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立建
[博興縣博物館(博興縣文物管理所),山東 博興 256500]
山東博興利城遺址位于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小清河南岸店子鎮利城村、利戴村、利王村。距離博興縣城東南部20余千米。北緯37°01'至37°09',東經118°13'至118°21'。往東與東營市廣饒縣搭界,西接湖濱鎮,南鄰興福鎮,北靠呂藝鎮。鎮內大部屬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北部小清河沿岸是河間淺平低洼地,南部為山前緩平地。地勢東北低、西南高。利城村、利戴村、利王村地處店子鎮東北方向。整個遺址地勢比較高。東西約600米,南北約1000米,保護面積約60萬平方米。
利城遺址時代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至漢代遺址,1981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調查勘定面積約25萬平方米。經調查勘探,文化堆積厚約2.5米,最厚地方近5米。調查發現有不少人類用火后遺留下的紅燒土、裸露的雜物和拋棄的灰坑等遺存。在實地調查中撿拾、采集到的大多為夾砂黑陶、夾砂紅陶以及有弦紋、附加堆紋等紋飾的龍山文化陶片,其他主要有石斧、石錛、石鏟等石器和蛋殼陶杯、盆、鼎、鬶、罐等,部分可辨器形,龍山文化特征最具典型的是單耳蛋殼陶杯、白陶鬶、鳥喙形鼎足、磨光黑陶罐等器物。還采集有岳石文化泥質夾砂黑陶盆、罐、灰陶尊形器等器物殘片,商周時期的泥質灰陶大腹豆盤、夾砂紅陶繩紋鬲口沿等器物,漢代時期的盆口沿、灰陶罐口沿等殘片。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利城村東邊約200米的利戴村村民在村北邊取土時,發現了很多的陶器殘片和多處灰黑顏色的土坑(也就是考古學上所稱的灰坑,坑內主要是當時人類當作垃圾和儲物坑),當時博興縣文物管理所與山東省文物考古所聯合對裸露的遺跡灰坑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出土了一批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遺物。經現場調查和勘探,有灰坑遺址的整個地勢都較高,從而斷定利城遺址與該遺址為同一性質遺址,兩處遺址應為一處遺址,利城遺址應包括利戴遺址。所以,利城遺址的勘定面積由原來的25萬平方米擴大至60萬平方米。
博興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在店子利城、興福村高、純化曹家等村莊都發現有龍山文化遺存,由此可以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博興縣境內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其他是比較稠密的人煙聚居區。
公元前21世紀前博興縣屬于爽鳩氏國(以爽鳩鳥為圖騰的氏族),堯舜禹夏時屬季則氏國,殷商初屬逢伯陵國,以后屬薄姑國,周代時期是齊國屬地。春秋時期,為博昌邑(今故城遺址在湖濱鎮寨郝村南)與樂安邑。博昌縣、樂安縣與千乘縣均為戰國時期置,秦朝因之,皆屬齊國。
西漢時期,境內置六縣一國:縣境東部為利縣,包括廣饒縣西部,治所在今店子鎮利城村;利縣以西為博昌縣,治所在今湖濱鎮寨郝村南;縣境南部為延鄉侯國,地域包括恒臺、高青部分縣,治所在今錦秋街道安柴村西;縣境西南為高昌縣,包括高青縣東南部,治所在今錦秋街道灣頭村南;縣境中部為樂安縣,治所即今博興縣老縣城;樂安以北為千乘縣,地域橫跨今博興、高青兩縣部分地區,其治所一說在高青縣東境,一說在今陳戶鎮馮吳村;北部沿黃地區為濕沃縣,地域在今濱州市大部分地區,治所蒲城。諸縣、利縣屬齊郡,濕沃縣屬渤海郡,其余皆屬千乘郡。新莽時期,改千乘郡為建信郡,東漢初年襲西漢建制。永元七年(即東漢公元,公元95年)改千乘郡為樂安郡(后改“國”,復改郡)境內為樂安縣、千乘縣、博昌縣、利縣、濕沃縣五縣,都屬于樂安國,各縣治所未變。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博興州為博興縣,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沿襲至今博興縣。
