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志,魏征,邵紫薇
(溫州大學商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共同富裕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向往,早在春秋秦漢時期的《禮記·禮運》中就描繪了人民對于共同富裕的初步構想——大同社會。十九大則把共同富裕作為2035與2050年重要遠景目標之一。2021年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浙江省要基本實現共同富裕和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這標志著全國性的共同富裕已經拉開了序幕。各地區依據自身情況掃清共富障礙變得刻不容緩,這其中以資源型城市的掃清工作最為艱巨。這些城市或地區因過度依賴資源導致行業單一,經濟生態脆弱,發展陷入遲滯,被稱為“資源詛咒”地區[1]。實現這些地區的“自我造血”,是實現全國性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國內外研究“資源詛咒”的文獻已經非常豐富,這些文獻主要從詛咒的存在性爭議,詛咒的直接機制與詛咒的間接傳導機制等三條主線展開。從20世紀90年代Anty的研究開始[2],國內外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資源詛咒”現象。隨后Sachs和Warner在研究中指出:在控制初始投資率、政府效率、貿易政策和人均收入等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后,自然資源擁有量越多,經濟增長越緩慢[3]。Apergis和Katsaiti也通過研究多個國家的資源出口數據得出自然資源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從而證實了“資源詛咒”的存在[4]。國內學者則通過省級數據、地級市數據、企業數據甚至是個人數據證實了我國存在“資源詛咒”現象[5-8]。
雖然主流認為我國存在“資源詛咒”現象,但少數學者的不同聲音同樣值得我們思考。方穎等人使用95個城市的截面數據研究“資源詛咒”問題時就認為我國并不存在詛咒現象[9]。在該研究中方穎等人使用了更加科學的度量指標和計量方法,得出的結論卻與主流觀點完全相反。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能是樣本選擇造成的結論不同,方穎等人選擇的城市絕大部分來自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良好的省份,在這樣的條件下資源豐?;蛟S并不會導致詛咒。不僅是中國,部分西方學者在使用國外數據做類似研究時也得出了沒有詛咒的結論[10,11]。這些少數不同的聲音為本文的研究給予了相當程度的激勵。
另外一條主線是對于“資源詛咒”直接機制的研究。國外學者Gylfason認為資源豐裕地區的居民對于自然資源的財富化認知是導致詛咒的主要因素[12]。國內學者則認為資源型產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13],對資源型產業的過度依賴引起的產業固化[14],政府單一的發展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短視的晉升激勵政策[15],三大產業的不均分配[16],資源匱乏地區對于資源豐裕地區的優勢轉移[17]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資源詛咒”現象。
第三條主線是對“資源詛咒”中介機制的研究。目前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尋租行為,資源型產業通過尋租等手段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造成制度弱化,從而影響產業分工的平衡發展[18-20]。二是擠出效應,資源豐裕地區有發展資源型產業的激勵,從而產生資源依賴,對于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外資投入、私營經濟等產生擠出效應[21-23]。三是貿易結構惡化,自然資源出口量較多的國家會引致實際匯率上升,導致制造業出口降低,從而制約經濟增長[24]。四是生態環境,資源型城市由于偏向于粗放式生產,同時第二產業比例較高,會造成環境破壞,從而影響人才和資金等要素涌入[25,26]。
現有文獻對于“資源詛咒”存在性以及直接與間接機制的研究做了頗多貢獻,本文很大程度上也吸收借鑒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現有文獻多使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缺乏對于社會各部門拓撲結構的關注,使得文獻研究停留在基于某一分工水平的特定時期,缺乏對于社會分工發展的考量。本文將以新興古典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從流通技術進步、分工與專業化視角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重新探索:資源豐裕、流通效率與“資源詛咒”是否存在理論關聯?流通技術進步能否成為緩解“資源詛咒”的一個新動力?以期發現“資源詛咒”產生的必要條件和化解之道,為資源豐富地區實現全國性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支持。
本文使用文枚于1997年提出的研究資源與分工的文枚模型探究流通效率與資源依賴的問題,以期能夠探尋到“資源詛咒”的新傳導機制和化解手段。為了簡化分析,本文假定除流通效率外其他影響交易效率的因素保持不變,即流通效率變化會引起交易效率變化。
新興古典經濟學認為每個自然人都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有機結合,不應該割裂開分析。同時為了簡化分析過程,假設一個經濟體中有M個事前相同的消費-生產者,A是生產產品x和y的固定學習費用,B是生產產品x與y所耗費的固定資源數量,s x與s y是每個人擁有的用于產品x和y生產的資源稟賦數量,k為消費品x與y的流通效率。如果勞動投入低于A或者資源投入低于B,則產出為零。s0為生產產品的能源消耗限定標準或資源約束,即節能降耗標準或人均擁有資源量限制①。即使該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也可以通過設置這個標準來達到節能降耗,減少環境污染與溫室效應的目的。這個指標越小,意味著采取越嚴格的節能降耗標準,反之,則是意味著采用了相對寬松的節能降耗標準。
將每個生產-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和兩種產品的生產函數設定如下:

