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悅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甘肅 張家川 741500)
一位美國學者曾經說過:“博物館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新世紀博物館》一書中也明確指出“如果說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博物館資源發揮自身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必須思考的基本問題。調查發現許多博物館在舉辦社會教育活動時,由于存在前期調研不深入、活動準備不充分、現場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未能取得理想的社會教育效果。要想策劃一場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活動,必須立足本館實際情況,突出活動特色、豐富活動體驗、彰顯活動價值,在吸引更多游客積極參與的基礎上,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進而發揮好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張家川縣地處黃河上游渭河流域,這里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西戎文化、回鄉風情文化等。這些歷史文化成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從成立到現在,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先后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家川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度天水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博物館現有四個專業陳列類展廳,共包括十個展示單元,分別為館藏歷史文物專題陳列、民俗風物特色陳列、館藏名家書畫精品特色陳列、馬家塬墓葬出土文物精品陳列。館藏主要文物類型涵蓋了仰韶文化、齊家系文化陶器、秦漢青銅器以及宋元明清的瓷器等。其中,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文物數量眾多、造型獨特、歷史研究價值極高,是博物館的一大特色。
另外,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在2017年設置了臨時展覽系列,每年舉辦各類臨時展覽4次,展品有的來自民間收藏,有的是周圍兄弟館藏品,臨展的舉辦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于2011年12月對外免費開放,至今累計接待各類參觀游客超90萬人次。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還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和文化日定期開展“四進”(進學校、進部隊、進社區、進企業)活動,承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發展示活動,與鄰邊縣區開展館際交流等活動,很好地履行了社會教育功能。
自2011年免費對外開放后,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積極探索開展社會教育的方式方法。但因社會教育活動主要采取游客自主參觀的形式,加上對外宣傳較少,受眾具有局限性,社會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從2016下半年開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向省級館及其他兄弟館請教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經驗,確立了“走出去,請進來”的宣傳教育方針,相繼開展了“四進”活動,利用元宵節、端午節、5.18國際博物館日、重陽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開展參與式、體驗式等重大節日主題系列社會教育活動。以2018年為例,全年總接待參觀者8萬余人次,其中青少年兒童參觀游覽人數所占份額為50%,由此可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也為今后社會教育活動的組織策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雖然從整體上來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一些工作細節上仍然存在許多亟須完善的問題,例如推廣宣傳力度不夠、專題講座吸引力不足、博物館資源課程化未落到實處、館校合作機制有待健全等,都是今后社教活動開展中需要改進的重點問題。
2.2.1 立足傳統節日和館校合作開展社會教育活動
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一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利用重大傳統節日通過館校合作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30多所學校組織開展了主題社教活動,讓青少年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近距離觀看、了解珍貴的歷史文物,這對于從小培養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熱愛以及樹立文化自信也是大有裨益的。
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與木河鄉桃園小學聯合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精神”紅色詩歌朗誦社會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全校師生參觀了文物流動展覽,朗誦了紅色詩歌,重溫紅色經典,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培育了強烈的愛國情懷。2021年5月19日與馬鹿鎮寶坪小學聯合開展“百年追夢,水墨飄香”國畫體驗社會教育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使他們對水墨畫這一傳統文化形式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除此之外,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還通過館校合作開展文物保護宣傳工作,在2021年五六月份累計發放《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宣傳折頁》等共計10000余份,通過閱讀折頁內容,培養青少年學生熱愛文物、保護文物的意識。立足傳統節日,以館校合作為契機,將原本珍藏在博物館陳列柜內的文物在學校展出,讓同學們不出校門就能近距離與文物接觸,突顯了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價值。此外,在端午節、母親節、重陽節等重大傳統節日,博物館也會舉辦主題社教活動,活動的策劃實施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2.2.2 開展互動式教育提高社會教育實效