遺址上現建有老百姓房屋、蔬菜大棚、養殖場,部分遺址還被村莊占壓,局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隨著新農村建設經濟及鎮、村莊規劃的不斷發展,遺址范圍也不斷被侵占。山東海岱文化遺產咨詢服務中心、聊城市魯西文物科技保護中心2016年勘探成果比較顯著,收獲也比較大,基本解決了遺址范圍不清、面積不詳等模糊問題,也徹底摸清了“東西遺址”關系問題。經調查勘探,利城遺址應包括利城龍山文化城,其東到利王村西邊,西到利城村西蔬菜大棚西首現代壕溝,南到利城村南北生產路南首南50米處,北到利城村村委會后墻邊上,南北最長650米,東西最寬400米,總體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壕溝,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利城漢代城東到利城村東204米處,西到利王村東公路西31米處,南到利王村東西村中心路南485米處,北到利城村后東西村中心路,南北長960米,東西寬563米,面積約54.05萬平方米。
利城遺址地處魯東北地區,接近沿海,地勢較為平坦,由于取土造田、近代種植大棚和現代壕溝等原因的影響,利城龍山文化城內文化層破壞較為嚴重,土質比較混亂、沒有規律,包含現代雜物較多。漢代遺址城相比利城龍山文化城,文化堆積相對比較簡單,文化層厚度深淺不一,這應與早期的自然地形有關系,目前大部分土地已被開辟為農田進行農業耕種。利城遺址交通比較發達,附近有濰高路從其南面東西穿過,國道、省道、縣鄉公路交織其間。遺址周圍石油資源比較豐富,土質為黃沙土,土壤肥沃,盛產花生、棉花、蘋果等,素有“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之名。
龍山文化層堆積厚約1~2.5米,遺址的西半部及北部龍山文化堆積較厚,遺址豐富。遺址的西半部地層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耕土,厚度0.3~0.4米,淺灰色沙質,土質相對較松,含近代遺物、植物根系等包含物;第二層為淺灰黑色沙質土,土質松軟,厚度0.5~2.1米,深0.3~0.4米,包含黑色、紅色陶片較多,燒土粒、草木灰等包含物;第三層為黃沙生土,深1~2.3米左右。再往下為生土層。
遺址東部地層自上而下共分為四層:第一層為耕土,厚度0.3~0.4米,土質松軟,包含近代遺物等包含物;第二層為淺灰色褐土,土質相對較松,厚度0.5~2.1米,深度0.3~0.4米,含黑色、灰色陶片、燒土粒、草木灰等包含物;第三層為黃褐沙質土,草木灰、料漿等包含物,該層分布在遺址的東南部和東部;第四層為黃沙生土層,深度1~2.3米。往下為生土層。
漢代遺址文化層堆積相對比較簡單,文化層厚度深淺不一,這應和早期的自然地形有關。地層堆積情況如下:第一層厚度0.3米,屬現代耕土層,為灰褐色粉砂黏土,土質疏松,包含近現代的陶、瓷片等遺物;第二層離地表深度0.3米,屬后期地層,厚0~1米,為淺灰褐色粉砂黏土,土質松軟,包含物有板瓦、陶片等;第三層離地表深0.3~1.3米,屬漢代文化層,厚0~2米,為灰褐色或褐色粉砂黏土,包含遺物較豐富,有陶片、殘磚碎塊、板瓦、筒瓦等遺物。
以2002年利戴村北發掘清理出的灰坑為例。發掘時灰坑坑口上部早已被破壞,只剩余坑底部分。灰坑為圓形,低部平整,坑壁豎直,其中個別灰坑為橢圓形,斜壁。多數灰坑內填灰褐色土,土質結構緊密結實,內含少量草木灰和紅燒土粒,有紅陶鬶、陶器和陶殘片等出土遺物。