式中上角標d為需要購買的產品數量標志,對應的向市場提供則使用上角標s,不帶有上角標的x和y則是自己生產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數量。l x和l y分別是投入生產兩種產品的時間。
為了簡化分析過程,將每個生產-消費者的工作總時間單位化為1,則每個生產-消費者的工作時間和資源稟賦約束如下:


根據參數的不同取值,使用超邊際分析可以得到兩種可能出現的最優分工結構:自給自足結構(結構A)和完全分工結構(結構D)。兩種結構下的最佳效用如式(6)和(7)。

從自給自足結構轉向分工結構,流通效率需要跨越臨界點k0,通過計算得到k0如式(8)所示。

當流通效率k小于k0時,最優的均衡結構是自給自足結構;當流通效率k大于k0時,分工結構則是最優的均衡結構。隨著流通效率k的提高,分工的程度會加深,專業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將越來越顯著。
對k0求s0的偏導可得式(9)。

根據式(9)可以知道:當人均資源限制s0下降時,兩種分工結構轉換的臨界值會降低,也就是會更容易發展為分工結構。對此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資源匱乏或資源限制嚴酷的條件下,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被迫選擇一個更高水平的分工結構,利用人們之間的優勢互補和社會的分工網絡來提高勞動生產率[27]。
如果分工結構不能比自給自足結構有更高的生產效率,那么研究分工結構的轉變就沒有意義。以生產產品x為例計算兩種結構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②如下:

由式(10)(11)和(12)可以知道:分工與專業化確實提高了產品的全要素生產率③,并且這個提升幅度與流通效率k息息相關。分別對promotion求s0和k的偏導可知:降低資源約束s0和提升流通效率k都可以提高優化幅度;但是降低資源約束s0對于提高優化幅度具有加速效果,提升流通效率k則是勻速提高優化幅度。但是降低資源約束s0仍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降低分工門檻,提高優化幅度;另一方面會導致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產出下降,因此制定合理的資源約束政策尤為關鍵。
對u A求s0的偏導如式(13)。

偏導數為正,意味著在自給自足結構下,隨著資源限制水平的提升,人均效用水平會降低。因此在資源豐富且資源約束松弛的情況下,從自給自足結構轉變為分工結構非常困難,因為此時的臨界點k0巨大。大量被排除在分工網絡之外的生產—消費者將處于粗放式發展狀態,生產效率低下。綜合來看,當資源豐富且資源約束松弛時,分工結構很難自發地實現從自給自足向分工的轉變,因為處于自給自足結構中的生產-消費者會因為資源約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效用。這就會使得資源豐富的地區拿不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嚴格資源約束,擺脫“資源詛咒”。
由于迂回生產的存在,分工似乎是無止境的,每一個時間點上的人都處在向更高水平分工的進發過程中。下面更進一步考慮一個不斷深入的連續分工過程。對tfp Dx(等效)求s0的偏導得式(14)。

