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熒 芮曉薇 何慧 施易輝 戴金鋒 蔡利軍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癥,也是第三大常見的癌癥死亡原因。Correa 級聯學說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腸型胃癌發生模式,該學說認為腸型胃癌是從正常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癌變等發展而來。維也納分類推薦胃鏡病理活組織檢查(活檢)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LGIN)的患者可給予內鏡下切除或者隨訪,隨訪的理由是LGIN 臨床進展緩慢。有文獻報道胃LGIN 者胃癌年發生率為0.6%,而且目前國內外僅將界限清晰的LGIN 列入推薦治療行列。筆者報道1 例同時性多原發早期胃癌(SMPEGC)患者,其中1 處病灶多次病理活檢均為LGIN,2 處病灶分次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2 次治療間隔3 個月,術后病理提示2 處病灶均為腺癌且浸潤深度均為黏膜下層(SM1),第2 處病灶合并深在性囊性胃炎(GCP)。
患者男,68 歲。因“反復上腹部不適3 個月余,加重1 周”于2020 年8 月17 日入院。3 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上腹部不適,伴有惡心、噯氣,至當地醫院就診,于2020 年5 月18 日行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體中部后壁黏膜腫脹,病理提示“胃體”黏膜慢性活動性炎伴中-重度腸化及LGIN。患者未予重視,未就診治療。其后癥狀反復。1 周前患者再次出現上腹部不適,伴有持續性腹痛腹脹、惡心噯氣,為求進一步診治,由門診收住入院。
入院后于2020 年8 月24 日查肺CT 示右肺下葉炎癥,右側胸腔內少許積液。2020 年8 月26 日查腹部增強CT 示肝內膽管少量積氣,膽囊缺失。2020 年8 月28 日行精查胃鏡檢查,鏡下見胃體小彎側胃角至近賁門黏膜粗糙,局限黏膜隆起,中央稍凹陷,接觸易出血,窄帶成像聯合放大內鏡(NBI+ME)觀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規則,考慮為胃體癌。病理檢查示“胃體”黏膜中度慢性活動性炎伴中度腸化;“胃體近賁門”黏膜腺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HGIN);幽門螺桿菌(Hp)(+)。
因患者第1 次胃鏡病理結果與胃鏡下診斷不完全一致,為進一步明確病灶性質及病灶范圍,再次行精查胃鏡檢查,鏡下見胃體小彎側后壁(胃體病灶)黏膜粗糙,局限黏膜不規則隆起,NBI+ME 觀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規則,邊界欠清,予病灶中央及四象限活檢,賁門下方見片狀黏膜粗糙,中央凹陷(圖1A~C、E~G)。精查胃鏡定點活檢病理結果提示“賁門下方中央”黏膜內少量腺癌;“胃體病灶中央、口側及肛側” LGIN(圖1D、H);Hp (-)。

圖1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精查胃鏡檢查及病理圖
住院期間完善胸腹部CT 排除轉移可能,因病理活檢提示胃體病灶腫瘤依據暫不充分,且與賁門下方病灶不連續,再者賁門下方病灶浸潤深度為黏膜下層(SM2)可能,行ESD 不一定能治愈性切除,若術中或術后提示病變進展,則需行外科手術治療,故先行賁門下方病灶ESD。術中胃體近賁門處見片狀黏膜粗糙,中央稍凹陷,NBI+ME觀察腺管和微腺管不規則,邊界欠清,病變大小約6.4 cm×6.0 cm(圖2A、B)。ESD 術后病理示“胃體近賁門ESD 標本”腺癌(圖2C)。肉眼類型:0-Ⅱb+Ⅱc;病變范圍:1.6 cm×1.1 cm;組織學類型:腺癌(tub1 > pap > tub2);浸潤深度:黏膜下層(SM1);潰瘍瘢痕(-);脈管侵犯(-);切緣:水平切緣(-)、垂直切緣(-)。周圍黏膜示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化伴淋巴濾泡增生。免疫組織化學(組化)染色結果示癌組織Desmin(平滑肌+)、SMA(平滑肌+)、CD31(內皮細胞+)、D2-40(淋巴管+)、Ki-67(50%+)、p53(90%+)、MLH1(+)、PMS2(+)、MSH2(+)、MSH6(+)、HER-2(-)、MUC-2(+)、MUC5AC(-)、MUC-6 (部分+)。彈力纖維特殊染色示脈管壁完整。患者賁門下方病灶治愈性切除,而胃體病灶為LGIN,且內鏡下有明顯的病灶及清晰的邊界,有ESD 指征,故囑患者3 個月后回院治療。患者第2 次ESD 中見胃體小彎側黏膜粗糙,局限黏膜隆起,中央稍凹陷,NBI+ME 觀察腺管不規則,局部血管延長、扭曲(圖3A、B)。病變大小約5.0 cm×5.5 cm。術后病理示“胃體小彎ESD 標本”腺癌(圖3C);合并GCP 伴部分上皮HGIN。肉眼類型:Ⅱc+Ⅱa;病變范圍:3.0 cm×2.2 cm;組織學類型:tub1 >pap > tub2;浸潤深度:黏膜下層(SM1);潰瘍瘢痕:(-);脈管侵犯:(-);切緣情況:側切緣(-);基底切緣(-)。周圍黏膜示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化及GCP。Hp(-)。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示p53(50%+)、Ki-67(40%+)、Desmin(肌+);p53(60%+)、Ki-67(60%+)、Desmin(肌+);p53(50%+)、Ki-67(40%+)、Desmin(肌+);p53(80%+)、Ki-67(50%+)、MUC5AC(+)、MUC-6(+)、Desmin(肌+)、CD34(血管+)、D2-40(淋巴管+)。最后診斷:SMPEGC。預后情況:患者ESD 術后3個月、術后1 年分別于我院復查胃鏡及胸腹部CT未見明顯復發轉移征象。

