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州工程學院 耿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這表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高度自信。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大意義。地方高校圖書館不僅承擔著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保障的基本職能,還擔負著保護與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職能,建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實現這一重要社會職能的有效方式。在黨中央號召大力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結合地域文化特點,積極建設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為地方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淮海地區是指跨越蘇、魯、豫、皖四省20個地級市的廣大地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該地區山水相連、文脈相通、人緣相親、習俗相似,區域之間保持和延續著密切的人際交往、經濟貿易、文化往來和社會聯系。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獨特的地方文化,作為中國古代五大思想家(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的誕生地、儒家文化圣地、楚漢文化發源地,淮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語言文學、音樂戲劇、工藝美術、民俗等地方傳統文化都獨具特色。江蘇徐州的漢文化“三絕”漢墓、漢化像石、漢兵馬俑,是絢爛的中國漢文化的縮影與活化石;河南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華夏先驅、九州圣跡”的美譽,被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魯南地區的傳統民歌套曲“五大調”,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是“百姓的雅歌細曲”;安徽亳州的“華佗五禽戲”,內和五行、外和三才、仿生自然,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萬物一體”的和諧統一觀。淮海地區豐富而獨特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地方高校的數量多達2300余所,淮海地區的各類高校也近40所。地方高校圖書館是地方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其在區域環境中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它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促進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的必然性。因此,淮海地區高校圖書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保護與傳承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淮海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如:語言文化、地方音樂舞蹈文化、地方工藝美術文化等,深深植根于該地區悠久的歷久、淳樸的民風和豪爽義氣的百姓間,其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滋養著地域文明,給這片土地以生生不息的動力。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傳統的記錄與保存方式已無法充分展現與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該地區的文獻資料中心、知識寶庫和學術性服務機構,若能建設特色館藏,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利用與宣傳,無疑會大力推動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二)有利于促進淮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為地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地域文化研究的積極成果對于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地域文化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打造文化品牌,是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徐州工程學院位于淮海地區的中心城市,這里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文化遺產豐富而悠久。對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而言,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建設淮海地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對兩漢文化、地方曲藝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相關文獻進行收集與整理、展示與宣傳,將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三)有利于進一步促進淮海地區高校特色學科建設。地方高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應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學科,形成特有的學科布局。淮海經濟區的建設離不開文化產業的引領和驅動,高校應有的放矢地展開教學與研究,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地方高校通過建設特色學科,能增強自身綜合實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高校圖書館建設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能夠為學校的相關教學、科研及學科建設提供可靠的文獻保障,進一步提升傳統特色文化的研究水平。
(四)有利于促進淮海地區高校圖書館自身的發展。《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十條規定,高校圖書館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館藏體系”。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是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建設的徐州文庫、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非遺展室等,已成為該館的特色和優勢,大大提升了該館的區域影響力和競爭力。此外,建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也有助于圖書館合理布局文獻資源,提高館藏文獻的利用率,使其真正成為廣大讀者的智庫,成為該地區的特色文獻信息中心。
(一)打造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體系。特色館藏,顧名思義,就是館藏文獻建設要獨具風格,因此,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應緊緊圍繞淮海地區文化特點來打造該館的特色館藏體系。
