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苓
(永安市博物館,福建 永安 366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持久支撐和永續發展的深沉動力,是一個民族綿延發展的精神血脈和獨具一格的思想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弘揚紅色文化、發揚革命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永安在紅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具備鮮明的時代價值。它不僅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教育廣大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2013年,永安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確認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縣”,這一決定告慰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過重大貢獻和犧牲的革命先烈們,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遺產。
早在1929年,永安就有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許瑞芳,以教師的身份,在城郊新橋頭李氏宗祠內開辦農民夜校,以教書識字的名義,向農民兄弟們灌輸革命思想,號召民眾起來推翻封建、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在羅坊,1930年1月13日,毛澤東率紅四軍由連城姑田經清流進入永安羅坊鄉,紅軍所到之處,除籌糧籌款外,還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幫助群眾做好事,使山區群眾對紅軍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信念。途中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光輝詞篇《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在安砂,從1932年1月至1934年10月,根據中央指示,紅軍將永安作為“籌款區域”,活動范圍遍及永安大部分鄉鎮村莊。1934年3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七團根據中革軍委在瑞金葉坪舉行的軍事會議精神,在安砂積極開展建黨、建軍、建政的“三建”工作,幫助安砂人民建立了永安最早的蘇維埃政權——安砂區蘇維埃政府和石碧、曹田、水碓三個鄉的蘇維埃政府。4月18日紅軍攻克永安城,成立了永安縣革命委員會這一蘇維埃政權組織。
在洪田,永安作為中央蘇區的東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顯要。1934年8月,少共國際師(即紅十五師)奉命進駐永安洪田水東、水西、馬洪、東坑、生卿一帶,并將指揮部設立在馬洪的廖氏祖祠“逢源堂”,他們四處刷寫革命標語。廖氏祖祠“逢源堂”現存200多條紅軍標語,已經成為全國少有的紅軍標語博物館。
為保衛中央蘇區和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紅軍在小陶寨中矮嶺阻擊國民黨主力部隊三天三夜,在完成任務撤離后,留下犧牲的紅軍戰士尸體300多具。當地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將烈士遺骨收集掩埋,在此后的80多年里,每到清明節,村民們都是義務地上山為那些無名紅軍烈士掃墓祭祀。
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及地方地主惡霸瘋狂反攻倒算,已建立的數十個蘇維埃政權組織遭到摧毀,大批在蘇維埃政府擔任職務的干部、赤衛隊員、農會會員遭到殺害,僅在安砂一地就有近30位被害。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參加紅軍長征犧牲的有24人,在當地犧牲的有近百人,其中全家被殺的有兩戶。
1938年,隨著沿海的戰事吃緊,福建省國民政府從福州遷入永安。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共產黨員、愛國知識分子,他們在這座小山城抱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用手中的筆,通過小說、詩歌、戲劇、漫畫、雜文、評論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宣傳我黨的抗日主張。如1938年10月,在福建省教育廳工作的地下黨員陳培光,團結有識之士創辦了《老百姓》五日刊。這是在永安的105種報刊中,唯一由共產黨人創辦的報紙。文章通俗易懂,為老百姓說公道話,也適合婦女、兒童閱讀,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1940年,在永安上吉山,由蔡繼琨創辦的省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成立。1942年升格為國立,這在當時全國僅有三所。從創辦初期到1946年遷址福州這六年中,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里有地下共產黨員21人。在校發展黨員24人。這些地下黨員進步學生憑著堅定的革命信念,凝聚成進步的力量,積極投身于民族抗戰與解放的斗爭中。他們創作的“抗戰的旗影在飄”“血肉長城東海上”“永安之夜”“故鄉”等進步歌曲,在八閩大地上廣為傳唱。
1940年創建于永安黃歷的福建省立農學院(今福建農林大學),也有著一批中共地下黨員,他們利用學生會這一合法組織,在同學中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進步力量,為在學校里建立黨的組織蓄積了力量。其中有一位女共產黨員學生因患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而長眠在永安這片土地上。
