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青云 五邑大學
現階段,舞蹈教育是高校美育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它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道德水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提升學生德、智、體、美等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然而,舞蹈教育也面臨教學內容同質化、缺乏文化內涵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舞蹈教育無疑是提升高校美育舞蹈教學質量、創新高校美育舞蹈教育的一種積極嘗試。對此,近年來,五邑大學在美育舞蹈教育中圍繞價值引領和學校僑鄉文化育人的辦學特色,堅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僑鄉文化融入美育舞蹈教育實踐課程中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教育,能提高審美能力、追求精神境界、創造人生活力。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扎實推進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的相關工作,繼續強化院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性大學舞蹈教育主要目的不在于培養舞蹈專業人士,而是通過普及舞蹈藝術,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從這一特性出發,五邑大學的美育舞蹈實踐課程致力于推動學校非舞蹈專業學子通過舞蹈藝術的學習,用肢體語言表達情感,掌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內涵,具備一定的舞蹈藝術實踐能力,從而培養更多發現美、追求美、具有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的大學生。因此,無論是課程選課方式還是課程教學內容,都要充分考慮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普及性與代表性相促進,最后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舞蹈實踐課程通過《舞蹈基礎訓練》《舞蹈作品排練》《舞蹈作品實踐》三個階段課程,讓同學們在課程中認知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思想價值,感悟文化的力量。在學習欣賞與自身實踐舞蹈作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脫離了傳統的說教和形式單一的教科書,用更為豐富的舞臺表演形式展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在舞蹈學習的同時,實現課程的兩大主題:第一,加強價值引領,進一步引領大學生們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奠定基礎。第二,加深對五邑僑鄉文化的了解,將僑鄉優秀的文化育人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中,使邑大學子“系僑情、學僑史、懂僑務、知僑心、建僑鄉”。
舞蹈之美,是人在視覺、聽覺和動覺中對舞蹈美的感受、想象、情感與理解過程產生的精神愉悅和歡暢的一種心態。在綜合性大學美育舞蹈教育中,大學生尤為關注審美客體的形象生動性,他們通過塑造舞蹈形象,表達自身的內心情感,然后實現對美的感悟,達到一種精神層面的愉悅與享受。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情感和文化。對舞蹈而言,情感和文化是舞蹈的靈魂,沒有情感和文化的舞蹈只能算是干癟的廣播體操或健美操。美育舞蹈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在舞蹈教育實踐中更要重視情感的抒發和文化的熏陶,不能脫離舞蹈中包含的情感和文化內涵。因為美育舞蹈教育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有著深刻影響,它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風貌。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中,通過學習演繹一系列作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展現當代大學生青春活力、朝氣蓬勃、熱情無限的舞蹈《風華正茂》;展現祖國河山春意盎然,萬物復蘇,萬象更新、一片生機勃發的舞蹈《春意》;展現偉大祖國富強、繁榮和昌盛,人民意氣奮發、斗志昂揚,國家帶領人民不斷地創造未來、創造奇跡、共同跨向美好時代的舞蹈《飛越》;表現云卷云舒、風云相隨、風起云涌、風云幻化的現當代舞蹈《風云》;表現戰功赫赫老戰士回憶崢嶸歲月,在戰場上與戰友不畏生死、共同浴血奮戰,淋漓盡致表達對逝去戰友的悲痛和哀思之情的舞蹈 《懷念戰友》;講述臺灣少數民族因日軍的入侵被迫放棄狩獵、農耕、編織等生活的傳統,在受盡壓迫凌辱后,族人面對強敵無懼生死,發動抗日行動,最后英勇赴死,所有族人用生命捍衛尊嚴與信仰,展現了堅毅、勇猛、寧死不屈的精神的舞蹈《彩虹橋》;講述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飄搖的年代中為國家赴湯蹈火的忠誠信仰,在十分殘酷惡劣的斗爭環境中始終堅守信念、堅持斗爭,展現無數共產黨員孜孜不倦、追求共產主義信仰過程的舞蹈《莊嚴的宣誓》等。力圖通過學習和演繹這一類作品,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更有利于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經典作品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文化觀。
