲備庫布局規劃能力、應急物資需求滿足度、軍民融合應急物資儲備量與應急范圍匹配度。
3.應急處置能力A3。應急處置能力是指為及時滿足突發事件發生地和救助地物資需求,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能夠迅速高效地運送應急物資,并將物資分發派送到災區,擴大分發面積,保證應急物資供給的全面性。其二級指標包括:軍民融合運輸配送路徑優化能力、軍民融合應急物資運輸及時程度、應急物資到達災區完備程度、軍民融合應急車輛配備能力。
4.應急保障能力A4。應急保障能力是指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能夠保障應急供應鏈在運作時高速靈活不斷鏈,保證應急物資的安全。這需要擁有完備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和先進的技術,及時掌握各種應急信息,以便應對突發事件。其二級指標包括:軍民融合應急信息溝通共享能力、軍民融合先進技術融合程度、應急物資維護與管理能力。
1.確定測度指標及其權重。根據1~9標度法[25](表2),邀請應急供應鏈領域5名專家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測度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標度在數值上體現為兩指標間重要程度等級,據此來構建判斷矩陣。

表2 1~9標度值及重要程度
根據5位專家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測度指標評價中得到的標度值建立判斷矩陣P,測度指標i與測度指標j相比的重要程度表示為mij,得到判斷矩陣P為:

采用幾何平均法求解各指標權重值[26],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計算判斷矩陣P每行標度值的乘積Pi:

(2)對判斷矩陣求幾何平均值:

(3)歸一化處理后得到相對權重Wi為:

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得出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一級測度指標的權重值為應急準備能力A1=0.10,應急響應能力A2=0.28,應急處置能力A3=0.46,應急保障能力A4=0.16。二級指標的權重值為軍民融合應急預案制定能力B11=0.14,軍民融合應急管理機構投入度B12=0.12,軍民融合應急培訓演練度B13=0.31,專職軍民融合應急人員協調能力B14=0.43;軍民融合應急儲備庫布局規劃能力B21=0.14,應急物資需求滿足度B22=0.53,軍民融合應急物資儲備量與應急范圍匹配度B23=0.33;軍民融合運輸配送路徑優化能力B31=0.10,軍民融合應急物資運輸及時程度B32=0.47,應急物資到達災區完備程度B33=0.16,軍民融合應急車輛配備能力B34=0.27;軍民融合應急信息溝通共享能力B41=0.54,軍民融合先進技術融合程度B42=0.30,應急物資維護與管理能力B43=0.16。
2.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模糊灰色綜合評價。通過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法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進行評價,將評價層次集設為T={T1,T2,T3,T4},T1,T2,T3,T4分別對應測度指標評價層次為:優、良、中、差,相應值為:0.9、0.7、0.5、0.3。當評價系數為0.7~0.9時,說明該方面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為優;當評價系數為0.5~0.7時,說明該方面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為良;當評價系數為0.3~0.5時,說明該方面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為中;當評價系數為0.1~0.3時,說明該方面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為差[27](表3)。

表3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評價層次表
通過8位應急供應鏈相關領域專家組成評價小組,根據評價層次表對各個測度指標進行打分,分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得u因素第v測度指標評價向量為(Xuv1,Xuv2,…,Xuvw),構成評價矩陣,8位專家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各個測度指標評價打分(表4)。

表4 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專家打分表
根據灰色理論評估方法計算出測度指標權矩陣,按照灰類給各個測度指標做白化函數如下:

以應急準備能力指標為例,二級指標軍民融合應急預案制定能力各灰類統計數為:

根據上述方法,可以得出應急準備能力、應急響應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及應急保障能力剩余二級指標的各灰類統計數。
對于二級指標軍民融合應急預案制定能力B11,屬于各灰類評估數如下:

依據上述計算步驟,計算出應急準備能力指標里其他二級指標各灰類評估數B12、B13、B14,由上述所求灰類評估數組成矩陣R1,同理得出其他一級指標評估數矩陣R2、R3、R4。
由二級指標權重集和權矩陣Ri計算出各個指標模糊綜合評價矩陣B。如應急準備能力:

