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學敏 劉 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家對于“互聯網+”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互聯網+”農業戰略的發展促進了我國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農產品供需聯動體系。阿里巴巴于2014年推出“千縣萬村”項目,引出了“農產品上行”的概念。農產品上行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關鍵所在,其含義是將農產品放在互聯網進行線上銷售,“上”指采取線上的銷售模式,此概念是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相結合發展形成的最終產物。國內相關的研究有:鄒琴和張雪梅(2018)在文中指出,構建閉環的供應鏈服務體系、孵化特色品牌、入駐主流電商平臺來實現線上線下閉環是促進農產品上行的途徑。劉蒙蒙(2020)在對于直播銷售農產品的論述中指出,直播帶貨農產品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模式推動了農產品上行的發展,一定程度緩解了農產品滯留在農民手上或田地上的現狀,在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的同時,提高了流通效率,但這種新模式中出現了產品包裝、存儲等問題,因此要引起重視,通過建立產品品牌、提高消費者信任等促進直播發展。馬蓉等(2020)在云南省農產品上行模式研究中指出,農產品具有周期長、供應鏈分散、信息共享等問題,提出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與傳統模式作對比,總結新模式運營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多數農村居民的農產品線上購買能力逐漸加強。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背景下,農產品上行的發展也有所改善。近幾年我國農產品的網絡零售額及農村網絡零售額在逐年增加。自2015以來的五年間,我國農村的網絡零售額從2015年的0.35萬億元增長至1.79萬億元,全國的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從1506.9億元增長至4158.9億元(如圖1所示)。目前茶葉、水產品、水果等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依舊占據銷售榜前列。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給出的相關數據可知,截至2021年上半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97億,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率為59.2%。大量農產品開始走進線上銷售平臺,通過網上發布信息進行網上平臺交易,最后在線下收取貨物并給予消費者售后服務等,顯示出全國農產品的總體發展趨勢在“互聯網+”農業的大環境下,我國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廣闊。

圖1 2015—2020年全國農村及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規模
三農領域中農產品電商化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為響應號召,許多大型的電商平臺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中,提供豐富的經驗來幫助農產品上行的發展,如京東、淘寶、拼多多等平臺。拼多多近幾年與郵政建立合作關系,探索出促進農產品上行的快速發展模式,例如陜西渭南模式、廣西貴港模式,幫助了偏遠地區銷售特色農產品,如螃蟹、獼猴桃等;此外,社交平臺如微信小程序、微博、微商朋友圈等也加入農產品電商領域,基于對朋友推薦、博主熱度的信任購買農產品。在支付寶種果樹可以免費領取水果的活動中,只需客戶在手機上通過瀏覽頁面、參與捐贈活動等方法,獲得優質水果來幫助農戶增收。目前,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提供了便捷服務,當天下單第二天即可取貨的服務促進了消費者農產品網購的愿望。各大平臺加入農產品上行的發展中,降低了農產品滯銷的風險,促進了農業的轉型升級。
在電商的發展趨勢下,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有:縱向模式和垂直化模式;社會化、當地生活類電商、物流電商等多個領域已經形成,新的電商形式如直播帶貨、社區團購、拼購等也已走入大眾視野。目前,淘寶直播、網紅直播帶貨、田間地頭直播帶貨提供了一種可視農業,可通過網絡直觀了解到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手段和方法,將原生態的農產品更直觀地展現給消費者,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優質產品。在網站及廣告式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中,消費者通過關鍵詞的搜索即可找到相關農產品網頁信息,可通過在線客服咨詢或提供的郵箱、電話、微信聯系方式進一步了解產品,便于消費者線上購買農產品。疫情期間“百位縣長直播帶貨”扶貧模式,僅在一個季度內就實現了1.8億元的銷售額。字節跳動為促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在抖音和西瓜直播平臺上助力縣長銷售農產品,開創了農產品的營銷模式,促進了農產品的推廣與發展。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指引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從2010年起中央多次指出要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主要工作任務。2010年指出重點實施家電、汽車等產品下鄉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2012年提到要積極引入農產品電商,創新農產品交易模式;2013年強調要鼓勵農村居民建設自己的網店,大力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自2014年起,我國連續六年著重發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綜合示范模式,為全國的農村電商發展提供借鑒;2017年,提出要建立鄉村三級服務體系,要注重農產品在物流、倉儲等方面的個性化建設;2018年,加大貸款等資金支持,促進農村電商發展,搞好農村電商基地,創立農產品品牌;2019年,注重加強農村建設、提高快遞下鄉服務水平,將農村景區旅游與農產品推廣共同發展;2021年,提出要推動農村電商與數字鄉村建設相結合,利用物聯網等技術完善農產品的產品安全追溯,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由此可見,我國近十幾年來對于農村電商的持續關注,提供政策的支持有利于農產品上行的持續發展。
隨著生鮮電商產業的發展,各大農產品電商平臺崛起,產品的質量與電商平臺的發展息息相關。健康、綠色、新鮮是消費者對于農產品購買的關鍵要素,在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不斷創新的背景下,農產品市場的銷售終端分布較為分散,產品質量的管理控制面臨巨大挑戰。目前國家法律法規及電商平臺對于農產品銷售的監管體系不夠健全,賣方市場占據優勢,在產品展示中選擇優品而在配送中卻調換次品的問題大量存在;其次,在產品介紹中容易夸大農產品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誤導消費者,容易造成消費者信任危機,影響農產品的重復購買。若農產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銷售,直接到消費者手中,將跳過多個中間環節的檢查,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農產品質量的監管、標準化的生產建設應進一步得到重視。