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時,如果只是由講解員進行宣傳教育,雙方之間缺乏有效的交互,則會導致社教效果大打折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時,十分關注與青少年學生的互動。從實踐來看,這種互動式教育對進一步提升社會教育效果有顯著作用。例如,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為大陽學區劉溝小學的同學們特地策劃舉辦了“紙漿畫,紅心向黨”主題社會教育體驗活動。在本次活動中,講解員帶領全校師生先是參觀了“流動博物館”,了解張家川縣回族自治縣悠久的歷史文化。隨后在多媒體教室中,社教老師通過PPT展示的方式,向學生們介紹了紙漿畫的制作方法、注意事項。在講解過程中,同學們躍躍欲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最后社教老師把材料分發給每一名學生,大家在紙板上繪制輪廓、勾畫草圖、紙漿粘貼、精心裝飾,很快完成了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主題紙漿畫作品。通過此次主題社教活動,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增加社教活動的體驗感,傳承紅色文化,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除此之外,在今年春節期間策劃舉辦的“你來比畫我來猜”主題活動、“春之剪影·迎冬奧”主題剪紙社教活動等,也都是在互動式教育中讓青少年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社會教育的實際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突顯。
2.2.3 利用新媒體增強社教活動影響力
在互聯網時代,博物館在組織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時也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嘗試一些新穎的方式方法。近年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大力推廣“互聯網+社教活動”模式,迎合了青少年學生的喜愛,也增強了社會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從2019年元旦開始,博物館陸續在微博、抖音等多個新媒體平臺上都開通了博物館官方賬號,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的開放,不僅提供了文物語音導覽,讓用戶可以隨時了解各類館藏文物,還能定期推送消息,使用戶了解博物館最新的社教活動動態。例如,在籌辦“金虎鬧元宵”社會教育活動時,提前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活動信息,并提供了報名方式,有興趣參與本次社教活動的家長及學生可以線上完成報名,線下參加活動,一方面為用戶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還能通過朋友圈的轉發、分享等途徑,進一步擴大了該活動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在線上展出博物館的一些珍藏文物,比如仰韶文化的代表葫蘆瓶、馬家塬西戎文化的代表青銅繭形壺以及伊斯蘭文化的代表阿文獅紐蓋銅熏爐等,也收獲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點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從2021年開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將新媒體平臺作為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主陣地,累計開展線上專題社教互動活動30多場,播放量超過200萬次,很好地履行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主題是整個活動開展的重要靈魂,它直接統籌領導著整個活動的始終。策劃舉辦一項有質量、見實效的社會教育活動,必須有一個好的創作主題和出發點,博物館的社教活動也是如此。在活動策劃中,宣教人員充分利用館藏資源去開展各類活動,努力地打造出本館文化活動特色品牌,形成獨具自己地方特色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舉辦的“金虎迎春,金蛋送喜”社會教育活動中,博物館設計了“迎新春,砸金蛋”的活動主題。金蛋中設計的內容有館藏文物簡介,有文物益智拼圖,有才藝表演,也有學習文具等,如果砸出的金蛋內容是館藏文物簡介,則由參與者在臺上大聲朗讀,共享館藏文物的信息,如果砸出的內容是才藝表演,則由參與者在臺上隨性表演節目。活動后續環節則由講解員帶領家長、學生參觀博物館展覽,并向參觀者展示和介紹各種虎形文物,講解新春生肖知識。總之利用砸金蛋這種特色活動方式,成功吸引了廣大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增進了親子關系,傳播了傳統知識,激發了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因此,博物館在組織策劃社教活動時,首先要明確活動主題,然后圍繞該主題設計形式新穎、內容有趣的活動內容,才能達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如果形式過于單一,每次都是參觀陳列展品、講解館藏文物,就很難對參觀者保持長期的吸引力。要想策劃一場行之有效的社教活動,必須大膽突破、敢于創新,同時還要立足本館的文物資源和本地的傳統文化,融入創意、巧妙設計活動形式,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教育效果。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在2021年清明節舉辦的“守護文物,傳承文明”主題社會教育活動就是一次成功的范例。