舞蹈是一門形體語言藝術,它以人為表現工具,通過有節奏感、韻律美、流動性的動作抒情達意,激發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舞蹈的美是生活中經驗的集中體現。舞蹈作品的創編脫離不了人文社會,更需要深入認識和研究地方文化才能創作出個性獨特、富有時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地方特質的精品佳作,展現舞蹈真正的魅力。而五邑僑鄉文化中包含了僑鄉人民尋根問祖、愛國愛鄉的“根”文化,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搏”文化,連通五洲、開放兼容的“橋”文化,扶貧濟困、捐資辦學的“義”文化,和睦相處、天下大同的“和”文化,而這些更處處體現了僑鄉人民愛國、進取、團結與樸素的真摯情感。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一代影后胡蝶、東亞畫壇第一巨擘李鐵夫等一批僑鄉文化名人也受到僑鄉文化的影響,創作出一大批深受大家喜愛和歡迎的藝術作品。大放異彩的僑鄉文化,對我校美育舞蹈教育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同時,五邑大學是五邑僑鄉人民順應改革大潮,以開放之氣魄、解放思想之膽識,創造性地開辟出一條“內外合力辦學之路”而建立起來的。從一開始,五邑大學就依靠僑鄉而創辦、立足僑鄉而生存、依托僑鄉而建設、伴隨僑鄉而發展。濃郁的僑鄉文化氣息滲透到學校治學育人的每個環節。所以,五邑大學的美育舞蹈教育與僑鄉文化有一種先天的優勢、天然的聯系,兩者與生俱來,密不可分。
筆者認為舞蹈編導創作的作品應看到創作者的思想,而不應只是技巧和服裝,因為脫離了生活,什么技巧也不能感動觀眾。舞蹈創編作為美育舞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緊密聯系美育舞蹈教育和僑鄉文化的紐帶,對此,在美育舞蹈教育與僑鄉文化結合的實踐中選擇了以僑鄉文化題材舞蹈創編為突破口。之所以堅持這樣的創作原則,是因為五邑僑鄉文化中豐富的僑鄉名人文化、僑鄉歷史文化和僑鄉民間文化等為僑鄉題材舞蹈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素材,而且生長在僑鄉這塊沃土上,應充分吸收其養分,使作品更接地氣、更具地方特色。近年來,以僑鄉文化為題材創作了一些舞蹈作品,例如,以僑鄉名勝“小鳥天堂”為題材,表現榕樹獨木成林,彰顯生機;有容乃大,鑄就榕樹品格,桃李滿園,傳承榕樹精神,反映僑鄉人民生生不息、團結進取精神的舞蹈《榕樹精神》;以僑鄉文化名人陳白沙為題材,表現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陳白沙先生獨創茅龍書法,體現其作品生辣野趣、飛白生動、剛勁有力的特點,從其,先靜坐、后讀書,多自學、少灌輸,勤思考、取精義,重疑問、求真知,詩引教、哲入詩等獨特教學法,勾畫出各地數千士子慕名而來從學問道、勤奮苦讀的景象,展現出中國古代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明代碩儒受無數后人敬仰和懷念的舞蹈《茅龍魂》;以開平金聲大鼓為道具,表現一群懷揣夢想的青年,以鼓點和紅袖舞動青春,激情洋溢,朝氣蓬勃,散發著青春魅力的舞蹈《鼓舞青春》;講述一代粵劇名伶“紅線女”從藝70 多年的傳奇人生,從最初學戲時每日勤學苦練的小姑娘到勇于藝術創新的在繼承粵劇的基礎上,吸收京劇、昆曲、歌劇和西洋歌唱技巧,獨創的“紅腔”粵劇名家,再到不忘粵劇傳承使命帶領眾多學生傳習粵劇心路歷程的舞蹈《南國紅豆》;展現五邑地區金山婆從年輕時嫁入“金山客”,在家中侍姑教子、織布耘田,恪守婦道,日夜祈盼丈夫回鄉團聚,表現出僑鄉女人“堅與韌”“忠與貞”高尚情操的舞蹈《盼》;反應一群原本懷著“淘金夢”遠走他鄉卻被迫在種植園里辛勤勞作的華工,每每在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非人的精神虐待,深陷身心俱疲、極度孤單、頻臨絕望之時,唯一的信念就是望向家鄉的方向,幻想與家人團聚的場景,回到故鄉成為他們堅持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的舞蹈《望丘》等。這些舞蹈作品都以僑鄉文化為題材,彰顯僑鄉文化底蘊,突出地方特色。把這些以反映僑鄉文化為題材的作品,融入到美育舞蹈教育中,產生了一定的反響,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能讓同學們在自身實踐的過程中更為全面的了解僑鄉文化,讓更多欣賞作品的人們深刻感受到僑鄉文化的精髓。
高校美育舞蹈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和審美,普通高校與藝術類院校在教育過程中的目的有著本質的不同,后者看重專業素質的培養,而普通院校的公共舞蹈教育主要目的不在于培養舞蹈專業人士,而是通過普及舞蹈藝術,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知識,健康其心理,開發其智力,并提高綜合素養。正是美育公共舞蹈教育的這種特性,在近年來的公共舞蹈教育實踐過程中,主要通過舞蹈團隊在舞蹈實踐課程上進行舞蹈教育,而這種形式也是高校舞蹈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僑鄉文化結合的主要陣地。因此,舞蹈實踐課程選課方式包括面向全校非舞蹈專業學生進行選拔和學生自主選修舞蹈課程兩種方式。
第一,舞蹈團隊。教學對象是熱愛舞蹈并有一定肢體協調能力的非舞蹈專業大學生,教學的主要內容為舞蹈的基本功訓練和學習表演一批精品的成品舞蹈劇目,其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并按每學期的實際情況演出舞蹈。通過三個階段的學習,考核合格的同學選入舞蹈團隊中繼續進行舞蹈舞臺實踐。
第二,自主選修課。由于公共舞蹈教育屬于普及性舞蹈教育的范疇,因此其教學對象限定為全校非專業學生。通過一系列舞蹈實踐課程的學習,在舞蹈劇目排練和舞蹈賞析中安排一些僑鄉文化題材的舞蹈,促使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了解僑鄉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僑鄉文化育人的效果,還能增加公共舞蹈教育的特色,提高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使更多的學生選修舞蹈課程,增強舞蹈公共選修課的影響力。同樣自主選修三個階段學習后,考核合格的同學選入舞蹈團隊中繼續進行舞蹈舞臺實踐。