發掘清理房址結構為半地穴式建筑,房址壁豎直,平面為圓形,房址底部北低南高,有一月牙形的生土小臺階在南側,房址中部呈下凹,房址直徑1.8米,壁殘深1.65米。房址文化堆積可分三層:第一層為灰褐土,厚0.08~0.09米,土質結構緊密并夾雜少量草木灰、大量灰土塊、紅燒土粒和大量陶片;第二層為灰褐色土,疏松土質,厚0.20~0.30米,有許多燒灰、草木灰;第三層為紅褐土,較硬的土質,厚0.20~0.55米,房址居住面用紅燒土加工鋪墊,底部還摻雜有大量紅燒土、草木灰,應為防潮而特意鋪墊,居住平面四周擺放有盉、鼎、鬶、器蓋、甗、杯等十幾件炊煮器和盛器,是種類齊全的一整套生活用具。一層灰白色燒灰覆蓋在居住平面和器物上,從痕跡表面看應是屋頂焚燒塌落留下的,房壁上也沒發現明顯的人為加工的痕跡,分析認為此處房址應不是作為常年居住的一般性房屋,應作為臨時使用或做其他特殊用途使用。
在利城遺址的東北部,有一條南北向的現代溝壑,溝壑西壁斷崖處調查發現四處窯址,均被近代溝打破,加上村民耕種時的破壞,殘存較少。從殘存的窯址情況可知Y1位于利城遺址的東部斷崖處,窯為圓形窯,現代溝已經破壞掉了窯址等東半部,該窯東西殘寬0.4米,南北長2.8米,耕土層下開口,距離地表0.6米,最底部離地表1.4米。窯底部有厚.06~0.08米的燒土層,西半部有厚0.12米的燒土層。窯內文化堆積為灰褐色土,土質比較松軟,有許多草木灰、紅燒土粒等。
Y2位于Y1的北面,窯為圓形窯,同樣被現代溝破壞。該窯耕土層下開口,離地表0.5米,南北長2.4米,窯內堆積比較亂,有許多青磚。文化堆積為黃褐色土,土質比較松軟,有許多燒土塊。一層青磚整齊排列在窯的底部,草木灰、夾雜的燒土塊覆蓋在排列整齊的青磚上,窯的南部有厚5~7厘米的燒土層,北部與下部為有燒土。
Y3位地Y2的北面,窯為圓形窯,同樣被現代溝破壞。該窯耕土層下開口,離地表0.8米,南北殘長1.4米,窯內堆積比較亂,有風化土、燒地層,窯的底部有厚約1.2厘米的燒土層。
Y4位于Y3的北面,窯為圓形窯,同樣被現代溝破壞,殘存所剩無幾。該窯耕土層下開口,離地表1.3米,南北殘長1.5米,窯深0.9米。有厚6~10厘米的燒土層殘存在窯的右下角,燒土層比較散碎松軟,中部有較硬的塊狀煙熏一處,有許多青磚塊堆積在燒土層的上部。
遺址調查發現出土遺物中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石、骨、蚌器。陶器中夾砂陶多于泥制陶,陶色以黑、褐色為主,少量灰陶、紅陶,部分器物因燒制火候不均勻,顏色呈斑駁狀,器表以素面居多,泥制陶多經磨光處理,多飾弦紋和附加堆紋,制法以輪制為主,少量小型器物為手工制。
石錛: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屬于磨制石器的一種。為青石質長方形,有琢制、磨制痕跡,正反面平整,兩立面稍有圓弧。長13厘米,上寬4.2厘米,下寬5厘米,厚2.5厘米,石錛呈上窄下寬狀,表面較為粗糙,刃琢斜向,石錛起刃一面為正面,不起刃的一面為背面。
石斧: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砍伐等多用途工具。青石質,呈梯形,上部橫截面呈橢圓形,下部兩面有刃,磨制,斧體較重,長20.5厘米,寬8.5厘米,厚3.6厘米,石斧吳上窄下寬狀,上部有凹陷。
研磨器: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用來制作石器的工具。青石質,高6.2厘米,寬3.9厘米,橢圓形,研磨面平滑細膩,研磨器呈上寬下窄狀。
石鑿: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為磨制石器的一種,主要是用來砍伐和加工木材的工具。青石質,長24.5厘米,寬5.8厘米,厚3厘米,呈長條狀,側鋒,弧刃,橫斷面呈長方體狀,刃部磨制鋒利。
蚌鐮: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器物,磨制大蚌殼而成,用于收獲農作物或認為是加工動物毛皮的工具。長12厘米,寬4.2厘米,彎月形,平背弧刃,近背處有一對穿孔,一端平直,一端尖首。