1.博大精深的諸子先賢著作及民間傳說。中國古代五大著名思想家全都誕生于淮海地區,老子故里在河南周口鹿邑,莊子故里在安徽亳州蒙城,孔子故里在山東曲阜,孟子故里在山東鄒縣,墨子故里在山東滕州。《道德經》《莊子》《論語》《孟子》《墨子》等著作,對中國人影響深遠,既充滿哲思,又極具文學性。此外,民間還廣泛流傳著有關思想家們的傳說,如安徽亳州的老子傳說、山東菏澤的莊子傳說、山東濟寧的孟母教子傳說等。此外,在該地區的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如木蘭傳說、魯班傳說、孟姜女傳說、徐福傳說等。關于這些巨著、思想及傳說的研究,也已形成大量文獻、專著等研究成果。
2.豐富多彩的地方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文化。淮海地區地域寬廣,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繁,在長期的雜糅融合中,孕育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節奏鮮明的地方音樂、戲劇、舞蹈文化。如徐州柳琴戲、徐州琴書、魯南五大調、宿州墜子戲、碭山嗩吶、開封盤鼓、邳州跑竹馬、阜陽花鼓燈、菏澤商羊舞等。這些音樂體裁形式,大都是老百姓在生活和勞動中自己創作并表演的,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大多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淮海地區作為南北文化交匯與傳播的中樞過渡地帶,其音樂、戲劇、舞蹈文化多重風格并存的特點,正是淮河、黃河與長江流域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真實寫照。整理、保存并弘揚這些類別各異的音樂文化,理應成為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技藝獨特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淮海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與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孕育出獨具一格的地方工藝美術文化,如: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相結合的漢畫像石、漢畫像石拓印、剪紙、柳編、吹糖人、木版年畫等。在現代設計工業化、機械化的沖擊下,傳統工藝美術不再占據主流地位,有些工藝美術形式甚至瀕臨消亡,但其蘊含的傳統審美精髓仍然是現代工藝美術的根基與靈魂。通過特色館藏建設,地方高校圖書館完全可以為保護與傳承民族藝術與歷史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淮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館藏建設舉措。淮海地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而多彩、韻味獨特而濃厚,涵蓋哲學、文學、音樂、美術、手工技藝、民風民俗等各個方面。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以此為基礎,多元化進行特色館藏建設。
1.拓寬文獻資源收集渠道,充盈地方文化特色館藏。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是特色館藏建設的基礎。除了線下線上常規采購文獻資料及實物外,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舉辦地方傳統文化專題文獻展、編印地方文獻專題目錄、向捐贈者頒發捐贈證書以及媒體宣傳等方式,擴大地方傳統文化特色館藏的影響力。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多年來與市文聯、作協、文化館、博物館、方志辦、出版社等部門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獲取了大量珍貴文獻和研究資料。于2011年啟動建設的徐州文庫,以展示與弘揚徐州特色文化為目標,目前已收藏有關兩漢文化、彭祖文化、徐州書畫藝術等方面的特色藏圖書4000余冊;“非遺”文庫藏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圖書2500余冊、“非遺”實物200余件。多年來積累的豐富文獻,為本館地方傳統文化特色館藏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創新文獻收藏展示方式,引領讀者走近地方傳統文化。高校圖書館收藏文獻的基本方式是將文獻分類編目后入庫上架,這種將文獻束之高閣的方式并不利于文獻的流通。高校圖書館必須主動創新,以更直觀、更便于讀者了解的方式呈現特色文獻。比如,在圖書館大廳的電子屏及網頁上定期推薦地方文化特色文獻,或播放相關影音資料,吸引讀者點擊閱覽或觀看;在易引起讀者注意的地方,擺放展柜,陳列經典、有特色的文獻或實物,吸引讀者駐足欣賞;在圖書館的休閑區,擺放展現地方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吸引讀者深入了解地方傳統文化。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充分利用館舍空間,在寬敞的二樓中廳擺放四組展柜,定期更換特色文獻,源源不斷地將地方傳統文化推介給讀者;在一樓的校園書店內,設置了地方文獻專柜及地方傳統文化文創產品專柜,如寫有淮海地區方言的書簽、印有地方文人書畫作品的手提袋、精致的地方手工藝品等。將地方傳統文化與讀者的現代生活方式及需求相融合,讓更多優秀傳統文化走近讀者,是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的題中之義。
3.建設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大數據時代,數據庫已代替紙質資料成為信息存儲與流通的重要方式。地方高校圖書館要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資源建設方式,在建設實體館藏的同時,注重虛擬館藏的建設,通過建設傳統文化特色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真正發揮保護與傳承地方文化的作用。鑒于淮海地區傳統文化種類繁多,涉及哲學、語言文學、音樂、工藝美術等多個方面,特色數據庫要針對文化種類的不同特點進行建設。比如,哲學、語言文學類數據庫要注重文化內容的全面收錄;音樂、舞蹈、戲劇類數據庫側重表演藝術原汁原味的呈現;工藝美術類數據庫既要有展現藝術品魅力的實物圖片,也要有記錄能工巧匠創作過程的視頻資料等。此外,數據庫的檢索界面要人性化、檢索功能要全面,能保證用戶快速、準確地檢索到所需文獻信息。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自2010年開始建設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以來,已收錄相關電子圖書3000多冊,圖片5000多幅,視頻600多輯,并不斷充實完善特色數據庫,力求將地方傳統文化更全面地呈現給用戶。
4.創辦地方文化體驗館,提升特色館藏的傳播效能。高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擔負著對高校學生進行文化宣傳、教育的任務。地方高校圖書館可根據館舍空間,打造收藏、展示和體驗于一體的特色體驗館,依托學校相關院系,不定期邀請研究地方文化的知名學者來館舉辦講座,邀請傳統音樂戲劇表演藝術家來館演出,或邀請傳統工藝美術藝人來館現場亮絕活。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以館內影音室為活動地點,先后邀請研究兩漢文化、老莊文化等的專家學者來館做主題講座;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桂英老師來館展示剪紙技藝;還邀請徐州柳琴戲名角為藝術學院師生現場演繹柳琴戲唱腔。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共鳴,讓師生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為淮海地區中心城市唯一一所市屬高校,徐州工程學院一直致力于保護傳承地方傳統文化,圖書館更是緊跟學校步伐,通過上述特色館藏建設及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提高了師生及社會各界對本地區傳統文化的關注,為傳承與發展地方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