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琴
(渭源縣博物館,甘肅 渭源 748200)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本。在我國古代有一種重要的水力工具——水磨,就是利用水的沖擊力,將動能轉化成機械能,把小麥、玉米、大豆等磨成面粉,從而供人們食用。水磨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曾廣泛使用,大多為土木結構硬山頂三架抬梁式建筑,每座面積10~30平方米,基礎由卵石筑砌而成,墻體為木板,安裝磨輪、磨盤、水槽等。渭河流域的水磨主要有平輪磨和立輪磨兩種,一直沿用到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以柴油機為動力的小鋼磨、以電力為動力的磨面機大面積推廣和普及,古老的水磨才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人們回憶里的歷史和滄桑世事的見證。2016年,渭源縣博物館委托甘肅龍洋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對渭源縣保存較好的6座水磨做了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并申請資金進行了維修。同時,積極探索渭源水磨群的開發利用,將其作為渭源縣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抓手,不斷培育鄉村旅游新熱點,逐步形成鄉村旅游產業。將鄉村旅游同鄉村振興相結合,有效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擴大社會就業,村級自治自理能力和群眾總體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切實改善,產業鏈條逐步延伸,通過與合作社的共建共贏,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商周時期人們使用臂力通過杵臼脫殼舂碾加工谷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開始出現手動的石磨。東漢《桓子新論》中最早用文字記載:“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牛、馬及役水而舂。”東漢時先后出現了腳踏碓(踐碓)、蓄力碓、水力碓。《南齊書·祖沖之傳》:“祖沖之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試之,日行百余里。于樂游苑造水碓磨,世祖親自臨視。”這是關于水磨應用比較明確的記載。北宋張舜民的《水磨賦》:“覆廈屋之沉沉,灑長溪之沸沸。徒觀夫老鴉咸集,麥禾山積。碓臼相置,齒牙相切。碾磨更易,晝夜不息。洶洶浩浩,砰砰礪礪。鼓浪揚浮,交相觸擊。飛屑起濤,雪翻冰析。力盡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處也。”北宋王禹偁描寫磨面人家的詩句:“但存心里正,無愁眼下遲。若人輕著力,便是轉身時。”詩句充滿人生哲理,逐漸演變為水磨坊的專用對聯,更成為田園詩中流傳千年的主題。
渭源縣域內水磨房在鼎盛時期有500多座,好些與油坊相連,既磨油籽又磨糧食,收入頗豐。古老的水磨房既是生產、生活的工具,也是渭源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滄桑世事的見證。而今,水磨房已成為一道漸行漸遠即將消失的風景,但渭源與水磨有關的好多地名還一直沿用,如清源鎮有上磨村、會川鎮有羅家磨村、路園鎮有雙輪磨村、峽城境內有磨溝峽等。關于水磨的小地名更是不勝枚舉,如段家磨、雙水磨、孟家磨、陽坡磨、嚴家磨……
渭源水磨群現有水磨11座,其中保存較好的6座,主要分布在洮河流域的會川鎮,分別是喬建珍水磨、張杰水磨、張新榮水磨、張芳水磨、喬立軍水磨以及渭河區域的鍬峪鎮祁蘭英水磨(圖1)。水磨大多數始建于清代,經過多次維修,能正常使用。主要有平輪磨和立輪磨兩種,為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架抬梁式建筑,基礎由卵石筑砌而成。有明間和次間,明間為木板圍墻,鋪設木樓板,安裝青石磨盤,木質磨輪和水槽。磨盤質較細,直徑0.9~1.15米,厚0.15~0.3米;水槽呈梯形,長4.5~7.6米。主要磨小麥、蠶豆、玉米等。下面以頭莊社張杰水磨(平輪磨)和中莊社祁蘭英水磨(立輪磨)為例分析渭源水磨的保護現狀。

圖1 渭源縣水磨
頭莊社張杰水磨坊位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羅家磨村頭莊社,北緯35°01′22.5″,東經103°59′01.4″,海拔2490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水磨為私人所有,始建于清末,經過多次維修,現保存完好,常年使用。磨房三間面闊11.2米,進深4.6米,通高3.8米。東側一間開單扇門,門寬1.2米,高1.95米,西側開窗,有火炕。為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架抬梁式建筑;無臺明;明間為木板隔斷,安裝磨盤;東次間墻體為土坯墻體,草泥抹面,西次間墻體為上身土坯,下身卵石砌筑,草泥抹面;明間地面鋪設木樓板;兩次間地面為素土地面;磨房墻體基礎由卵石筑砌而成。為平輪磨,安裝木質磨輪和石質磨盤。木質磨輪徑3.5米,石質磨盤徑1.06米,磨盤座扇厚0.29米,磨盤走扇厚0.19米。木質水槽,長4.5米,呈梯形,小端寬0.5米,大端寬1.6米。
中莊社祁蘭英水磨位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鍬峪鎮永豐村中莊社,北緯35°02′01.5″,東經103°09′10.2″,海拔2337米,占地面積150平方米。水磨為私人所有,始建于清末,經過多次維修,現正常使用,主要磨小麥、蠶豆、玉米等。為土木結構單檐硬山頂三架抬梁式建筑;無臺明;明間為木板隔斷,安裝磨盤;明間和東、西次間墻體為土坯墻體,草泥抹面;明間、東次間地面鋪設木樓板;西次間地面為素土地面;磨房墻體基礎由卵石筑砌而成。為立輪磨,安裝木質磨輪和石質磨盤。木質磨輪徑3.7米,石質磨盤為青石鑿成,質較細密。磨盤座扇厚0.2米,磨盤走扇厚0.12米。木質水槽,長4.8米,呈梯形,小端寬0.7米,大端寬1.9米。