通過式(14),可以發現,在上述分工水平下,使用嚴格的資源約束依然會降低全要素生產率。這表明無論處于哪一個分工水平,人們都不會主動通過提高資源約束的方式向著更高的分工水平加速進發。
綜上本文提出如下理論假說:
H1:資源依賴的“分工專業化抑制效應”假說。資源依賴通過提高臨界流通效率門檻,抑制分工專業化導致“資源詛咒”。
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臨界點k0由資源約束s0決定。假設資源約束由s0變化到s1(更嚴格),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為了作圖方便和美觀,在不影響研究的前提下將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展示)。

圖1 連續分工過程中tfp的變化情況圖
正如圖1中所示,當資源約束由s0變化到s1時,對應的分工深化臨界點會由k0m+1左移至k1m+1位置,同時描述全要素生產率的直線分別由l01下移至l11和由l02下移至l12。要實現全要素生產率從E點到F點的躍遷,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流通效率k需要提升到k1m+1位置,另一方面分工深化臨界點也需要同時下降到k1m+1位置,才可能完成在該點處的躍遷。
但是降低資源約束s0除了會導致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產出下降之外,還會造成當期的效率降低,這在現有的政績考核機制中難以對地方當局者產生激勵[28]。但沒有適當的資源約束,只通過提升流通效率實現分工結構深化也非常困難。對于綠色產業這一切要容易得多,綠色產業本身耗能就低,分工深化的門檻也低,所以越綠色的產業越容易獲得更高水平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
同時從資源約束和流通效率兩個方面入手是一種理想的選擇。一方面加強資源約束,降低流通效率臨界點k0,同時迫使生產-消費者不得不提升效率,為分工深化提供一個“推力”;另一方面,加強流通科技創新研究,提高流通效率,使生產—消費者連續跨越分工深化臨界點,為分工深化提供一個“拉力”,如圖2所示。

圖2 分工深化的“推拉”機制
由于在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的地區單純依靠流通技術進步實現分工深化十分困難;而在調整資源約束政策的過程中,交易效率越高調整政策帶來的效果越好,這一切特性都證明流通技術進步應該是一種調節機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理論假說:
H2:資源詛咒化解的“流通技術進步方案”假說:流通技術進步是有效化解“資源詛咒”的一種調節機制。
根據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假說,本文提出一個“資源詛咒”發生的中介機制。資源依賴不僅會直接影響勞動生產效率,還會影響分工水平,進而影響勞動生產效率。
依據上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輔助方程:

依據流通技術進步對化解“資源詛咒”具有“拉動”作用,本文提出流通技術進步化解“資源詛咒”的調節效應機制。流通技術進步能夠提高交易效率,可以幫助生產-消費者進入勞動生產效率更高的分工結構。
依據上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在上述計量模型中,?、α、β、η分別為對應的常數和系數,γ則是由對應系數組成的向量,下角標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ui為省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勞動生產率(lp),使用消除通脹后的GDP④除以勞動就業人數來表示。流通技術進步(lpc),使用消除通脹后的省級流通業增加值與流通就業總人數的比值來測度。度量分工水平(rp)是一項困難的工作,雖然前人使用交易效率[29]或者批發行業貿易增加值與人口數量之比[30]來測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同時考量流通效率和分工水平的研究中會產生嚴重內生問題。因此本文使用省域內法人代表數量作為分工水平的代理變量,該指標相對合理地詮釋了楊小凱對分工的闡釋——分工在內部擴展表現為企業平均規模擴大,在外部擴展則表現為經濟主體數量增加[27]。對于資源依賴(rd)的度量,現有文獻提出了很多方法,但是大部分方法會受到GDP的影響,即GDP增長較快的區域會被傾向于認定為資源匱乏的區域,因此本文使用方穎等人的測度方法——用采礦業就業人數與該省人口數比重測度資源依賴程度[9]。control是由控制變量組成的向量,其中包括影響一省勞動生產率的多方面因素:受教育水平(edu)使用省內大專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來度量;健康水平(health)使用孕產婦死亡率來度量[31];勞動力人口比例(dgrap)則使用省域撫養比例來控制;科研投入(snt)使用人均R&D費用支出來度量;勞動人均資本(hucap)使用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來控制。將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列于表1。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中使用的勞動就業人數、GDP、法人單位數、流通業增加值⑤、流通業就業人數、大專及以上人口比例、R&D費用支出、人口撫養比例等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孕產婦死亡率來源于《中國健康衛生統計年鑒》。采礦業就業人數來源于《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數據來源于兩個年鑒,2010年到2017年的數據來源于《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2018年到2019年的數據則是使用《中國投資領域統計年鑒》中的增長率(不包含農戶)計算得到。
因為經濟現象一般伴隨著慣性,同時如果被解釋變量具有時間上的遞推演化趨勢而被忽略,該研究會得到有偏結果;相反如果沒有這樣的趨勢而被添加了動態特征則自會降低估計效率。綜合上述考量,本文將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期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分析。由于靜態面板難以解決內生性問題,同時差分廣義矩估計(FD-GMM)中存在弱工具變量的問題,本文使用系統廣義矩估計(SYS-GMM)對模型(I)-(IV)中的系數進行估計,同時使用固定效應估計輔助方程。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基本回歸結果
限于篇幅,本文將不同的核心解釋變量列于一行中,模型(I)-(IV)和輔助方程的核心解釋變量1分別為:資源依賴(rd)、分工水平(rp)、資源依賴(rd)、資源依賴(rd)、資源依賴(rd);模型(III)-(IV)的核心解釋變量2分別為:分工水平(rp)、流通技術進步與資源依賴的交互項(lpc×rd);此外本文也沒有列出常數項(下文均與此相同)。
模型(I)-(IV)中的AR(2)均明顯大于0.1,這說明樣本不存在序列相關,同時Sargan檢驗所對應的p值均大于0.5,即回歸結果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通過模型(I)和(III)不難發現:資源依賴對于勞動生產率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但是這樣的負面影響不是不能避免,只要流通技術進步的值達到一定閾值,對于勞動生產率對資源依賴求偏導就是正值。這證明資源依賴的確不一定導致詛咒,要產生詛咒還需要其他條件:流通效率低下。
通過模型(I)-(III)和輔助方程的回歸結果,假說H1得到初步驗證:資源依賴除了直接對勞動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外,還會通過抑制分工專業化程度進而對勞動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通過模型(IV)的回歸結果,假說H2得到初步驗證:流通技術進步對于化解“資源詛咒”具有“拉動”作用。
為了消除測量偏誤和其他一些問題造成的估計偏差,確?;貧w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將使用分樣本回歸和優化度量指標兩種方式對模型(I)-(IV)重新估計。
1.分樣本回歸。基于我國各個區域資源依賴和流通業發展狀況不一的事實,本文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劃分方式,將我國分為中部和東部地區以及西部和東北部地區,以下簡稱東中部地區和其他地區。限于篇幅,本文只展示最為關鍵的模型(III)和(IV)的估計結果,現將簡要回歸結果展現于表3。
由于存在控制變量等方面的差異,直接將表3中的對應項系數進行對比不具有強說服力。因此本文使用間接對比方式——模型(III)對比核心變量1和2的絕對值之比(?η3/β3);模型(IV)對比對資源依賴求偏導為零(?lp/?rd=0)的轉折點。?η3/β3的值越大說明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越強,由?lp/?rd=0得到的rp值越小,則證明流通科技創新的“拉動”作用越強。根據表3信息,可以知道: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要明顯強于中部和東部地區;東北部和西部地區流通科技創新產生的“拉動”作用要明顯強于中部和東部地區。

