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文理學院檔案館 蔡華鋒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進一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平。鄉村是中華兒女世代生存的故土和血脈源頭,它承載著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歷史變遷、風俗文化;是我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時刻思念的地方。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每一個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觀,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故事和濃濃的鄉愁,值得久久回味和細細品讀,更需要深入挖掘和全力保護。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今天,加強鄉村記憶檔案建設,提升鄉村記憶檔案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需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任務。服務鄉村振興是新時代檔案工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檔案工作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社會奉獻檔案力量的客觀要求。鄉村記憶檔案承載著鄉愁,承載著思念,也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力聚合。開展鄉村記憶檔案建設,能夠有效感受村民的情感和血脈、滋養和浸潤人們建設美麗鄉村的熱切期待,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新時代,檔案工作要強化責任和擔當,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開展好鄉村記憶檔案建設工作,著力構建多元化美麗鄉村檔案資源體系,充分發揮檔案工作在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讓老百姓在鄉村振興中記住鄉愁,留住鄉情。
(二)賡續傳承鄉村文脈的內在要求。鄉村記憶檔案作為我國檔案資源的一個類別,載體形式多樣,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廣大農村生產生活、鄉土文化、經濟發展等方面。物質是鄉村的基礎,文化是鄉村的靈魂。鄉村記憶檔案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能夠生動再現農村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既是文化載體,更是文化資源。建設好鄉村記憶檔案,既是賡續鄉村文脈的內在要求,更是傳承鄉村文脈的現實需要。那些正退出歷史舞臺的傳統生產工具、現代生活中不再使用的傳統生活用具,已經看不見的老物件,都記錄著鄉村文化發展的歷史印記,更是人們記住鄉愁,尋找鄉村記憶的載體和精神家園。通過鄉村記憶檔案建設,能夠守住“鄉村筋骨肉”,能夠傳承“鄉村精氣神”,讓更多人關注鄉村發展,品讀鄉村文脈。通過參觀鄉村記憶檔案,鄉村舊夢會撲面而來,愛國愛家的情懷更會被激發出來。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鄉村記憶檔案蘊含著豐富的鄉土文化,承載著一個地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通過鄉村記憶檔案,人們能夠了解鄉村的昨天,把握鄉村的今天,展望鄉村美好的明天。加強鄉村記憶檔案建設,能夠為鄉村文化旅游注入更多的鄉土元素,為參觀者提供獨具個性的旅游需求,能夠滿足離鄉游子對鄉土情懷的熱切追憶。鄉村記憶檔案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緊密,深入挖掘鄉村記憶檔案的豐富內涵,使之成為農村對外宣傳的品牌和名片,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公眾對農村的關注,吸引更多的人走向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開展資源建設,夯實鄉村記憶檔案根基。1.組織鄉村記憶檔案資源普查。為了全面掌握鄉村記憶檔案資源的詳細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需要對當地各類鄉村記憶檔案進行資源普查。普查中應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實地走訪,系統梳理反映鄉村發展的各種載體形式的鄉村記憶檔案資源。對鄉村記憶檔案的擁有情況、分布情況、保護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建立便于查詢的鄉村記憶檔案資源目錄數據庫,為即將開展的鄉村記憶檔案資源收集和保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2.開展鄉村記憶檔案資源收集。收集是鄉村記憶檔案建設的基礎環節。收集需要效率,更需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有的可采取接收方式,有的則需采取征購方式進行。老百姓不愿捐贈但又很有價值的物件,一定要做好工作,可以支付一定費用。收集主要面向村委會和村民,收集村委會保存的村志、文明鄉風、經營承包、村容村貌等方面反映鄉村發展進步的檔案;收集村民保存的犁耙、鋤頭、鐮刀、背簍等傳統生產和生活工具,構建多元鄉村記憶檔案資源體系。3.建立瀕危鄉村記憶專題檔案。隨著時代的變遷,城鎮化進程加快,歷經風霜而又飽含歷史底蘊的一些鄉村記憶檔案,如古民居、古村落等建筑,會越來越陳舊,有的甚至會拆除。能夠修復的,應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搶救性修復;能夠保護的,要實施嚴格的保護舉措。即將拆除或者會逐漸消失的,需要建立瀕危專題檔案。在遷移、改造或拆除這些建筑前,可以采取照相或攝影的方式,留下這些珍貴的檔案文化資源。