同理,計算出應急響應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模糊綜合評價矩陣B2、B3、B4。
B2=[0 .2924 0.2268 0.1451 0.3357]、B3=[0 .2280 0.2328 0.2100 0.3292]、B4=[0 .1954 0.2049 0.2724 0.3633],各二級指標得分為:

最終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評價得分如下:

通過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測算,其評價結果為0.5723。根據上述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評價層次,其評價等級為良,距離優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還需不斷完善改進。同時,應急響應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占較大權重,屬于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關鍵測度指標。軍民融合應急儲備庫布局規劃能力、應急物資需求滿足度、軍民融合應急物資儲備量與應急范圍匹配度、軍民融合運輸配送路徑優化能力和軍民融合應急物資運輸及時程度在專家打分中都比較高,但與優還有一定差距。故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應當優化各個環節的合作,發揮其最大能力來應對重大突發事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危害社會公眾身體健康的重大傳染疾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等。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形成有關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的響應范式。其組織架構分為中央、區域和地方三個方面,國家和政府是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決策者和領導者[28],在中央設立國家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部,國家物流相關部門、軍委后勤部和軍委國防動員部等聯合辦公,通過指導各地方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委員會[29],以此來實現對事件的應急響應和動員。
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主要是軍轉民,軍隊作為輔助力量,由國家和政府啟動應急預案,國家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部指導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中心,指揮從藥品、醫療常備消耗品及醫療器械的捐贈,到醫療物資的原料采購、運輸、儲存、配送,再到應急物資全鏈條應急供應鏈運作過程,全程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支持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信息平臺提供信息服務,如圖2所示。

圖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范式
自然災害包括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地震、雪災、暴雨臺風、洪澇災害等,自然災害發生時危害程度高,受災區對應急救援物資需求比較緊急。為將自然災害降低至最小,亟須發揮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特殊功能與作用,主要依靠軍隊與地方之間形成軍地物流供應鏈融合與協同體系,對物資進行運輸配送。其組織架構為國家和政府,下設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中心,指揮協調地方各級救援小組,其中救援小組和軍隊通力合作,實現應急救援和應急物資配送的高效率。
在發生自然災害時,國家和政府啟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由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中心根據各級救援小組上報的災情信息進行指導和決策,各級救援小組對軍隊和應急供應鏈應急工作進行及時反饋和指導(圖3)。

圖3 自然災害響應范式
軍事沖突作為一種局部或全面的武裝對抗,它考驗著國家國防軍事的綜合能力。軍事沖突的響應處置范式主要是在國家和政府統一領導和動員下,設置國家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部,組織、號召及動員國民經濟相關產業部門、社會化第三方物流組織及國防軍事部門等,建立與健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以確保應對及處置軍事沖突的應急后勤保障供給體系。軍事沖突發生時,在國家和政府主導下,國家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指揮部進行指揮。根據軍隊對應急物資需求,借助應急信息系統共享給地方企業和軍隊,向地方企業及供應商籌措部隊所需要的應急物資。然后通過軍民物流資源實現對軍需物資的統一生產、原料采購、供應補充、生產制造、運輸調配、儲存保管、配送調達、分配調度,形成軍隊和地方高度融合。其應急供應鏈響應機制啟動后,按照中央政府統一部署、動員及指揮響應機制的操作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軍事沖突響應范式
基于國家安全與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兩個維度,構建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是解決國家政府重大需求的積極性嘗試。本文在界定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內涵基礎上,對建立和評價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實現重大突發事件下應急供應鏈軍民高效融合提供了全新思路。
本文界定了應急供應鏈、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及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涵義等概念,并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的測度指標進行了分析及驗證,從應急準備能力、應急響應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應急保障能力4個維度建立一級指標。引入層析分析法來確定各測度指標權重并選擇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法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進行評價,克服了單純依靠主觀賦權法的弊端,能夠提高對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機制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針對重大突發事件不同類型,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以及軍事沖突3個方面提供了相應的應急供應鏈軍民融合響應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