正因有著這樣一批批的共產黨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永安的抗戰文化活動貢獻了自己的一分力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使永安成為中國三大抗戰文化中心之一。永安抗戰文化活動的深刻實踐所包含的歷史啟示對今天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復興中華,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抗戰文化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特定歷史環境中的進步文化。永安抗戰文化活動貫穿于整個抗戰時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產。2013年,永安抗戰舊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永安抗戰舊址群是福建省唯一入選單位。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切政黨的生命所系,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理想的道路不是一片坦途,而是荊棘密布,而支撐共產黨人前進的力量不僅要有正確的決策,更要有堅定的信念。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理想信念的動搖都是最危險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開展學習宣傳黨史的過程中,永安博物館展出的“永安抗戰文化活動陳列”中那些共產黨員們堅定信念,在白色恐怖環境下,堅持用手中筆桿去宣傳抗戰意義,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換取抗戰勝利的壯舉,讓我們看到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支撐了共產黨人突破重重困境,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為革命保留下了珍貴的火種,也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精神熠熠生輝;是支撐共產黨人在失去黨組織聯系,仍抱定抗戰必勝的信念,忠誠履行入黨誓詞,爭取抗戰最后的勝利的初心使命。它讓我們認識到理想信念對于一個政黨發展的重要性。作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縣的永安人民在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政權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創造出一片光明、幸福的新天地。為鞏固和發展紅色區域,廣大蘇區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血與火的洗禮,鑄就了“堅定信念、求真務實、執政為民、艱苦奮斗、爭創第一、無私奉獻”的蘇區精神。
永安的紅色文化是中國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內涵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而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是踐行主流價值,強化價值導向的必然選擇。
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強調“愛國主義精神”,而紅色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在永安,洪田馬洪紅軍標語博物館的革命故事、吉山永安抗戰文化的故事、安砂24位紅軍烈士的故事、西洋一家四代義務守護紅軍烈士墓的故事,無一不展現著人民的愛國情懷。而通過紅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黨史,感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彰顯出的精神品質。用留存的文物和遺址向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展示和宣講這一個個紅色故事,在紅色文化的學習中去真正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責任,進而從價值導向上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將其轉化為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擁護黨的領導,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
作為一個地方博物館,在紅色文化宣傳與發展的過程中,應主動擔負起時代責任,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提升聚合效應,提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以永安為例,博物館對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應進行調查研究,對現存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以適應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旅游的需要。同時要制定相關管理規定,正確處理好革命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為紅色文化旅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以轄區內相關紅色教育基地的主體參觀區域為載體,重點進行開發建設,積極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滿足當地社會組織、企業機構進行紅色教育的需要。
此外,要多方籌措資金,做好紅色文物的保護和搶修工作,分期分批有重點地保護和修繕一批革命文物,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紅色文化價值,利用特色化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關注,以達到加強紅色文化的保護,促進紅色文化弘揚的目的。
在新時期,博物館應積極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傳播機制,讓紅色文化有更多的機會與民眾見面,并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促進民眾的理解和接受,進而滲透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博物館在紅色文化宣傳中可以綜合運用以下措施:
①組織主題活動,加強現場講解。在博物館的專業講解人員配合參觀人員介紹紅色文化、講述紅色故事是文化宣傳的重要手段。博物館主動出擊,積極承擔紅色文化的宣講責任,通過主題活動、組織講解員進行現場講解,吸引更多民眾了解、學習紅色文化。