夾砂紅陶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應與古代東夷人崇拜鳥有關。屬炊煮器,為夾細砂紅褐陶質,手制塑形,器形完整,通高31.2厘米。侈口流的造型,略殘,宛如鳥喙,形體結構既方便倒水,又能保持器內潔凈。外翻圓唇,圓錐形實足,三足為分別制作后拼接而成。索狀橋形單柄,頸、腹部分明,頸粗高,腹部微鼓,襠部平整,腹下部與襠上部飾泥丁。
夾砂黑陶甗: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為復合炊煮器。夾砂黑陶質,殘,侈中,方唇,斜折沿,平底,通高30.2厘米,口徑22厘米,腹徑20厘米,篦子內徑10.7厘米,底徑4.3厘米。甗的上部形似腹盆但無底,下部形似腹鼎而束腰,上下兩部分中空相通,形體渾圓,上部大下部小。上腹盆上部、下腹中部飾兩周凹弦紋,三條附加堆紋扁狀足外撇而立,非常穩重。甗的結構兼有灶和鍋的雙重功能。使用方法是上下結合部放陶制箅子,下部盛水煮飯而上部放置米類干食,依靠下部沸水形成的蒸汽將上部干食蒸熟,在三足撐起的空間內放柴燒火。
夾砂紅陶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為炊煮器、盛器。為夾細砂紅陶質,殘,通高30.2厘米,口徑10厘米,腹徑14.7厘米,侈口,圓唇,卷沿,柄殘,束頸,長斜流為圓筒形,斜直上腹,下腹微鼓,襠部弧,圓錐形實足,三足為分別制作后拼接而成。
磨光黑陶單耳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陶器,為手工快輪制成,外表黑亮,薄如蛋殼,又叫蛋殼陶。殘,敞口,磨光素面,唇尖,直腹,一環形柄置腹下側,內凹平底,腹飾四周凹弦紋。通高13.9厘米,口徑9.7厘米,腹徑9.5厘米,底徑6.9厘米。
彩繪灰陶壺:西漢器物,通高23.2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11.3厘米。撇口,粗頸,鼓腹,腹下斜直內斂,高圈足。壺口部、頸部及腹部有紅色粗弦紋飾,頸、腹弦紋之間有輔獸銜環黑彩紋飾。
從實地調查及研究歷年出土的文物看,利城遺址從龍山文化時代一直延續至現代,史前主要分布在遺址西部,即龍山文化城;商周主要分布在遺址西部和利城龍山文化城與利城漢代城之間的過渡地帶。漢代是利城遺址最鼎盛的時期,此時遺址范圍分布在利城龍山文化城、利城漢代文化城以及其中間的過渡地帶,這一時期利城故城可謂面積最大、范圍最廣,遺存非常豐富。
龍山文化是博興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利城遺址是博興文化的重要載體。利城遺址歷史序列連續、明晰,內涵豐富,是魯北地區龍山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對研究當時社會狀況、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新中國建設初期,為了建設和農業生產,利城遺址遭到一定的破壞。
此次調查研究發現利城龍山文化城、利城漢代城多被利城村、利王村、利戴村及廣饒西殷村占壓,局部被現代道路、蔬菜大棚等占壓。僅在利城漢代城南城墻東首現存地表之上有一小段城墻殘存,其他地方發現有較薄的夯土層,可以推斷部分城墻應在地表之下。目前對利城龍山文化城城墻、城門以及利城漢代城的大致分布情況的認識還不夠清晰。
為了弄清整個利城遺址的總體布局、遺跡分布及文化堆積等情況,需要在現有調查研究、勘探工作的基礎上,對利城遺址進行更加全面詳細的考古調查,或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工作,對發現的灰坑、墓葬、窯址、道路等重要部位進行重點考古試發掘。同時編制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以便更好地對利城遺址進行保護研究。