(二)打造文化品牌,彰顯鄉村記憶檔案魅力。1.建立鄉情陳列館。鄉情陳列館能夠展示出一個地區的歷史變遷軌跡,反映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對于傳承鄉村記憶、對村民進行德育教育起著重要作用。鄉情陳列館的主題設計不僅要反映農村輾轉歲月的歷史變遷,更要體現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農村取得的輝煌成就。整體布局應包括歷史沿革、民俗風情、村情村貌、文化生活、家風家訓、村規民約、鄉賢名人、經濟發展、榮譽獎項等內容,圖文并茂,輔以實物或模型,讓鄉情陳列館成為新時代、新農村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園。2.開展鄉村記憶展覽。鄉村記憶展覽能留住鄉愁。通過對鄉村記憶檔案資源的系統梳理、有效整合、整體設計和精心展出,原本處于靜態的檔案以圖片、影像、實物、模型等方式走向社會。參觀者在了解農村發展歷程的同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的發展、變化以及取得的可喜成績。通過展覽,鄉村記憶檔案也由此成為可以移動的教材。3.開發鄉村記憶檔案創意產品。鄉村記憶檔案創意產品是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產品,不僅有助于近距離感受檔案文化元素,滿足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帶來一定收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鄉村記憶檔案創意產品消費和使用的過程,也是宣傳檔案文化、觸發和鼓舞人們精神追求的過程。在創意產品開發中,要體現本地的鄉土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檔案資源進行開發,同時考慮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實際需求,使鄉村記憶檔案創意產品符合用戶的期待和認同,提升檔案工作服務層次和水平,彰顯新時代檔案文化的獨特魅力。
(三)深化教育培訓,提升鄉村記憶檔案水平。1.確保檔案管理人員相對穩定。鄉村記憶檔案管理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花大力氣培養。檔案人員是鄉村記憶檔案管理的具體操作者,其業務能力和業務素養,決定了鄉村記憶檔案管理的整體質量和水平。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賦予了鄉村記憶檔案更多的內涵,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大力度,建設一支能擔當時代重任的檔案管理隊伍。2.加強檔案管理人員業務培訓。鄉村記憶檔案對管理人員的業務提出了很高要求。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還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管理人員到崗后,要加強業務技能培訓,確保在一定時間內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有較大幅度提升,以適應工作需要。培訓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既可以讓行業專家走進鄉村記憶檔案館,現場傳授專業技能;也可以讓檔案管理人員到專業機構培訓或到相關單位進行實踐。通過培訓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全面提升鄉村記憶檔案管理人員整體水平。3.提高檔案管理人員信息化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數字化是鄉村記憶檔案未來發展的方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鄉村記憶檔案轉換成數字記憶,會更直觀,更真實,同時也更能保護好檔案原件,實現鄉村記憶的延續。因此在強化傳統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應加強鄉村記憶檔案管理人員現代信息技術的培訓,切實提高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管理鄉村記憶檔案的水平和能力,以適應鄉村建設行動的要求。
(四)提升管理效能,創新鄉村記憶檔案的機制體制。1.政府部門有效主導。鄉村記憶檔案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起步晚,底子薄,需要政府部門的有效管理。新時代,政府部門要出臺長遠規劃,對當地鄉村記憶檔案進行統一安排和部署;要劃撥專項資金,對當地鄉村記憶檔案進行保護和建設;要將鄉村記憶檔案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指標,賦予一定考核分值,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和村委會主動思考和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檔案部門要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動態指導項目推進中的新情況、新問題。2.相關部門密切協作。鄉村記憶檔案建設涉及面廣、系統性強、工作量大,僅靠檔案部門難以推進,需相關部門發揮自身優勢、協同攻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如與當地文化部門合作,對獨具鄉村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與當地高校合作,利用暑假時間,組織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深入農村,開展鄉村記憶檔案調研、鄉村口述史采寫等;與當地融媒體合作,通過電視、網絡、廣播等途徑,宣傳鄉村記憶檔案知識,讓更多人記住鄉愁,記住無論身在何處都時刻思念和牽掛的地方。3.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鄉村記憶檔案來源于鄉村、建設于鄉村、服務于鄉村,離不開當地廣大村民的支持與配合。在鄉村記憶檔案建設過程中,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方式讓廣大村民自愿參與到這項工作中。特別是在鄉村記憶檔案資源挖掘和征集過程中,更需要動員廣大村民提供相關信息,有的還需要村民直接捐出充滿鄉土氣息的老物件,這些都離不開廣大村民的大力支持。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美麗的鄉村。《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給人們描繪了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只要抓住機遇,主動作為,銳意進取,鄉村記憶檔案一定能在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中擘畫出美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