舞蹈之美源于刻苦的訓練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生通過舞蹈實踐課程分三個階段學習,依據不同批次進入課程的學生因學習進度進行因材施教。在舞蹈團隊教學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僑鄉文化結合的主要方式是安排學生學習排練傳統文化與僑鄉題材的舞蹈劇目,并在舞蹈劇目的講解和排練中讓學生了解與劇目相關的文化內涵,增強舞蹈團隊學生對作品文化內涵的了解和熱愛,進而提升表演舞蹈作品時的感染力。此外,將舞蹈團隊作為宣傳僑鄉文化的窗口,通過表演傳統文化和僑鄉文化題材的舞蹈劇目,向整個校園和社會傳播傳統文化和僑鄉文化,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僑鄉文化的認同度;同時,每名舞蹈團隊的成員都是宣傳傳統文化與僑鄉文化的標桿,會經常參加各類文藝活動,在校園中的也有著“明星”效應,每名舞蹈團隊成員在宿舍、在班級都能影響和帶動一批同學,通過他們的宣傳,加深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僑鄉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在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中,將僑鄉優秀文化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中,建立以僑鄉文化育人的人文素質教學育人系統,使邑大學子“系僑情、學僑史、懂僑務、知僑心、建僑鄉”。根據大學生掌握知識的需求規律,對不同年級設定不同的教學重點:一年級重點抓“系僑情”教育,使一年級學生熱愛僑鄉,熱愛邑大;二年級重點抓“學僑史”,使學生通過五邑僑鄉這面鏡子,進一步認識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三年級重點抓“知僑心”,讓學生真正知道僑鄉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真正掌握僑鄉文化的精髓,立志做僑鄉人民滿意的大學生;四年級重點抓“懂僑務”“建僑鄉”,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在僑鄉工作必備的僑務知識,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留在家鄉,下到基層,建設僑鄉,為僑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建功立業。這個育人系統,旨在使學生從了解僑鄉到了解中國近現代史,從熱愛僑鄉到熱愛祖國,立志報國;從立足僑鄉到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實現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這樣,一方面,僑鄉文化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僑鄉題材舞蹈的內涵,增強學生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由于僑鄉題材舞蹈講述的都是同學們家鄉的故事、祖輩的事跡和熟知的歷史名人,學生學習和表演起來更加親切、投入,更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具有以情感人和寓教于樂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欣賞僑鄉文化題材的舞蹈作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僑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僑鄉文化育人脫離傳統的說教和形式單一的教科書,用更為豐富的舞臺表演形式展示僑鄉文化。在公共舞蹈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僑鄉文化育人結合的實踐中,形成了舞蹈教育的特色,促進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僑鄉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實現了兩者有機融合,互相促進,互相提高,也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課程開設的幾年時間里,參加學習的學生先后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校內外的重大演出,圓滿地完成了各項演出任務,受到了各方好評。2014 年,受邀赴澳門參加“兩岸四地”舞蹈精英薈萃。2018 年,受邀參加江門市優秀原創文藝作品展演。2019 年,參加江門市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并獲 “優秀表演單位”稱號。2020 年,赴廣東藝術劇院參加廣東省“南粵木棉紅”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惠民演出,赴澳門參加“少年中國說” 粵港澳臺暨海外華僑青少年文化交流品牌活動“舞動全城”江澳舞蹈交流展示,江門市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動月閉幕式晚會。2021 年7 月,參加“頌歌獻給黨·奮進新征程”——江門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歌舞晚會演出,獲得充分肯定和高度稱贊。
與此同時,課程教學作品在各類比賽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曾先后獲得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甲組三等獎;廣東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甲組一等獎;第二屆廣東省大學生藝術展演舞蹈甲組二等獎和優秀創作獎;第三屆廣東大學生藝術展演甲組二等獎;廣東省第六屆校園文化藝術節舞蹈大賽業余組二等獎和優秀創編獎;第三屆廣東大學生舞蹈大賽甲組二等獎;第四屆廣東大學生舞蹈大賽甲組二等獎。廣東省高校藝術作品征集展演活動藝術表演類舞蹈二等獎;第十五屆廣東大學生校園文體藝術季之廣東大學生舞蹈大賽非專業組二等獎等獎項幾十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高校的美育教育方興未艾,而高校美育舞蹈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結合更處于探索階段,如何更好地在美育課程中實現價值引領,還有很多需要美育舞蹈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的領域,仍需進行不斷的努力與完善。對此,筆者希望藉此拋磚引玉,使高校美育舞蹈教育走出更多、更好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