在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河水沿岸的每個村莊里都有一渠清水沿田埂繞正在工作的水磨村舍款款奔來。臨近水磨房處水流加急,靠水的動力,使水磨晝夜不停運轉。水磨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流行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20世紀60年代以前,渭源水磨群是一道極具地域特色的風景線。它是無污染的環保磨面工具,也是人類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范。它們極具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
渭源自古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河流密布,幾乎有溝就有河水在流,這是水磨大量推廣應用的基礎條件。渭源水磨歷史悠久,代表了西北地區傳統工藝,在生產生活中曾發揮過重大作用。渭源縣境內的水磨坊又稱水磨房,由磨房、磨槽、磨輪、磨盤等組成。磨盤座扇和走扇用荊條、麻繩懸吊于明間梁架之上,下部磨輪、磨身制作完成后以榫卯的方式和磨盤、磨軸鏈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水從磨槽流到磨輪之上,以水的沖擊力驅動磨輪,從而帶動磨盤的轉動。磨盤座扇、走扇上刻有相反的螺旋紋。它日夜旋轉,磨面千斤,不但節約能源,而且依山就水借助自然環境建造,是人類早期利用自然能源的典范,也是我國傳統建筑、水利與農耕文化的巧妙結合,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水磨的巧妙構造具有一定的科學推廣應用價值,為農學、建筑學等各學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范本。
渭源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古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境內存有大量馬家窯、齊家、寺洼古文化遺址,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積淀形成了以大禹導渭、秦長城、首陽山等為代表的渭河源文化,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渭河流域更是人類始祖區域文化走向大一統華夏文明的搖籃,是華夏文明的中軸線,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節點。
在古老的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居住較為分散,水磨作為人們日常必須去磨面、榨油的地方,便成了大家最好的溝通、交流、交友場所,水磨房也隨之興旺發達。從藝術的角度看,渭源的水磨,不僅是依山就水、巧借自然、融匯古今的獨特人文景觀,而且也賦予了這塊土地更多的靈性和生命。有一則關于水磨的謎語:“兩座山,空中掛,底下青龍翻八卦,石山一動大雪下。”渭源流行花兒(渭源民謠),有一首花兒形象地介紹了渭源水磨的構造:“重復重檁板為墻,柳木柱子青?梁,四根磨繩吊石扇,上扇不動下扇忙,渭水打著磨輪轉,白虎口里淌細面。”還有一首用人們日常所見的現象生動鮮活地描繪水磨:“石頭層層不見山,路程短短走不完,雷聲隆隆不下雨,大雪紛紛不覺寒。”另一首花兒:“黑風(哈)刮的者磨盤子旋。青龍(哈)白虎的叫喚;寧叫他皇帝的江山亂,絕不叫我倆的路斷。”這首花兒中將水流比作“青龍”,把磨盤比作“白虎”,抒發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感情熾烈、坦率,風格質樸,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渭源水磨的壯美氣勢和人們對于水磨的一種獨特情懷。
2007—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對渭源水磨群進行了調查,并將其列入了渭源縣不可移動文物名單。2012年,渭源縣人民政府公布渭源水磨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且劃定了保護范圍。2015年,渭源水磨群被公布為定西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4月,渭源縣召開全縣文物保護安全工作會議,專門安排部署了文物安全工作,要求各鄉鎮負責轄區內的文物安全工作,渭源水磨群所在鄉鎮的人民政府與財產所有人簽訂文物保護合同,所在鄉鎮和財產所有人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直接保護,縣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2016年,渭源水磨群被公布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渭源縣博物館委托甘肅龍洋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對其中保存較好的6座水磨做了保護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并申請資金進行了維修。同時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確保有專人對其進行保護,并將爭取資金,安裝專業的消防、安防、防雷等設施設備,確保文物安全。