該主題社會教育活動以傳統節日清明節為載體,活動目的是培養農村學生對傳統文化節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與學習。但是在社教活動形式上,并沒有沿用常規的展覽、講解等方式,而是創新性地開展了“制作拓片”手工實踐活動。在木河鄉八卜小學,社教老師首先向學生們介紹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悠久歷史文化;然后用PPT課件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清明節的來源、習俗,增進小學生對這一傳統節日的了解;最后發放教育活動材料包,手把手地指導同學們制作拓片。經過3個小時的活動體驗,小學生們成功完成了拓片制作,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在本次社教活動中,達到了傳承民間藝術、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很好地實現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由此可見,在社會教育活動策劃環節,巧妙的立意和創新也是保持活動本身吸引力、趣味性以及提高活動教育成果的一種重要手段。
互動式的教育活動更具有娛樂性和參與性,博物館通過開展具有文化氛圍的互動娛樂活動,讓受眾在快樂輕松的活動氛圍中獲得文化知識,提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例如全國各地博物館都舉辦的“小小講解員的風采”社會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更具有互動性,通過對小小講解員的培訓,增加他們與講解員或社教老師的交流互動,一方面能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價值和感受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能營造一種活潑、寬松的氛圍,這對于調動青少年在社會教育活動中的表現積極性也有一定幫助。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新疆博物館建立的數字博物館,現階段已為70多萬網民提供了互動教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青銅樂享歡樂行”的教育項目,利用青少年兒童的好動與探知欲,采用互動、體驗的方式來學習青銅器知識,了解青銅器在生活中的用途及器形分類,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滿足了青少年的探知欲,同時也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可以以這些成功教育案例為借鑒,組織策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活動。
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除了館內外力量的協調一致,還要借助社會力量,建立共享平臺,實現資源互補。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依托館校合作,已經與本縣30多所學校進行合作,成功舉辦了多場“文物展覽進校園”活動,使博物館真正成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借鑒這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活動策劃過程中,可以嘗試與更多的單位、企業展開合作,從而擴大社教活動影響范圍,讓更多人能夠從中受益。例如,博物館可以與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合作,并利用“大V”“網紅”等進行社會教育活動的宣傳。利用名人效應,讓博物館社教活動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具備更高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人參與。或者是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定期在社區開展傳統文化宣傳、館藏文物展示活動,讓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豐富社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也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活動公共服務價值的一種有效策略。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文化類型多樣,有今年參評全國十大考古的圪垯川遺址、馬家塬戰國墓葬群遺址、恭門河峪摩崖石刻遺址等,博物館可以這些遺址為載體,將青少年作為主要受眾對象,開展田野模擬考古體驗、研學旅行、模擬摩崖石刻創作等實戰體驗社教活動。比如在圪垯川遺址可以策劃舉辦模擬考古體驗社教活動,活動可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階段,由于圪垯川考古挖掘還正在進行著,活動參與者先跟隨考古隊現場觀摩和調研,讓他們對考古有一個初步的接觸和了解;第二階段,社教老師在遺址周圍的空曠地里埋藏好提前準備好的模擬文物,活動現場對參與者來說就是一塊考古盲地,他們對此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知欲,青少年親身感受觸摸歷史的驚喜,同時,通過模擬文物的挖掘過程,開闊了視野,激發了青少年學習歷史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目的。
在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開展的十多年里,作為基層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策劃一場行之有效的社會教育活動,首先要考慮受眾對象,然后,依托館校合作、互動教育、新媒體平臺和本縣民族文化地域優勢等,可以更好地讓社會教育活動的價值展現出來。下一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將重點從突顯活動主題、創新活動形式、注重互動體驗、堅持以人為本等方面策劃舉辦社會教育活動,讓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能夠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真正實現博物館自身的價值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