圖2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第1 次胃體近賁門ESD 治療及病理圖

圖3 一例SMPEGC 合并GCP 患者第2 次胃體小彎ESD 治療及病理圖
胃黏膜LGIN 屬于癌前病變,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LGIN 的病例有23%在10~48 個月內進展為惡性,另有報道稱LGIN 患者的胃腺癌年發生率為0.62%。雖然我國專家共識僅僅認為內鏡下有清晰邊界的LGIN,可考慮使用內鏡微創治療。但是普通內鏡病理活檢與術后病理的差異性不容忽視,活檢診斷發現LGIN,不能保證整個病變中沒有早期胃癌(包括HGIN)部分的存在。本例患者3 個月前外院胃鏡病理提示LGIN,我院對其行兩次精查內鏡,發現賁門下方病灶為腺癌。由此筆者認為:①內鏡檢查發現LGIN 必須予以重視,LGIN 的癌變風險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活檢鉗活檢的位置、數量、內鏡醫生的診斷準確性等;②MBI+ME 并且活檢多個部位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降低術后病理與內鏡下病理活檢不符情況的發生,提高ESD 術治愈性切除癌變病灶的比例。
多原發性胃癌一般根據Moertel 的標準來定義,其指出:①胃腔內有2 個或以上腫瘤,每個腫瘤都必須是經病理證實的惡性腫瘤;②腫瘤之間必須以顯微鏡下正常的胃壁間隔隔開;③每個腫瘤有各自獨特的病理學形態,并非由另一腫瘤延伸或轉移而來。SMPEGC 是指胃內同時或在6 個月內發現的2 個以上的原發癌灶,約占多發性胃癌的13%。本例患者胃內先后發現2 處早癌病灶,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SMPEGC,發病率約占早期胃癌發病率的4%~15%。
由于對SMPEGC 的認識程度不夠、檢查技術和手段的限制以及病理檢查欠規范等原因,SMPEGC 常被漏診。Kim 等(2013 年)認為胃上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后壁是內窺鏡檢查的重要盲點,對于多原發胃癌以不足3 cm 的病灶為主,臨床上不能滿足一處病灶的診斷,除發現主要病灶外,其余胃黏膜有色澤的改變以及出現粗糙、小糜爛、小凹陷、邊緣不整齊的小潰瘍等改變時,應及時予活檢。目前SMPEGC 的治療已經由外科手術為主轉向內鏡治療為主,不止一項研究表明,多發組同期ESD 治療的整塊切除率達96.8%、治愈性切除率達85.5%,與單發組相比無明顯差異,但因同時切除多發病灶,并發癥發生率隨操作時間的延長而增高。同期ESD 是SMPEGC 的有效治療方式,但對于個別病灶較大、較多,操作難度高的病例,可酌情選擇分期切除。
本例患者ESD 術后標本病理為腺癌合并GCP,GCP 是一種臨床少見的胃部疾病,普通內鏡下對GCP 的診斷率較低,因為活檢標本通常局限于黏膜,很少能提供黏膜下層的信息,GCP 一般在內鏡下顯示為有蒂息肉或圓頂狀息肉,超聲內鏡(EUS)可以有助于GCP 的診斷。Xu 等(2015年)認為GCP 有3 種主要表現類型:①無回聲(35.3%);②黏膜增厚的不均勻回聲(50.0%);③低回聲伴小泡(14.7%)。超聲引導下的細針穿刺能有助于與胃癌相鑒別,但是GCP 的診斷仍需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
雖然GCP 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GCP 與胃癌存在聯系。Roepke 等(2010 年)實現了一項突破,發現研究組中的11只KCNE2 基因敲除小鼠都表現出包含GCP 的嚴重胃癌前表型,而對照組中的5 只小鼠都沒有出現GCP。提示KCNE2 基因突變與GCP 和胃腫瘤的發生發展有一定關系。Kim 等(2012 年)報道了一例與胃癌淋巴間質相關的GCP 病例,并且觀察到EB 病毒原位雜交在異性增生區域和癌區均呈陽性反應,提示GCP 是一種癌前病變。最近,Wahi 等(2020 年)報道了一例在GCP 背景下發現胃腺癌的無腹部手術史的病例。然而目前仍缺乏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以闡述其良惡性及發病機制,因此對于GCP 是否為癌前病變及其與惡性病變的關系尚不明確。由于GCP 的診斷相對困難又有合并癌癥的報道,ESD 切除是治療GCP 的有效手段,其病理標本對GCP 的診斷提供有力依據,也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