表3 分樣本回歸結果
2.變量度量優化。為了保證表2中的估計結果不隨控制變量的變化而改變,本文將適當放開像健康水平、工作人口比例、科研投入這些變量;同時將受教育水平使用每10萬人口中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重新度量,流通技術進步使用流通勞動生產率的一階差分重新度量。盡管短面板的單位根問題不嚴重,本文還是進行了單位根檢驗,除了勞動生產率具有時間趨勢以外,其他變量均通過單位根檢驗,因此每個模型添加一個時間趨勢項(trend)?;貧w結果如表4。
同樣,直接對比表2和表4中的估計結果難以令人信服,本文在此處同樣使用間接對比方式。通過計算可以知道:重新優化變量度量后并沒有導致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產生明顯變化。由于表(IV)幾乎重新度量了流通技術進步,不出意外,流通技術進步的“拉動”作用有明顯增強??梢源竽懖孪耄何磥碛懈茖W度量流通技術進步的指標時,分析得到的“拉動”作用會繼續增強;這不是將流通技術進步作用夸大的過程,而是進一步接近真實值的過程。綜合來看本文得到的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

表4 優化變量度量和模型回歸結果
本文利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年面板數據研究了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和流通技術進步化解“資源詛咒”的“拉動”機制,得到如下結論:(1)資源依賴通過提高臨界流通效率門檻,抑制分工專業化程度導致“資源詛咒”,降低勞動生產率。同時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要明顯強于中部和東部地區。(2)流通技術進步是有效化解“資源詛咒”的一種“拉動”機制。這種“拉動”作用在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要強于中部和東部地區。當流通技術進步大于某一閾值時,資源依賴則不會抑制分工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3)資源約束是一把雙刃劍。嚴格的資源約束一方面可以降低分工門檻,提高兩種分工結構間生產效率的提升幅度;另一方面還可能會降低當期生產效率,導致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產出下降。
分地區分產業制定合理的資源約束政策,降低分工轉化的門檻。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制定資源約束政策不應該一刀切。對于高科技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應該采取相對嚴格的資源約束政策,而對于附加值較低的低技術含量產業,應該逐步嚴格。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業生產過程復雜,更需要分工專業化實現難題攻克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由于西部和東北部地區資源依賴的分工抑制效應更強,因此這些區域的資源約束政策應該相對嚴格。這些區域要立足長遠發展利益,積極引進綠色高科技企業來緩解短期陣痛和優化分工結構。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力流通領域,提高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流通效率。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持續的流通科技創新是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保障。對于“資源詛咒”地區,由于沒有區位優勢,與其投身火熱的“搶人大戰”,不如分一部分精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規則。對于西部和東北部地區而言,留住自己培養的流通領域專業人才應該是工作的重點。東北部地區理工類院校多而強,完全可以依托當地的理工科高校實現流通科技持續創新。學校的流通領域專業培養模式也應該時刻聚焦當地發展的需要,積極引導優秀畢業生留?;蛘吡粼诋數乜蒲性核ぷ鳎膭顪十厴I生在當地的科技企業實習和工作。
西部地區的情況要復雜很多,擁有高校資源的西部偏東省份應當采取類似東北的策略,沒有高校資源且地廣人稀的地區,應當提高居民的聚集程度,實現向最近城市的靠攏,完善城市的對外交通狀況,盡力提高流通效率。同時積極引進流通領域創新,加強流通領域操作專家的落戶工作,而不需要過分苛求科研人員的落戶。
注釋
①文枚在1997年的文章中將s0設定為每個人初始的資源稟賦約束,意在考察資源日漸減少的資源危機對分工專業化與生產率的影響,本文做了符合本文設定的修改。
②由于分工不僅帶來專業化的好處同時也會增加交易成本,因此本文在分工結構中使用了等效全要素生產率,即把交易成本考慮其中。
③根據模型的對稱性可以知道對于產品y分析全要素生產率時也有一樣的結論。
④本文涉及消除通脹的處理均使用以2010年為基期的GDP縮減指數消除。
⑤本文為了減少誤差影響使用了狹義流通業概念,僅包含批發業、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