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發揮其應有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的經濟價值,認真遵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保護方針,積極探索渭源水磨群的開發與利用。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實施“一把手”工程,確立了“采薇首陽山 爽游渭河源 紅火渭源歡迎您”文化旅游戰略品牌定位,以打造“甘肅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為目標。牢固樹立“大渭河、大文化、大旅游、大產業”工作理念,將渭源水磨群作為渭源縣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的主要抓手,圍繞全縣鄉村旅游“一心(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元古堆村為中心)、四帶(秋池灣村、土牌村為主的洮河風情觀光休閑帶;水磨群主要分布區羅家磨村、棉柳坪村、渭河源村為主的避暑康養帶;蘇維埃紀念館、坡兒烈士陵園、隴右地下印刷所為主的紅色文化研學帶;北部鄉村為主的黃土風情農耕文化體驗帶)、一走廊(渭河源頭文化走廊)”的空間發展布局,以“古、綠、德、慢、靜、養、野”為特色主題,展現河流和山、水、城、田、林景觀特色,融合一、二、三產業,打造美麗休閑鄉村,重點打造鄉村旅游“十大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旅游+”戰略,重點實施“八大工程”,培育鄉村旅游新熱點,促進鄉村旅游快速發展。
以大力創建特色旅游示范村鎮為突破口,不斷提升鄉村休閑度假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突出共建共創、堅持景城鎮村融合,深入挖掘渭源水磨群的內在價值,展現其文化內涵,實現文物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局面。以旅游小鎮、鄉村旅游示范村創建為契機,創新景區帶村、能人帶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把水磨群主要分布區羅家磨村打造成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正在渭源水磨群分布區建設實施“百美村宿”渭源鄉村旅游扶貧經濟示范項目。百美村宿項目是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13年發起的,以鄉村旅游為抓手,以“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搭建鄉村和外部連接平臺,發掘貧困村自然景觀、特定產業、綠色產品、人文傳統等特有價值,并以村兩委、新型合作社為依托,協助引入社會資金、信息和人才等要素,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產業扶貧項目。
渭源水磨群分布區實施的“百美村宿”項目共計投入資金4133萬元。建成后,可有效地提升渭源水磨群分布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依托該項目增加鄉村旅游的游客量,從而增加旅游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旅游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促進我縣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村級自治自理能力和群眾總體素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切實改善,創新經營管理模式,更新生產方式,逐步延伸產業鏈,進一步帶動鄉村旅游產業富民增收,從而促進全縣旅游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最終通過與合作社的共建共贏,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
圍繞渭源水磨群,以百美村宿為核心,不斷拓展鄉村民宿區域,打造渭源民宿集群。以“詩意田園、山水之約”為水磨群分布區的鄉村旅游發展主題,拓展旅游項目和產品,開發精神文化資源和物質文化資源。從“吃、住、行、游、購、娛、教”七個主題下功夫,形成黨建講堂講黨建、觀賞山水、參與農家活、購買農產品、品嘗農家飯、投宿農家屋和乘坐木板車等旅游事項,真正在鄉村旅游過程中減少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提高體驗式和研學式的旅游,用心打造鄉村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建設源頭花海、采摘園區,發展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圍繞特色產業,加大馬鈴薯、中醫藥、草牧、花卉系列旅游產品開發力度,提供特色化、多樣化消費產品,彰顯鄉土特色,突出一村一品,培育發展特色化、多樣化、差異化鄉村旅游產品和品牌,打造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體系,推進鄉村旅游消費升級,不斷滿足現代游客新舊消費迭代的需求。使游客在文化演藝和農事體驗中感受鄉土民風,在城鄉互動、文旅融合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實現農耕文化留給我們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渭源水磨群活化利用和傳承弘揚。真正做到以用促保、永續傳承,在有效利用中成為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使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