永安市博物館除做好館內基本陳列外,還把紅色文化展覽送進學校、社區和鄉鎮,主動配合當地中小學的思政教育,組織專題展覽進校園。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通過流動展板向同學們講述永安的抗戰歷史和紅色歷史,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當地濃濃的紅色文化氛圍,并潛移默化地延續紅色基因。
②采取多種形式,編排文藝節目,參與文藝演出。永安市博物館充分利用館藏的紅色文化資源,編排文藝節目,為中小學提供創作優秀文藝作品的史料。在2021年的永安市“六一”兒童節晚會上,協助創編的“毛委員到羅坊”“少共國際師在洪田”“安砂渡口當紅軍”“乞丐牯的故事”等節目的表演,在全市中小學生中引起極大的反響。2020年,永安市博物館講解員參演了“張家山上紅旗飄”快板劇,還應邀到北京部分國家機關宣講,得到良好的效果。
永安市博物館在面向中小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利用紅色文化呈現出多種類型的文藝節目,其中包括快板、舞蹈、民謠、講故事、朗誦、合唱等,來弘揚正能量,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新人,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③推送精品課程,組織線上線下教學。博物館在宣傳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應配合當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配合德育教師積極打造優質的紅色文化課程,讓紅色教育走進課堂,為學生創造學習紅色文化的機會。早在1999年,永安市博物館就與市實驗小學合作,利用暑期夏令營,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每期20人左右。博物館派出講解員從永安抗戰文化的產生與意義、共產黨員在抗戰活動中可歌可泣的事例等方面進行全程輔導講解,讓學生了解永安抗戰文化活動的歷程,感悟那些為民族解放,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培養愛國愛鄉的民族情懷。這一舉措曾獲得共青團福建省委的贊揚和肯定。2008年7月,永安一中高二的陳卓、張宜遐、廖力嘉這三位曾經擔任過小小講解員的同學,利用暑期時間,對永安抗戰文化現存遺址進行了調研,撰寫出一篇《保護抗戰歷史文化遺址,珍惜兩岸同胞瞻仰圣地——戰時省會永安遺址考查及保護對策研究》的論文,并以此文章向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反映三位高中生的心聲。此事在當時引起極大的反響,在全市中小學校掀起了一股“傳承紅色基因,講好永安故事,爭當紅色少年”的熱潮。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永安市博物館在“重溫紅色記憶,禮贊建黨百年”系列文化活動中,適時舉辦“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展”“永安市革命文物展”“紅色永安展”,展覽以大量的館藏革命文物向參觀者展示永安紅色文化的豐富內容,有2萬余人觀看了展覽。2021年6月8日,“永安市革命文物展”展示的“印刷機上的抗戰情結”還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學習強國所刊登。
隨著文化旅游的興起,紅色文化的旅游價值也逐漸受到關注。永安市博物館結合本地的特點,利用講解員的特長,拍攝紅色參觀點的短視頻,在公眾號微信群中播放這些地點包含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讓黨員和群眾在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接受紅色洗禮,傳承紅色基因,增強邁向新征程的精神動力。2021年,永安市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永安抗戰文化陳列館被福建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列為全省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
作為一個地方博物館,永安市博物館在抓好紅色文化研究的同時,要抓住紅色文化旅游蓬勃發展的大好機遇,立足館內已有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開發旅游項目,探索旅游發展新模式,推動紅色文化宣傳,凸顯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第一,根據紅色文化旅游發展要求不斷完善博物館的基礎設施。博物館應加強科學規劃,合理劃分陳列展覽區域,在保持紅色文化原貌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服務,提高接待能力,滿足民眾參觀、旅游的需求。
第二,加強紅色資源開發,彰顯紅色旅游特色。博物館可以與當地的黨政機關、學校、駐地部隊、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承擔相關教育任務,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如黨史學習教育、研學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將教育與旅游相融合,拓寬紅色文化旅游中的宣傳與發展。
第三,深挖文化內涵,提升紅色文化旅游服務水平。博物館應根據新時期民眾對于優質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需求,不斷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挖掘館藏資源,推動紅色文化旅游朝著規范化、服務化、教育化的方向發展,以吸引廣大黨員、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入博物館,主動了解學習紅色文化。
總之,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指導下吸收中外優秀文化養分所形成的先進文化。在歷史發展時期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就能夠堅定文化自信,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就能夠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價值認同。因此,永安市博物館作為基層博物館應明確自身的定位,挖掘整合紅色文化,積極推動文化宣傳,讓大眾更多地了解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進而傳承紅色基因,在促進社會良好有序的發展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