農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保鮮期短的特點直接決定了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程度。由于農產品的供應地相對分散,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配送路途遙遠、產品損耗大、配送網點不足、收發貨不及時等問題,增加了農產品的購買成本。當前,我國的冷藏物流技術水平比較低,基礎設施不健全,投資成本比較高,加之農村地區交通運輸不便,大多采用貨車運輸產品,速度慢且費用高,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物流配送的成本。此外,農村是農產品種植等主要環節的源頭,從我國目前的電商物流網絡系統可知,縣域電商物流僅涉及到縣級服務點到鄉鎮配送節點,村級以下的服務網點欠缺,“最初一公里”配送問題較為嚴重,許多物流配送企業的配送范圍僅涉及到縣城,縣級以下的鄉鎮及偏遠地區無法享受網絡接單的服務,進一步阻礙了農產品上行的發展。
在“互聯網+”農業的政策背景下,農村缺少發展電子商務的技術人員,對農村電商產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致使農村年輕勞動力占比逐年減少,僅剩下文化水平較低的老年人,大專學歷及以上的農民人數較少。農村老年人幾乎未接觸過新的營銷模式,僅采用自產自銷或者等待其他企業進行低價收購,對農產品上行發展的新模式了解甚少。在農村,懂得電商并且有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極度缺乏,如何培養電商人才、把青年科技人才引進到鄉村電商建設中來,是解決農產品上行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農村難以留住內部人才,也無法引入外部電商專業人才,使得農村電商的發展沒有領頭人,農產品上行的發展缺乏高素質人才的創新帶動,農產品上行發展陷入困境。
我國小農經濟經營規模小且相對分散、結構單一,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缺乏內生動力。受耕地面積、地理環境、光照等自然條件影響,以前某單一農產品僅能生長在個別農村地區,現在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大多農產品已廣泛種植。一旦失去地域特色,將導致農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差異化的價值得不到實現,無法滿足現代多元化的消費市場。在農產品上行背景下,農民直接將農產品拿到線上進行銷售,因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無法進行產業化、規模化的生產,農產品的種植、加工等各個環節無法達到有效銜接而導致脫節,缺乏多元化、系統化的農產品品牌建設,進一步導致農產品市場 “有名無牌”的尷尬場面。一個缺乏特色、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即使能夠出現火爆一時,最后也逃不過無人問津的命運。
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要同時關注農產品的“質”與“量”。在推行農產品上行規模化的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于農產品質量的監管。政府及電商平臺要充分發揮其在質量管理方面的優勢,出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并制定質量標準體系,為農產品質量的評價提供合理的、科學的判斷依據,推動農業生產與市場化相適應,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牢固的品質根基。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質量的監督和獎懲機制,加強農產品的質量檢測環節,加大違規懲罰力度,對于觸犯消費者權益、違反質量標準的行為給予嚴厲的處罰,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的質量問題,全面保障產品的口感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促進農產品上行的健康持續發展。
為解決農產品“下行容易上行難”的問題,政府應加大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降低對于農村網絡的收費,提高無線網絡的覆蓋率。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基礎信息化建設。其次,要發展農村物流運輸,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發展落后,很多的物流企業不愿來到農村投資建設物流中轉站,物流水平制約了農產品上行的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的稅收及財政政策,吸引更多的物流企業下鄉投資建設。基于縣域物流配送網絡體系中村級的配送網點出現中斷,政府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在鄉村地區建設村級的服務配送網點,可以鼓勵多家物流共建一個網點,解決好農產品上行中“最初一公里”的關鍵問題。最后,由于某些農產品在采收后需要馬上運送,因此,政府應該重點引入和扶持發展冷鏈物流系統,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案例,針對有發展潛力的農村投入最新冷鏈技術,確保全國各地的購買者能夠收到新鮮的農產品,滿足消費者對于農產品新鮮度的需求,提高其對于農產品再次購買的熱情,消除消費者對于生鮮電商產品購買的信任危機。
電商人才的培養是解決農產品上行發展瓶頸的重要措施。首先,各地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優化農村電商環境,吸引更多進城打工者選擇返鄉創業,形成一個懂得管理、熟悉技術的大型電商經營的人才隊伍,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才能帶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其次,可整合高校、企事業單位、培訓教育機構等建立農產品電商培訓班,邀請具有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高校學子、電商教育培訓講師及農村電商創業成功的典型團隊下鄉進行宣講,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集中學習農產品電商的知識,為其開設網店、后臺管理、網絡運營等提供技能的培訓。最后,要創新農村的人才引進機制,完善農村在互聯網、資金等方面的基礎建設,優化農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及政策支持,吸引高素質人才進村發展農村電商,為農產品上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建設已經成為農產品突圍的關鍵因素。品牌對于一個產業的振興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突出表現在農產品的發展領域。例如我國目前較貴的橘子品牌“臨海市巖魚頭蜜桔”,自從品牌打響后,帶動了整個臨海的柑橘產業發展,從賣柑橘逐漸走向了賣品牌。因此,要打造一個優秀的農產品品牌,緩解農產品同質化給消費者所帶來的雷同感,各地應著重建設農產品品牌,建立和完善相關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體系,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才能打破產品同質化現象,更好地發展“一村一特色”,講好農產品品牌故事。另外,在“互聯網+”農業發展的背景下,要借助數字化賦能農產品,通過“平臺+服務+品牌”的運營模式,促進農產品上行的發展,利用新媒體加大宣傳來提高產品知名度,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農產品,促進帶有“鄉”“土”字號的農產品現代化發展。
“互聯網+”農業發展理念的提出,為農產品上行構建了新的營銷模式,指引了農產品上行的建設發展。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上行發展迅速,不論是營銷的模式還是銷售的平臺都有所增加。但農產品上行中出現了農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物流配送成本高、電商專業人才稀缺等阻礙因素。因此,我們要時刻緊跟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注重電商人才的培養、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為振興鄉村、推動農產品上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